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初中生物理学习动机不足的原因及激发策略探讨

作者

曾贵香

云南省临沧市云县涌宝完全中学 675800

引言

初中物理作为学生认知科学世界的重要窗口,承载着培养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的使命。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动机不足现象,表现为课堂参与度低、知识内化困难等。这种学习心理障碍不仅影响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更可能阻碍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持续探索热情。深入挖掘动机缺失根源,构建系统化激发策略,对破解当前教学困境、优化物理教学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一、初中生物理学习动机不足的原因

初中生物理学习动机匮乏,源于物理学科本身的抽象性、学生认知发展特点以及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物理学科兼具理论性与逻辑性,从基础概念到定律应用,都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与逻辑推导能力。但初中生正处于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部分学生难以跨越认知鸿沟,在面对物理知识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削弱学习动机。在认知发展层面,初中生对物理现象的理解常受生活经验干扰,当物理知识与日常认知产生冲突时,学生若缺乏有效的引导,便难以建立科学认知。此外,传统物理课堂多采用单向讲授模式,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前沿科技脱节,加之单一的考试评价导向,导致学生难以感受知识建构乐趣,进一步抑制学习动机。

二、初中生物理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

2.1 创设真实问题情境,激活学习兴趣。

通过构建与生活、科技紧密关联的教学情境,将抽象物理知识转化为可感知、可探究的现实问题。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中,引入古代 “伏罂而听” 的军事侦察手段,引导学生分析声波传播原理;在《光的反射》教学中,结合智能镜子的工作原理,激发学生对反射规律的探索热情。此外,还可引入现代降噪耳机的研发、全息投影技术等前沿科技案例,从历史到现代全方位展现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通过问题链设计,比如说 “如何利用光的反射设计一款太阳能路灯”,驱动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建构,使学习动机从外部诱因转化为内在的需求。

2.2 开展跨学科融合教学,拓展认知边界。

打破学科壁垒,将物理知识与数学、信息技术、艺术等学科深度融合。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中,运用数学函数图像分析声波特性,结合音乐鉴赏理解音调、响度的物理本质;在《光的反射》教学中,借助计算机绘图软件模拟光路变化,通过艺术创作展现光影美学。同时,还可以结合地理学科中日食月食的形成原理,让学生从不同学科视角理解光的传播;引入文学作品中对声音的描写,探讨其中蕴含的声学知识,通过多学科知识的交叉碰撞,不仅能降低物理知识的理解难度,更能让学生体会物理学科的基础性与综合性,激发持续探索的学习动机。

三、教学实践中的策略优化

3.1 分层任务设计,满足多元需求。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习能力,设计梯度化学习任务。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实验环节,基础任务要求学生观察常见物体发声时的振动现象,进阶任务则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不同介质的传声效果;在《光的反射》习题训练中,设置基础计算、现象解释、方案设计等不同难度层级的题目。同时,还可以增加开放性任务,如让学生设计一个利用声音或光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方案,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可提供实验器材清单、操作步骤提示等支架;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引导其进行拓展研究,如探究不同温度下声速的变化规律,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 “最近发展区” 获得足够的成就感,逐步增强学习信心与动机。

3.2 动态评价反馈,强化学习动力。

构建包含课堂表现、实验操作、项目成果等多维度的评价体系,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反馈学习进展。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探究活动中,对学生的创新实验设计给予鼓励性评价;在《光的反射》单元学习后,通过学习档案袋记录学生的思维发展轨迹。除了传统的分数与等级评价,还可以引入成长型评语,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进步和创新点进行具体评价。定期组织学习成果分享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接受同学和教师的反馈,通过正向反馈与针对性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归因,将外部评价转化为持续学习的内在动力。

四、结语

破解初中生物理学习动机不足的困境,需从学科特性、学生认知、教学实践等多维度协同发力。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跨学科融合拓展视野、分层任务满足需求、动态评价强化动力,构建系统性激发策略。未来的物理教学应持续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将动机激发贯穿教学全过程,助力学生跨越学习心理障碍,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的转变,为科学素养的培育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冬裕 . 初中物理教学中激发 " 学困生 " 学习动机的研究 [D].苏州大学 [2025-07-01].

[2] 李文娅 . 中学物理学习动机激发策略 [J]. 教育 ( 文摘版 ):00071-00071[2025-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