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人工智能启蒙教育融入中学信息技术课堂的路径与效果分析

作者

郑歆钛

四川省普格县教育考试中心

一、明确人工智能启蒙教育的目标定位

人工智能启蒙教育融入中学信息技术课堂,需确立与中学生认知水平及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相契合的定位,避免过度学术化或技术化。从知识层面,目标在于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典型应用及核心原理(如机器学习、模式识别的简单原理),形成对人工智能的初步认知框架,而非掌握复杂的算法或编程技术;从能力层面,侧重培养学生运用简单人工智能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使用图像识别、语音交互等工具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发展计算思维、逻辑推理等素养;从情感态度层面,旨在激发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学习兴趣,引导其辩证看待人工智能的优势与局限,树立正确的技术伦理观,理解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协作关系。目标设定需分学段细化,初中阶段侧重感知与体验,通过生活化案例了解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高中阶段可适当加深,涉及基础原理的探究与简单模型的应用,确保目标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一致,与信息技术课程中的 “数据与算法”“信息系统” 等模块形成衔接。

二、整合适配的人工智能启蒙教学内容

人工智能启蒙教育的内容需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现有体系有机融合,构建 “基础认知 — 工具应用 — 实践探究” 的梯度内容链。在基础认知层面,可融入信息技术课程的 “信息与社会” 模块,通过 “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身边的 AI 技术” 等主题,介绍人工智能在医疗、交通、教育等领域的典型应用,帮助学生建立对人工智能的宏观认知;在工具应用层面,结合 “数字工具与资源” 模块,引入简单的人工智能工具(如在线图像识别平台、语音合成软件、基础编程机器人等),引导学生体验数据输入、模型调用、结果分析的全过程,理解人工智能 “输入— 处理 — 输出” 的基本逻辑;在实践探究层面,衔接 “算法与程序设计” 模块,设计基于可视化编程平台的简单人工智能项目,如利用积木式编程实现智能小车避障、基于数据训练简单的分类模型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算法与数据对人工智能的支撑作用。内容整合需控制难度,避免涉及复杂的数学推导或代码编写,以定性理解和操作体验为主,同时注重与其他学科的关联,如结合物理中的传感器知识理解智能设备的工作原理,使内容更具综合性和生活化。

三、创新人工智能启蒙的课堂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创新是确保人工智能启蒙教育有效融入的关键,需采用符合中学生特点的互动式、体验式教学策略。在认知导入环节,可采用情境创设法,通过播放人工智能应用的短视频、讲述技术发展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展示 AI 绘画、智能语音助手的功能,引导学生思考 “这些技术是如何实现的”;在概念讲解环节,运用类比法和可视化手段,将抽象的人工智能原理转化为具象的生活案例,如用 “教孩子认识水果” 类比机器学习的过程,用流程图展示图像识别的步骤,帮助学生理解核心概念;在实践操作环节,推行项目式学习,以真实问题为驱动设计任务,如 “设计一个校园垃圾分类智能识别方案”“用 AI 工具制作个性化学习助手” 等,引导学生分组完成需求分析、工具选择、方案实施、成果展示的全过程,在合作中提升应用能力;在思维拓展环节,组织辩论、研讨等活动,围绕 “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如何规范 AI 技术的使用” 等话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技术伦理意识。教学过程中,教师需从 “知识传授者” 转变为 “引导者”,多采用启发式提问,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尝试,同时利用信息技术课堂的硬件优势,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操作体验机会,确保抽象概念与具体实践相结合。

四、构建人工智能启蒙教育的效果评估体系

科学的评估体系能客观反映人工智能启蒙教育融入的效果,需突破传统的知识测试,构建多元、过程性的评估框架。评估内容应涵盖三个维度:认知维度,主要评估学生对人工智能基本概念、应用场景及简单原理的理解程度,如能否举例说明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否解释机器学习的基本过程;能力维度,关注学生运用人工智能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能否独立操作图像识别工具完成指定任务、能否在项目中合理选择 AI 技术实现目标;情感态度维度,侧重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学习兴趣、探究欲望及伦理认知,如是否主动关注 AI 技术发展、能否辩证看待技术的利弊。评估方式需多样化,过程性评价可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学生的参与度、小组合作表现、实践操作中的创新点;终结性评价可采用作品展示、项目报告、口头答辩等形式,如让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 AI 应用项目并阐述设计思路。评估主体应包括教师、学生自评与互评,通过多视角反馈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评估结果的运用需注重激励性,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针对不足提出改进建议,避免用统一标准衡量所有学生,重点关注其在原有基础上的成长。

五、完善人工智能启蒙教育融入的支持保障

人工智能启蒙教育的有效融入需要多维度的支持保障,解决教师素养、教学资源、硬件环境等方面的潜在障碍。在教师素养方面,需加强专项培训,内容包括人工智能基础知识、启蒙教学方法、相关工具操作等,可通过 “理论学习 + 实操训练 + 教研交流” 的模式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建立校际教研共同体,分享优秀教学案例与资源,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在教学资源方面,开发适配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人工智能启蒙资源包,包括教学设计、课件、微课、实践任务单等,资源需体现趣味性和互动性,如融入动画演示、在线模拟实验等;在硬件环境方面,学校需配备必要的智能设备和软件平台,如简易机器人、编程软件、AI 实验平台等,确保学生有充足的实践机会,同时利用云端资源弥补硬件不足,如通过在线 AI 工具让学生体验复杂的智能功能。

六、总结

将人工智能启蒙教育融入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是顺应技术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未来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明确目标定位为融入提供方向,确保启蒙教育不偏离学生认知水平与课程目标;整合适配内容是基础,使人工智能知识与信息技术课程自然衔接;创新教学方法是关键,通过互动与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构建多元评估体系能科学衡量效果,引导教学持续优化;完善支持保障为融入提供支撑,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实际困难。这五个方面相互协同,共同构成了人工智能启蒙教育融入中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完整路径,为其终身学习和适应智能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黄荣怀,胡永斌。人工智能教育:智能时代教育变革的机遇与挑战 [J]. 开放教育研究,2019(4):13-22.

[3] 李艺,钟柏昌。人工智能教育的内涵与实现路径 [J]. 电化教育研究,2019(1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