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班主任工作的困境及其化解路径:以生为本的育人实践与自我调适路径
戴勇光
苏州市吴江区八坼中学
一、引言
班主任是学生成长的陪伴者、班级秩序的维护者、家校沟通的协调者,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与学校教育的整体成效。然而,当前中小学班主任普遍面临工作时间无限延长、内容繁杂琐碎、精神压力持续攀升等现实挑战,长期高负荷运转易导致职业倦怠,进而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在此背景下,如何在应对工作困境的同时,践行“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实现学生成长与自我发展的双向平衡,成为亟待探讨的课题。
二、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现实困境
班主任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角色的多重性与复杂性,具体困境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作时间的无限延伸与个人空间的挤压
班主任的工作时间远超常规教学时长,常态化“早出晚归”—从清晨到校组织晨读、早操,到傍晚处理班级事务、家校沟通,备课、批改作业以及处理学生问题,个人时间被严重挤压,生活与工作的边界模糊不清。
(二)工作内容的繁杂性与高强度负荷
班主任的工作内容涵盖教学、管理、沟通、服务等领域:既要完成常规的学科教学、备课、批改作业等教学任务,又要维持班级纪律、处理学生矛盾、常态化安全管理等事务性工作,还要承担学生思想引导、心理健康关怀、课外活动指导等。此外,教育教学研究、报表填写、迎检评比等任务进一步加剧了工作压力和强度。
(三)精神压力的持续性与职业倦怠的滋生
课堂教学需保持高度专注,学生安全管理需时刻关注动态,特殊学生的教育引导更需投入额外的耐心与情感投入。长期处于“高压紧绷”状态,导致不在少数班主任出现情绪耗竭、成就感降低等职业倦怠症状,甚至影响其身心健康与工作热情。
三、以生为本:班主任育人实践的核心策略
“以生为本”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要求班主任将学生的成长需求置于首位,通过尊重,引导和赋能来实现既定的育人目标。
(一)尊重学生个性,守护心灵成长
学生是具有独立思想与人格的“未来主体”,班主任需摒弃居高临下的教育姿态,构建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
平等对待与对话引导:以朋友式沟通来处理学生问题,在倾听中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动机,通过平等对话来引导其自主反思、纠正错误,而非单纯的批评说教。
呵护自尊与隐私保护:将学生自尊心视为成长的 “易碎品”,避免体罚、侮辱性语言等伤害性手段;对学生的过错或隐私问题,采用 “关爱 + 讨论” 的善意批评方式,在保护自尊的基础上增强其自信心。
赋予自主空间与创造机会:减少过度干预,鼓励学生在班级活动、小组合作探究等场景中自由探索,在实践中释放创造力与潜能。
(二)聚焦全面发展,促进素养提升
班主任需突破“唯成绩论”的局限,更多关注学生品德、心理、能力等多维度的成长。
品格养成教育:通过日常行为规范引导、班级榜样示范(如设立“榜样角”)等方式,让自律、勤奋、善良等品质内化为学生的行为自觉。
心理健康精准关怀:通过心理委员等机制建立学生情绪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并回应焦虑、叛逆等负面情绪,通过耐心沟通探寻深层原因,给予理解与支持,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心态。
创新鼓励机制: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为其提供展示创新成果
的平台(如科技小发明展览、创意写作分享),保护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创新思维。
(三)营造良好班级生态,构建成长共同体
班级是学生成长的“微社会”,良好的班级氛围对学生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以“欣赏者”视角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通过微笑、鼓励等积极反馈传递信任与尊重,以期实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效果。促进同伴互助与合作:通过小组学习、集体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学会分享、协作,培养团队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营造团结友爱的班级文化。优化班级环境:打造兼具整洁性、温馨感与文化性的班级空间(如设立图书角、植物角、荣誉墙),让环境成为“无声的教育者”。
(四)深化家校共育,凝聚教育合力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班主任需搭建家校协同的桥梁,形成教育共识。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通过家长会、家访、微信群等渠道,定期反馈学生在校表现(注意隐私,以鼓励为主),了解学生家庭状态,共同商议教育策略。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人理念:通过家长学校、专家讲座等形式,向家长传递 “陪伴、尊重、理解”教育理念,避免溺爱、专制等误区。设计家校合作实践活动:策划组织亲子运动会、“家长进课堂” 等活动,增进亲子情感与家校信任,让家长成为教育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
四、班主任的自我调适:破解倦怠的内在路径
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是育人实践的前提,需通过自我调适实现职业可持续发展。
(一)提升认知境界,构建教育胸怀
以更为宽广的视角看待班级管理中的问题,理解教育是 “慢的艺术”,接纳工作中的挫折与不完美。通过阅读、专业学习等方式深化对教育本质的认知,将学生成长视为职业价值的核心,从而以平和心态应对繁杂事务。
(二)强化情绪管控,保持理性从容
面对学生矛盾、突发状况等压力场景,学会“情绪缓冲”(如深呼吸、短暂离开),避免冲动决策。认识到“当时的难题终将成为过往”,以长远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在学生面前树立情绪稳定的榜样。
(三)磨砺职业意志,坚守教育初心
以培育学生为明确目标,规划工作优先级:对繁琐但必要的事务(如学生矛盾调解)全力以赴,对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行为(如过度增加作业量)坚决克制,在践行教育原则中锤炼意志力。
(四)构建和谐人际,营造支持系统
在与学生、同事相处中秉持 “利他” 心态,主动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协助同事完成工作,通过积极互动营造温暖的工作氛围。这种人际支持既能提升职业幸福感,也能为应对压力提供情感缓冲。
五、结论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困境本质上是“育人责任”与“职业压力”的矛盾体现。化解这一矛盾,需以“以生为本”为核心,通过尊重个性、促进全面发展、营造班级生态、深化家校共育等策略提升育人实效;同时,班主任需通过认知提升、情绪管控、意志磨砺与人际建设实现自我调适。唯有将“爱”转化为理性的尊重、适时的引导与持续的自我成长,才能在应对困境中实现学生与自身的共同发展,彰显教育的温度与深度。
参考文献
[1] 叶澜 . 教育概论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 魏书生. 班主任工作漫谈 [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