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基于情感教育渗透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创新实施

作者

詹丹艳

宁波市北仑区新碶中学 315806

一、引言

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培养学生这些观念的重要载体,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未来发展。然而,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培养,导致学生对课程缺乏兴趣,学习效果不佳。情感教育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将情感教育渗透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情感教育渗透于课堂互动的创新

课堂互动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良好的课堂互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的交流和共享。在情感教育渗透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课堂互动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创新形式。

传统的课堂互动多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进行,形式较为单一,学生的参与度有限。而在情感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可以创设更加丰富多样的互动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活动,围绕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热点话题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同时倾听他人的意见,从而拓宽思维视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种互动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此外,角色扮演也是一种有效的课堂互动形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场景。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够亲身体验不同角色的情感和立场,增强对道德和法治问题的感性认识。例如,在学习“尊重他人”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关于校园欺凌的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欺凌者、被欺凌者和旁观者。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被欺凌者的痛苦和无助,以及旁观者的冷漠和无奈,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尊重他人的重要性。这种互动方式将情感教育与知识学习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提升道德认知和法治意识。

三、情感教育在教学内容呈现中的创新

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情感体验。在情感教育渗透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创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往往以教材文本为主要教学内容,教师通过讲解和阐述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这种方式虽然能够系统地传授知识,但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学习的兴趣。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可以引入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音频等,丰富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例如,在学习“爱国主义”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关于祖国壮丽山河、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祖国的伟大和美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同时,教师还可以播放一些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视频,让学生了解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除了多媒体教学资源,教师还可以引入生活实例来丰富教学内容。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将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引入课堂,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增强学习的实用性。例如,在学习“遵守交通规则”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讲述一些身边发生的交通事故案例,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和后果,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通过这些生活实例的引入,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道德和法治问题在生活中的存在,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四、情感教育在师生关系构建中的创新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在情感教育渗透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构建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师生关系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这种师生关系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敬畏心理,不敢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从而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情感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倾听学生的心声,理解学生的困惑,给予学生关心和支持。例如,当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温暖。

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建立信任关系。信任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只有学生信任教师,才会愿意接受教师的教导和建议。教师要做到言行一致,诚实守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学生的信任。例如,教师在承诺学生要开展某项活动时,一定要按时兑现承诺,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可靠性和责任感。通过建立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教师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和道德品质。

五、情感教育渗透下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情感教育渗透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情感素养和教育能力。

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情感素养。情感素养是教师实施情感教育的基础,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丰富的情感体验和良好的情感表达能力,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教师要关注自己的情感健康,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用自己的积极情感感染学生。同时,教师还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在面对学生的错误和问题时,要保持冷静和理智,以平和的心态与学生沟通和交流。

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教育能力是教师实施情感教育的关键,包括教学设计能力、课堂组织能力、教学评价能力等。教师要根据情感教育的目标和要求,精心设计教学方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课堂组织方面,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在教学评价方面,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发展进行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情感状态。

六、结论

情感教育渗透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创新实施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通过在课堂互动、教学内容呈现、师生关系构建等方面的创新,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和道德品质。同时,这也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情感素养和教育能力。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应进一步探索情感教育渗透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不断完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 杨丹 . 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J]. 好家长 ,2022,(13):79-80.

[2] 李忠灵 . 试析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 [J]. 新课程 ,2022,(15):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