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策略

作者

王万能

宁夏育才中学 750021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高中阶段是学生文化认同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亟需突破常规课堂限制,构建深度浸润的传统文化学习场域。依托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丰厚的文化资源,开发《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校本课程,正是回应这一时代需求的积极探索。本课程力求超越知识表层,引导学生通过专题化、研讨式的深度学习,触摸文化精髓,实现文化基因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

一、课程开发:根植教材,构建专题体系

(一)专题凝练聚焦,挖掘教材文化内涵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教材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选择性必修的百家争鸣单元就包含了儒家、道家、墨家等先秦思想家的经典论述。这些内容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讲解,很难让学生产生深刻理解。教师可尝试把这些内容与当代青少年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设计先秦智慧与当代处世的专题。比如在讲解孔子思想时,会引导学生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代同学相处中的指导意义;讲解庄子思想时,会讨论逍遥游中蕴含的减压智慧。这样的专题设计让古代思想活了起来,学生们的参与度明显提高。

(二)资源深度整合,构建立体教学体系

教材虽然提供了基础性的知识框架和精选内容,但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还需要整合更多维度的教学资源。这种资源整合不是简单的资料收集,而是要根据教学目标进行系统化设计,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的教学支持体系。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拓展文本资源,除教材外还会补充经典原著选读、学术研究资料等;二是挖掘实物资源,包括文物复制品、历史图片等;三是开发实践资源,如实地考察、专家讲座等。以历史现场单元为例,教师在讲解古代建筑艺术时,会先让学生研读《营造法式》中的相关记载,然后组织参观当地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最后邀请建筑专家进行现场讲解。这样的资源组合能让学生从书本知识到实物观察,再到专业解读,形成完整的认知过程。另外,还可邀请当地非遗传承人进课堂,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传统技艺;收集地方志中的相关记载,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在本地的发展演变。这些做法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让传统文化变得具体可感,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深度。

二、实施策略:情境驱动,深化研讨实践

课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专题研讨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深度思辨。

(一)创设浸润情境,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教师可以在走廊设置经典名句展板,在教室布置传统文化角,定期举办传统节日主题活动。比如中秋节组织赏月吟诗会,端午节开展包粽子、制香囊等活动。邀请本地非遗传承人来校开设工作坊,让学生亲身体验剪纸、书法、戏曲等传统技艺。如在传统礼仪专题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分组设计现代成人礼方案,要求既保留传统冠礼、笄礼的核心精神,又要符合当代青少年的特点。湖南某中学就成功组织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通过查阅资料、设计流程、现场演示,对传统礼仪文化有了更深理解。这种沉浸式体验比单纯讲课效果要好得多。

(二)激发深度研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很重要。例如,在诸子思想比较专题中,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要用孔子或墨子的思想解决校园欺凌问题,哪种方式更有效?让学生分组收集资料、展开辩论。讨论前要求学生精读《论语》和《墨子》相关章节,讨论中引导他们联系现实生活,讨论后要求撰写反思报告。老师要转变角色,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提问启发思考,比如墨子的兼爱思想在现实中可能遇到什么困难?孔子的仁爱思想如何体现在现代师生关系中?这样的研讨过程能真正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评价与保障:动态反馈,促进持续优化

(一)过程与成果并重,完善评价机制

在课程评价方面,教师需特别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表现。除了关注最终的学习成果,更重视学生在整个专题探究中的参与情况。比如会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发言质量,是否能够提出有深度的问题,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专题中,要求学生不仅要理解经典文本,还要能够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评价方式也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的书面测试,还包括实践性作业。比如在完成传统节日习俗专题后,学生可以选择制作节日手抄报、拍摄节日习俗纪录片、设计节日活动方案等方式来展示学习成果。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更能全面反映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构建支持网络,形成教育合力

课程实施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教师可建立由语文、历史、美术等学科教师组成的教研团队,定期开展跨学科教研活动。比如在古诗词中的绘画艺术专题教学中,语文老师和美术老师共同备课,设计融合文学赏析与艺术创作的教学活动。同时,积极联系当地博物馆、文化馆等机构,争取他们的专业支持。在地方非遗文化专题中,邀请民间艺人进校园展示传统技艺,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且还要非常重视学生的反馈意见,每学期都会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收集学生对课程的建议,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这些措施确保了课程能够持续改进,保持活力。

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是连接教材丰厚资源与学生精神成长需求的坚实桥梁。当学生在荀子故里触摸竹简的纹路,在辩论场上交锋儒墨思想的价值时,文化便从抽象的符号转化为生命的滋养。这一过程,既是传统的唤醒,亦是未来的播种。

参考文献

[1] 贝伟浩 , 韦屏山 , 潘俊全 , 等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J]. 中学教学参考 ,2021(15):63-65.

[2] 徐海林 . 恩施自治州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 [D]. 湖北 : 华中师范大学 ,2024.

[3] 孙悦 .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引入民俗文化资源研究 [J]. 成才之路 ,2021(27):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