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业机械推广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贺小智
涪陵区龙潭镇产业发展服务中心
一、生产效率的革命性跃升
新型农业机械的推广以技术替代为核心驱动力,通过动力系统升级、作业精度提升及智能化控制,实现了农业生产效率的质的飞跃。传统农业依赖人畜力与简单工具,单位劳动力产出受限于体力强度与作业时长,而新型机械通过柴油机、电动机等动力源替代人力,使单日作业面积扩大数倍。例如,联合收割机的应用将谷物收获时间从数周缩短至数日,不仅避免了因天气变化导致的损失,还释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智能化技术的融入进一步放大了效率优势。北斗导航自动驾驶系统的应用使农机作业轨迹精度达到厘米级,减少了重复作业与漏耕现象;变量播种机根据土壤肥力与湿度实时调整播种密度,提升了作物出苗率与群体均匀性。此类技术通过“人 - 机 - 环境”的智能交互,将农民从高强度劳动中解放出来,转向农机操作与田间管理,劳动生产率得到结构性提升。
效率提升的深层影响在于农业经营模式的转变。传统小农经济因土地细碎化与劳动力束缚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而新型机械的推广推动了土地流转与集中经营。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租赁或购置大型农机,实现了跨区域、跨季节的规模化作业,单位面积生产成本显著下降。这种“机械替代人力 - 规模扩大 - 成本降低”的良性循环,为农业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二、资源利用的精准化重构
新型农业机械的推广重构了农业资源利用方式,通过精准作业与闭环管理,实现了土地、水、肥料等要素的高效配置。传统农业因技术手段落后,存在“大水漫灌”“撒施化肥”等粗放式投入问题,导致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而新型机械搭载的传感器与控制系统,能够实时采集土壤湿度、养分含量等数据,并依据作物需求动态调整投入量。
在灌溉领域,滴灌带铺设机与智能水肥一体化设备的结合,使水分利用率大幅提升。传感器监测土壤含水量,当低于阈值时自动启动灌溉系统,同时通过文丘里施肥器将肥料溶解于水中,实现“水肥同施”。这种模式不仅减少了水资源蒸发与渗漏损失,还避免了过量施肥导致的土壤板结与水体富营养化。
在施肥环节,变量施肥机根据土壤养分分布图调整施肥量,缺素区域重点补施,富集区域减少投入。相较于传统均匀施肥,该技术可降低化肥使用量,同时维持作物产量稳定。此外,秸秆还田机的推广改变了有机肥利用方式,通过粉碎、深翻等工序将秸秆转化为土壤有机质,减少了焚烧污染并提升了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资源利用的精准化还体现在能源结构优化上。电动农机与氢能农机的试点应用,降低了对化石燃料的依赖。电动拖拉机以锂电池为动力源,运行过程中无尾气排放,适合温室大棚等封闭环境作业;氢能收割机通过氢燃料电池发电,仅排放水蒸气,契合绿色农业发展需求。这些新型能源机械的推广,推动了农业能源体系向清洁化转型。
三、产业结构的链式升级
新型农业机械的推广通过技术渗透与产业融合,驱动农业从单一生产环节向全产业链延伸,形成“种植 - 加工 - 销售”一体化格局。传统农业以初级农产品生产为主,附加值较低,而新型机械的引入为深加工提供了技术支撑。例如,马铃薯联合收获机可一次性完成挖掘、去土、分拣等工序,收获的马铃薯直接进入加工厂生产薯片、淀粉等产品,缩短了从田间到车间的流通时间,降低了损耗率。
在农产品加工领域,智能化分选机与包装机的应用提升了产品标准化水平。分选机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区分果实大小、色泽与瑕疵,将合格品与残次品自动分流;包装机根据市场需求采用气调包装、真空包装等技术,延长了农产品保鲜期。这些设备不仅提高了加工效率,还增强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了农业从“数量增长”向“质量优先”转变。
新型农业机械的推广还催生了农业服务业态。农机合作社通过提供跨区作业、技术培训、设备维修等服务,构建了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体系。农民既可选择购买农机自主作业,也可通过租赁或委托服务满足生产需求,降低了机械购置成本与使用风险。此外,农机电商平台的发展简化了设备交易流程,农民可通过线上平台比较不同品牌机型的性能与价格,选择最适合自身需求的农机产品。
产业结构的升级还体现在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上。新型机械的推广使农业功能从生产向生态、文化等领域拓展。例如,田园综合体通过引入小型观光拖拉机、采摘机器人等设备,开发了农事体验、科普教育等旅游项目,实现了农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这种“农业+”模式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来源,还促进了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四、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
新型农业机械的推广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通过减少污染、保护生态与提升韧性,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生态系统。传统农业因过度开发导致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而新型机械的推广强化了生态保护功能。例如,保护性耕作机通过免耕播种、秸秆覆盖等技术,减少了土壤翻动次数,防止了水土流失;深松机打破犁底层,增强了土壤透气性与保水能力,为作物根系生长创造了良好环境。
在病虫害防治领域,植保无人机的应用降低了化学农药使用量。无人机搭载的多光谱摄像头可识别作物病虫害早期症状,并通过变量喷洒技术精准施药,仅对受灾区域进行防治,减少了农药漂移与残留。此外,生物防治设备的推广也改变了病虫害治理方式。性诱剂捕杀器通过释放昆虫性信息素干扰交配,降低了害虫种群密度;天敌昆虫释放机将捕食性螨类、寄生蜂等生物投放至田间,构建了“以虫治虫”的生态防控体系。
新型农业机械的推广还提升了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智能温室通过环境控制系统调节温度、湿度与光照,为作物生长创造了稳定条件,抵御了极端天气对产量的影响;抗旱播种机在土壤墒情不足时采用深开沟、浅覆土技术,确保种子正常发芽,减少了干旱导致的绝收风险。这些技术通过增强农业系统韧性,保障了粮食安全与农民生计稳定。
参考文献
[1] 何鲜苗 . 新型农业机械推广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J]. 南方农机 ,2023,54(16):182-184.
[2] 张峻青 . 新型农业机械推广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J]. 河北农机 ,2023,(13):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