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新课标背景下的中学物理建模教学探讨

作者

黑日尼古

喜德县民族中学 616750

一、新课标下物理建模教学的重要意义

物理建模教学凭借其独有的理论结合实际、抽象关联具体的学科特性,给学生创造了在实际情境下学习物理知识、增进科学素养的鲜活依托,建模教学着重用物理学语言勾勒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当学生把物理模型与真实世界相对应时,可以促进对物理概念跟规律的理解深化,夯实物理核心素养,要求学生揪出关键要素、实施合理简化、作出巧妙假定,这有利于学生在积极自主构建知识的进程中,实现抽象思维、逻辑分析、批判质疑等科学思维品质跃升,有别于传统那种“重讲解、轻探究”的物理课堂,建模教学推动学生自发提出问题、规划办法、动手操作、交流审视,该开放型学习途径唤醒了学生身上的创新潜能,造就了学生敢于探寻、勇于革新的科学品格[1]。

二、物理建模教学在新课标背景下的实施策略

( 一) 优化物理建模教学内容设计

新课标突出要涵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学生借助物理知识剖析与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这要求于物理建模教学内容的设计之上,应与学生现实生活实际紧密衔接,精心挑选与学生生活经验贴近的物理情境,启发学生在特定情境中探索物理定律,构建物理模型雏形,教学内容设计还得体现学科自身的逻辑脉络,助力学生借助前后知识的连贯构建起系统完整的物理学科体系。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物理《重力》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天文学家认为地球是一个略微扁平的椭球体,那么在不同纬度的地方,重力的大小是否相同呢 ? 教师先请学生分享在不同地点的“失重”感受,学生可能会谈到在飞机上、在过山车上失重的体验,揭示重力与高度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在赤道和极地,虽然离心力不同,重力是否也有差异?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利用所学的重力公式,推导出不同纬度的重力加速度,发现在赤道略小于极地,教师启发学生探究原因,学生分析得出:赤道半径略大于极半径,导致赤道重力略小;赤道处地球自转产生的向心力部分抵消了重力。学生在分析问题、建立模型的过程中,加深了对重力的理解,也提升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 二) 创新物理建模教学方法与手段

物理建模教学应唤起学生的积极性与创新性,提升学生借助模型剖析问题、化解问题的能力,这便要求教师革新教学手段,优化学习路径,着重发挥学生在学习里的主体效能,可采用诸如探究式、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支持学生自主钻研物理难题,需强化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引领学生于头脑激荡、论辩研讨里迸发思维灵感,在合作探究里一起共同提升。教学当中也可借助信息技术举措,依靠数字化实验、计算机仿真等举措,为学生配备多样探究工具并搭建虚拟实验场景,延伸学生的探究空间边界。

开展人教版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的时候,教师可率先设定一个开放性探究课题:怎样能让提书包变得更省力呢?学生凭借生活经验,构思增大把手摩擦力的举措,诸如将毛巾包在把手上、缠上胶带等情形,教师引导学生实施小组合作探究流程,学生检索相关资料,归纳出影响摩擦力的要素:接触面粗糙的程度,物体彼此施加的压力,基于这些结论,小组成员进行头脑风暴,提出多样优化书包提手的方案:有的成员提出给把手缠绕上防滑性的材料,有的主张把把手做成弧形进而扩大接触面积,创意设计图纸相继展露风采,各小组开展针对方案的论证,以实验方式测试各方案中的摩擦力大小,优化设计谋划,教师还凭借计算机仿真之力,协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因素在摩擦力上的影响体现,学生于创造性地攻克实际问题的进程里,扩充了对摩擦力的认识范畴,创新理念与实践水平得以塑造。

( 三) 构建多元化的物理建模教学评价体系

新课标倡导发展性评价这样的理念,强调应全面考查,重视学生个体发展,驱动学生在评价里面不断取得进展,物理建模教学评价得建立起一个多元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评价跟总结性评价、定量和定性评价融合在一起,对学生物理建模能力的发展状况展开全面考查。就评价内容这一方面而言,需重视对概念模型的认知把握,更需重视建模阶段中策略的使用情形;就评价主体而言,既要展现教师评价的主导价值,更需重视学生的自我测评与生生的互评。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物理《浮力》时,教师在设计评价内容时,既考查学生对浮力概念、计算公式的掌握,又关注学生应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讲解阿基米德原理时,教师以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运用浮力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先预设模型,推导出不规则物体体积等于浮力与液体密度的比值,再通过实验求出浮力,进而计算出物体体积,建模能力得到评价,评价形式上教师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学生先根据评价量规对自己的学习过程与成果进行自评,再通过小组成员间的相互评价,取长补短,教师则重在对学生物理建模学习进步情况进行点评,针对学生的问题给出改进建议。评价注重发展,关注学生在物理建模能力上的新进步、新突破,学习困难的学生在浮力实验中能独立分析浮力、重力关系的,教师给予鼓励性评价,学生信心大增。

结语

基于新课标这一背景,中学物理教学面临着塑造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期许,物理建模教学借由其特有的学科优势,助力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开展科学探究、处置实际问题搭建了阶梯,处在物理建模教学的阶段,学生成为学习环节的把控者,在主动开展物理模型构建的时段,深化了对物理知识的认识水平,强化了科学思维及创新能力,增强了知识迁移及实践应用的能力,这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以及方法论筑牢基础,对学生一生的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亚舒,何军 . 新课标背景下的中学物理建模教学探讨 [J]. 数理化学习 ( 教研版 ), 2023(15):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