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 背景下语文作文批改策略研究
胡宝国
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富水镇初级中学
由于传统作文批改教师主导型批改、全面细致批改、单一评价标准,导致教师负担过重,学生参与度低,反馈时效性差,评价维度单一。因而科学有效的作文批改策略,对助力提升作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长期实践,我们探索了一些有效的作文批改的方法和路径。
一、转变批改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1.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批改观
教师应从“包办式”批改转向“引导式”批改,将批改过程视为与学生交流写作心得、引导学生自我提升的契机。在批改前,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审题和构思阐述;批改中,通过批注等方式与学生进行对话,询问学生的写作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批改后,鼓励学生根据反馈进行修改和反思,培养学生的自主修改能力。
2. 激发学生参与批改的兴趣
通过开展“作文批改小课堂”等活动,向学生传授简单的批改方法和标准,判断文章的中心是否明确、结构是否合理、语言是否通顺等,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批改技能。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评或同桌互批,让学生在批改他人作文的过程中,加深对写作要求的理解,同时学会欣赏他人优点,发现自身不足。
二、创新批改方式,提高批改效率与质量
1. 实施分层批改
根据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学习能力,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制定不同的批改目标和标准。对于写作基础较弱的学生,重点关注字词运用、语句通顺等基础问题,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具体的修改建议,帮助其树立写作信心;对于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注重对文章的立意深度、表达技巧、创新思维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其向更高水平发展。分层批改既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能提高批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
2. 采用重点批注法
改变传统的全面批改模式,针对作文的关键问题进行重点批注。例如,若学生作文的主要问题是立意不明确,则在批注中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确立中心论点、如何围绕中心展开论述;若问题集中在结构混乱上,则着重分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调整结构的建议。重点批注法可使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主要矛盾,提高批改效率,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写作的关键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三、丰富评价维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关注写作过程与情感体验
在批改中,不仅关注作文的最终成品,还要重视学生的写作过程。例如,通过查看学生的写作提纲、草稿修改痕迹等,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对学生在构思、修改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创新尝试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关注作文中体现的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和思想认识,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真实情感、传递正能量,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社会责任感。
2. 鼓励个性化表达与创新思维
打破单一的评价标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独特视角,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展现独特的语言风格、新颖的立意和巧妙的构思。对于敢于突破传统写作模式、有创新表现的作文,给予更高的评价和积极的反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例如,对采用独特叙事视角、运用新颖写作手法的作文,在批注中具体指出其创新之处,并鼓励学
生继续探索。
3. 建立多元评价主体机制
除了教师评价外,引入学生自评、互评等多元评价主体,构建全方位的评价体系。在多元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和主导作用,对各种评价意见进行梳理和总结,形成全面、客观的评价结果。
四、创新作文批改方式,采用多元主体协同批改
1、学生自主批改
学生完成作文后,学生自主批改是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式。教师可制定详细的《作文自改清单》,如包含“文章中心是否明确”“段落层次是否清晰”“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等项目,引导学生对照标准进行自我检查和修改。同时,发放“修改符号贴纸”,如用“△”标注错别字、“——”标注病句,让学生在纸质稿上实操修改。完成自改后,学生还需撰写“修改说明”,阐述自己修改的思路和收获,从而加深对写作问题的理解。
2、同伴互评
学生完成作文后,先在小组内进行互评,按照教师制定的简单评价标准(如中心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充实、语言是否通顺等),每位学生对组内其他成员的作文进行评价,提出优点和不足,并给出修改建议。作者根据小组互评意见进行自我修改,形成修改稿。
教师汇总共性问题,组织全班讨论解决方案。此外,还可开展“最佳点评员”“最佳修改案例”评选活动,激发学生参与互评的积极性,在互动中深化对写作标准的认知。
3. 教师重点批注与个别指导
教师对学生的修改稿进行浏览,针对每个层次学生的共性问题和个别学生的突出问题进行重点批注。对于 A 层次学生,重点关注文章的深度和创新点;对于 B 层次学生,着重指导结构优化和表达技巧;对于 C 层次学生,强化基础问题的修改和写作信心的培养。同时,针对部分学生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写作思路和修改方案。
4. 全班展示与分享
选取不同层次的优秀修改作文在全班进行展示,由作者分享写作思路、修改过程和收获,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和交流。通过展示和分享,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进步和成功的喜悦,激发全体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五、运用信息技术赋能批改
借助班级博客、班级视频号、腾讯文档等在线平台,建立“作文修改云空间”。学生上传作文初稿后,教师用修订模式实时标注问题并保留修改痕迹;设置“修改讨论区”,学生可随时提问,教师集中解答共性问题;平台还能自动生成“修改轨迹报告”,完整记录学生从初稿到终稿的优化过程,为过程性评价提供依据。
总之,作文批改的本质是“与学生的写作心灵对话”。当批改从“挑错”转向“发现”,从“评判”转向“陪伴”,学生便能在被看见、被尊重、被激发的过程中,重新认识写作的价值——它不是应付考试的工具,而是表达自我、连接世界的桥梁。这种转变不仅能点燃学生的写作兴趣,更能培养其“在文字中思考与成长”的终身习惯,让写作成为学生观察生活、思考世界、表达自我的桥梁。教师需始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用赏识的眼光发现进步,用专业的引导破解难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写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节奏与成长路径。让写作成为滋养心灵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