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案例研究
林顺
福清一中洪宽校区 福建 福州 350300
一、引言
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明确要求加强实践能力培养以满足社会需求。但当前高中地理教学面临实践机会不足、方法单一等挑战。本文以 " 如何让城市不再 ' 看海 '" 为例,探讨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设计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有效路径。
二、地理实践力的内涵与重要性
(一)地理实践力的内涵
地理实践力是指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行动能力和思维品质。它包括对地理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能力,以及运用地理工具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野外考察中,学生需要运用地图、指南针等工具,对地形地貌、植被分布等进行观察和记录,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
(二)地理实践力的重要性
1. 促进知识理解与应用
地理实践力能帮助学生结合抽象知识与实际情境,加深对地理概念的理解,提升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
2. 培养综合思维与创新能力
地理实践力提升能培养综合思维,促使学生跨学科分析问题,并为创新提供空间。鼓励他们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3. 增强社会责任感与环保意识
地理实践活动往往涉及社会热点问题,如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这些问题的现状和影响,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为未来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奠定基础。
三、教学案例设计:“如何让城市不再‘看海’”
(一)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提前与学校相关部门沟通,获取调研许可。准备调研工具,如地图、相机、雨量计、记录本等;设计调研问卷,准备记录表格。
2. 学生准备
分组讨论,制定调研计划。;准备记录工具,如笔记本、笔、相机等。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福清市内涝的新闻报道和图片,包括积水严重的街道、被淹的车辆等。提出问题:“对城市内涝有什么看法?我们能为解决城市内涝做些什么?”
引出本次调研活动的主题:“如何让城市不再‘看海’”?
2. 调研准备
教师介绍调研的目的、方法和步骤,强调安全注意事项。学生分组讨论,制定详细的调研计划,包括调研时间、地点、方法等。教师审核各组的调研计划,提出修改意见。
3. 实地调研
实地考察:学生按照计划前往城市内涝易发区域,如低洼地带、排水不畅的街道等进行实地考察。对内涝区域进行拍照、录像,记录积水深度、水流方向等信息。观察排水设施的状况,记录排水口情况。
问卷调查:学生发放问卷,调查居民对城市内涝的看法和建议。收集问卷,整理数据,分析居民对城市内涝的认知和态度。
4. 数据分析与讨论
学生整理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城市内涝的现状和问题。各小组讨论并总结调研结果,形成初步的调研报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内涝的成因,如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地面硬化、降雨强度大等,以及解决方法等。
5. 成果展示与评价
各小组通过课件展示调研成果,包括实地考察的照片、数据图表、居民意见等。
学生互相评价,提出优点和改进建议。
教师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重点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实施,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综合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实践效率。教师还应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从多个维度评价学生的表现,全面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地理实践力提升的策略总结
教师应完善评价机制,促进实践能力提升。教师需完善评价机制,从 " 结果唯一 " 转向 " 全程多元 "。一是构建 " 知识 + 操作 + 创新 + 合作" 四维量规,综合评估结论、工具使用、方案设计及分工效率;二是强化过程跟踪,实时记录学生观察、数据、协作表现并即时反馈;三是推行 " 双评 " 机制,学生先自评再互评,教师最后用 " 成长章 " 总结亮点,建立可追溯的电子学档。
五、结论
在新课程标准视域下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通过“如何让城市不再‘看海’”这一教学案例的实践,我们发现,增加实践机会、创新教学方法和完善评价机制等策略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未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将更加受到重视,我们期待更多的教学实践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修订)[S]. 北京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20.
[2] 段玉山 , 周尚意 , 王静爱 . 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教学设计研究 [J]. 课程·教材·教法 , 2019,39(5): 103-108.
[3] 张胜前 . 基于真实情境的地理实践力培养教学探索 [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 2021(4): 25-28.
注 : 本文系福清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4 年度课题“新课标视域下地理实践力提升的研究”(课题编号:FQ2024GH45)的应用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