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情境化朗读对提升小学生语文文本理解能力的实践探索

作者

张丽莉

四川省江油市花园小学 621700

引言

语文文本理解能力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关键。传统朗读方式效果欠佳,情境化朗读应运而生。它以情境为依托,让学生在特定氛围中感受文本魅力。探究情境化朗读对提升小学生语文文本理解能力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学价值。

1. 情境化朗读概述

1.1 情境化朗读的定义

情境化朗读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构建与文本内容相关的具体场景、氛围或语境,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朗读的教学方式。它打破了传统朗读中单纯的文字复述模式,让学生在具象化的情境中感知文本的语言节奏、情感内涵和思想意义,使朗读过程成为对文本内容的主动体验和深度解读。例如,在朗读描写春天的课文时,教师通过呈现春天的画面、播放鸟鸣声,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中读出文字里的生机与活力,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1.2 情境化朗读的特点

情境化朗读具有体验性、互动性和沉浸式的特点。体验性体现在它强调学生通过感官参与和情感投入,将文本中的文字转化为可感知的情境,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意图;互动性则表现为师生、生生之间围绕情境展开的交流与合作,比如通过讨论情境中的细节来调整朗读的语气和节奏;沉浸式是指情境的构建能让学生暂时沉浸在文本所描绘的世界中,减少外界干扰,专注于对文本的理解和表达。这种朗读方式不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充满个性化的情感表达和意义建构。

1.3 情境化朗读的理论基础

情境化朗读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情境教学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情境化朗读通过创设具体场景,为学生提供了与文本互动的平台,帮助他们利用自身生活经验理解文本内容。情境教学理论则强调情境对学习的重要性,认为知识的获取与情境密切相关,在特定情境中学习能促进知识的内化和迁移。此外,心理学中的“具身认知”理论也为其提供了支撑,即身体的感知和体验会影响认知过程,情境化朗读中学生的语气、表情等身体反应,能进一步深化对文本情感和意义的理解。

2. 情境化朗读对提升小学生语文文本理解能力的作用

2.1 激发朗读兴趣

情境化朗读能有效激发小学生的朗读兴趣,改变他们对传统朗读的抵触心理。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占主导的阶段,单纯的文字朗读容易让他们感到枯燥乏味,而生动的情境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朗读变得有趣。例如,在朗读童话故事时,教师通过模仿角色的语气、搭配简单的道具,让学生在扮演中朗读,不仅能让他们主动参与,还能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探索文本中的细节。当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朗读的乐趣时,会更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理解文本,从而提升文本理解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2 增强语感培养

语感是对语言的感知和运用能力,情境化朗读能帮助小学生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语言的节奏、语气和情感,从而增强语感。在朗读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情境调整语速的快慢、声音的高低、语气的轻重,

这种对语言形式的把握能让他们逐渐体会到语言表达的规律。比如,朗读疑问句时,通过情境引导学生读出疑问的语气,感受句末语气词的作用;朗读抒情句时,在优美的情境中体会文字的韵律和情感。

2.3 促进情感共鸣

文本中的情感是作者思想的体现,情境化朗读能让小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文本中的情感,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小学生的情感体验相对单纯,通过创设与文本内容相符的情境,能让他们将自身的情感与文本中的情感连接起来。例如,在朗读描写母爱的课文时,教师通过讲述生活中的母爱故事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朗读中联想到自己的母亲,从而体会文本中蕴含的深情。当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时,不仅能理解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能领悟文本背后的深层意义,实现对文本的深度理解。

3. 情境化朗读提升小学生语文文本理解能力的实践策略

3.1 创设生活情境

创设生活情境是将文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让他们在熟悉的场景中理解文本。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选取与文本相关的生活场景作为朗读的背景。例如,在学习描写家庭生活的课文时,让学生回忆自己家的生活场景,在课堂上模拟家庭对话的情境进行朗读;学习描写自然景象的课文时,结合学生春游、秋游的经历,让他们在回忆中朗读,感受文本中对自然的描写。生活情境的创设能让学生觉得文本内容贴近自己的生活,从而更易理解文本中的情感和意义,在朗读时也能更自然地表达。

3.2 运用多媒体情境

多媒体情境借助图片、音频、视频等工具,为学生呈现生动形象的文本场景,增强朗读的直观性。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搜集或制作相关的多媒体素材,在朗读前展示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视觉和听觉感受文本描绘的世界。例如,朗读描写雪景的课文时,播放雪景的视频和下雪的声音,让学生在视听结合的情境中朗读,体会文字中雪的美丽;学习古诗时,通过动画展示古诗的意境,让学生在画面的帮助下理解诗意,再进行朗读。多媒体情境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文本情境,提升理解能力。

3.3 组织角色扮演情境

角色扮演情境让学生通过扮演文本中的角色进行朗读,深入体会角色的情感和心理,从而理解文本的内涵。教师可以根据文本中的角色特点,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朗读对话时模仿角色的语气和动作,感受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结束语

情境化朗读在提升小学生语文文本理解能力方面成效显著。实践证明,合理运用多种情境开展朗读活动,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未来,需进一步优化情境化朗读实践,为小学生语文学习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王团结 . 情境教学方法助力小学语文高效朗读课堂的构建 [J].课堂内外 ( 高中版 ),2024,(43):64-65.

[2] 宋辉.“情境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 学苑教育,2023,(33):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