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关于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机融合探究

作者

辜小欢

洪州汇仁学校 330200

一、语言材料的共生与迁移:从阅读积累到写作表达

整本书阅读为学生提供了完整的语言输入系统。相较于单篇课文,整本书的文本结构更复杂,语言风格更统一,人物形象更立体,这为语言积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自然接触大量规范化的书面语言,包括词汇、句式、修辞手法等。这些语言材料经过作者反复推敲,具有高度的凝练性和表现力,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以人教版教材中推荐的《草房子》为例,曹文轩在描写乡村风光时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如 " 秋天的白云,温柔如絮,悠悠远去 "。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会逐渐内化这种表达方式,并在写作时尝试模仿。这种模仿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基于语言感知的创造性运用。当学生试图描写校园景色时,可能会自然联想到书中的表达范式,进而创造出 " 春天的柳枝,轻盈如舞,随风摇曳 " 这样的句子。这种语言迁移现象表明,整本书阅读为写作提供了优质的语言模板,帮助学生突破口语化表达的局限,逐步建立书面语的表达习惯。

整本书的语言积累还体现在文化语境的构建上。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往往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包括地域特色、民俗传统、时代背景等。学生在阅读《城南旧事》时,会接触到老北京的胡同文化、市井生活,这些文化元素通过作者的细腻描写,成为学生语言库中的文化符号。当学生需要描写与童年相关的主题时,这些文化符号会自然浮现,为写作增添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底蕴。这种语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使学生的写作不再停留于表面描述,而是能够通过语言传递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二、思维结构的映射与重构:从文本理解到写作构思

整本书的阅读过程实质上是思维训练的过程。与单篇课文相比,整本书的叙事结构更复杂,人物关系更多维,主题表达更含蓄,这要求学生具备更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和整体把握能力。学生在阅读《夏洛的网》时,需要梳理威尔伯与夏洛之间情感发展的脉络,理解蜘蛛织网这一行为背后的象征意义,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推动情节发展。这种深度阅读促使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得到系统训练,为写作构思奠定了思维基础。

写作构思本质上是对阅读思维的逆向运用。当学生尝试创作故事时,会不自觉地借鉴阅读中获得的叙事结构。例如,在阅读《绿野仙踪》后,学生可能会模仿 " 冒险 - 困境 - 解决 " 的三段式结构,构思自己的奇幻故事。这种模仿不是机械的复制,而是对叙事逻辑的重新组合。学生可能会将原著中的魔法元素替换为科幻设定,将团队冒险改为个人成长,但核心的叙事框架仍然保留。这种思维重构过程,使学生能够站在更高的视角审视写作,避免陷入零散的片段式表达。

整本书阅读还培养了学生的读者意识。经典作品往往具有多层次的解读空间,不同读者能从中获得不同体验。这种开放性促使学生思考:如何通过语言吸引读者?如何设置悬念引发兴趣?如何塑造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当学生带着这种读者意识进行写作时,会更加注重文本的互动性和感染力。他们可能会在故事开头设置悬念,在情节转折处埋下伏笔,在人物对话中体现性格特征,这些写作技巧的自觉运用,正是阅读思维向写作思维转化的具体表现。

三、情感体验的共鸣与外化:从阅读感动到写作表达

整本书阅读能够引发深层次的情感共鸣。与单篇课文相比,整本书的情感脉络更完整,人物命运更跌宕,这为学生提供了更充分的情感体验空间。学生在阅读《青铜葵花》时,会随着青铜与葵花的命运起伏而欢笑落泪,这种强烈的情感体验会深深烙印在记忆中。当学生需要表达亲情、友情等主题时,书中的情感记忆会被激活,成为写作

的情感源泉。

情感体验的外化需要语言的精准表达。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的情感词汇和表达方式,此时成为传递情感的工具。例如,学生在描写母爱时,可能会借鉴《慈母情深》中 "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 这样的反复句式,通过动作描写传递深沉的情感。这种表达方式的借鉴,使学生的写作不再停留于空洞的抒情,而是能够通过具体细节引发读者共鸣。

整本书阅读还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洞察力。经典作品往往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人性的复杂,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观察情感变化的细微之处。这种洞察力迁移到写作中,表现为对人物心理的精准刻画。当学生描写朋友矛盾时,可能会借鉴《小王子》中狐狸与小王子的对话方式,通过隐喻和象征表达难以言说的情感。这种超越表面描述的深度表达,使写作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四、审美意识的浸润与升华:从阅读鉴赏到写作创造

整本书阅读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在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等方面具有独特价值。学生在阅读《窗边的小豆豆》时,会感受到作者对校园生活的诗意描写,这种审美体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语言感知。当学生尝试描写校园场景时,可能会不自觉地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使文字具有画面感和音乐美。

审美意识的升华体现在写作的创造性运用上。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审美体验,会转化为写作中的审美追求。他们可能会在描写自然景色时,借鉴《小王子》中 " 如果你驯养了我,我们就互相不可缺少了 "的哲理表达,将自然景物与人生感悟相结合。这种超越实用主义的审美写作,使学生的作品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整本书阅读还培养了学生的文体意识。不同体裁的作品具有不同的审美特征,学生在阅读童话、小说、散文等不同文体时,会逐渐掌握各自的表达规律。这种文体意识迁移到写作中,表现为对体裁的自觉选择和规范运用。当学生需要创作童话时,会自然运用夸张、想象等手法;当撰写记叙文时,会注重时间顺序和细节描写。这种基于审美判断的文体选择,使写作更具专业性和规范性。

五、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创新:从阅读理解到写作表达

整本书阅读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人教版教材推荐的经典作品往往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学生在阅读中会接触到民间故事、历史典故、节日习俗等文化信息。这些文化基因通过作者的创造性转化,成为具有现代意义的文本内容。学生在阅读《中国传统节日故事》时,会理解春节贴春联、元宵节猜灯谜等习俗的文化内涵,这种理解会转化为写作中的文化自信。

文化基因的创新表达体现在写作的个性化运用上。学生在掌握传统文化元素后,会尝试将其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例如,学生在描写春节时,可能会借鉴《年兽来了》的叙事结构,但将年兽形象改编为环保主题的象征,通过传统故事传递现代价值观。这种创新表达既保留了文化精髓,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写作具有更深厚的文化底蕴。

整本书阅读还培养了学生的文化比较意识。通过阅读中外经典作品,学生能够感知不同文化的差异与共通之处。

参考文献

[1] 丁莉莉 . 基于整本书阅读的小学语文微写作教学 [J]. 亚太教育 ,2025,(09):181-183.

[2] 敖玉燕 .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讨 [J]. 智力 ,2024, (36): 119-122.

本文系:南昌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个人课题”24-1481《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机融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