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新时代尊师重教环境建设的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研究

作者

邓雪萍

湖南武冈市思源实验学校 422400

一、引言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双减”政策、教育数字化转型等战略的实施,尊师重教环境建设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与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凸显了国家对教师群体的重视。然而,当前社会尊师重教的现实环境仍存在诸多矛盾与挑战,如教师职业认同感下降、家校关系紧张、社会对教育工作理解不足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与积极性,也制约着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因此,深入剖析新时代尊师重教环境建设的现实困境,并探索有效推进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二、新时代尊师重教环境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社会认知偏差:尊师观念与教育功利化的冲突

在社会转型期,部分群体对教育的认知逐渐偏离“育人本质”,过度追求分数、升学等功利化目标。这种观念导致家长和社会将教育责任片面归咎于教师,忽视教师在课程设计、心理疏导、德育培养等方面的多元付出。例如,家校矛盾事件频发,部分家长对教师的教学管理工作缺乏理解与信任,甚至出现“校闹”现象,严重损害教师职业尊严。此外,社会舆论对教育问题的片面报道,容易引发公众对教师群体的误解,削弱尊师重教的社会基础。

(二)制度保障不足:教师权益与职业发展的双重压力

尽管国家出台多项政策保障教师待遇,但部分地区仍存在教师工资拖欠、绩效分配不公等问题。据教育部数据显示,农村地区教师工资水平与城市教师仍存在显著差距,职称评定、培训机会等资源分配不均也制约着教师职业发展。此外,“双减”政策实施后,教师工作时间延长,课后服务、作业批改等任务加重,但相应的激励机制与资源支持尚未完全配套,导致教师职业倦怠感加剧。

(三)文化传承弱化:传统尊师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脱节

在快速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尊师文化逐渐被边缘化。部分学校过度依赖管理制度,忽视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对学生感恩教育、尊师礼仪的系统性培养。同时,网络文化中的娱乐化、个性化思潮冲击,使得年轻一代对教师角色的认同感降低,尊师重教的文化氛围亟待重建。

三、困境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多元化的冲击

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社会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思潮影响下,部分群体将教育视为“消费行为”,忽视教师作为教育主体的精神价值。同时,社交媒体的普及放大了教育领域的负面事件,加剧公众对教师职业的不信任。

(二)教育治理体系有待完善

教育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上热下冷”现象,部分地方政府对教育投入不足,教师权益保障机制缺乏刚性约束。此外,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形成合力,家庭、学校、社会在教育责任划分上存在模糊地带,导致教师面临多重管理压力。

(三)文化传承与创新不足

传统尊师文化的现代转化不足,未能结合新时代教育需求形成更具吸引力的表达形式。学校、家庭、社会在尊师文化传播中缺乏联动,未能形成常态化、生活化的教育场景。

四、新时代尊师重教环境建设的推进路径

(一)强化政策引领,完善制度保障体系

1. 健全教师权益保障机制:严格落实《教师法》,建立教师工资与当地公务员待遇同步增长机制,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倾斜支持,通过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职称评定加分等政策提升职业吸引力。

2. 优化教师发展支持体系: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利用数字化平台开展“精准化”“个性化”培训;简化职称评审流程,增加教学实绩、师德表现等评价权重,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

(二)深化社会协同,构建尊师重教共同体

1. 营造良好舆论环境:主流媒体应加强对优秀教师事迹的宣传,通过纪录片、专题报道等形式展现教师群体的奉献精神;建立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及时纠正对教育问题的片面解读。

2. 创新家、社协同模式:明确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责任边界,建立定期沟通机制;通过家长学校、社区教育活动等形式,提升家长对教育规律的认知,缓解家校矛盾。

(三)推动文化创新,厚植尊师重教土壤

1. 传承与创新尊师文化:将传统尊师礼仪与现代教育场景结合,例如开展“教师节感恩周”“师生共读经典”等活动;在中小学课程中融入尊师主题教育,培养学生尊重师长的意识。

2. 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学校应关注教师心理健康,通过心理疏导、弹性工作制等措施减轻工作压力;设立教师荣誉体系,增强教师职业荣誉感与归属感。

五、结论

新时代尊师重教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策、社会、文化多维度协同推进。通过完善制度保障、强化社会共识、创新文化传承,才能破解当前困境,构建全社会理解教育、尊重教师的良好生态。这不仅关乎教师群体的职业尊严,更是实现教育强国战略、培养时代新人的关键支撑。未来,需持续深化改革,推动尊师重教从理念倡导转化为全社会的行动自觉,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 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Z].2019.

[2] 王炳林 . 新时代尊师重教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J]. 教育研究 ,2022(5).

[3] 李政涛 . 教育强国背景下教师队伍建设的挑战与对策 [J]. 中国教育学刊 ,2023(3).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 [R].2021.

注:本文系邵阳市教育科学规划年度课题“新时代尊师重教环境建设推进路径”(课题编号:SYGHZD22039) 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