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跨学科的小学“1+X” 劳动资源开发及实践
王宏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银达中心小学 735000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在劳动项目实施中应灵活运用其他学科知识。”课标的这一提法旨在强调劳动教育作为“五育融合”的重要支点,亟需突破传统教学中“技能孤立化”“学科割裂化”的困境。当前劳动教育仍存在资源碎片化、学科协同不足、评价单一等问题。在此背景下,“ 1+X′ ”模式(以劳动为核心,辐射多学科)成为创新路径。银达中心小学依托责任田、养殖基地、特色社团等真实资源,尝试以问题为导向串联学科知识,融合数学统计、科学实践、语文观察日志,不仅响应了斯坦伯格“成功智力理论”中对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视,更通过自身认知推动学生从“被动执行”转向“主动探究”。
一、以真实问题为支点,突破学科界限
真实问题情境是跨学科学习的触发点,强调学生应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主动调用语文、数学、科学、美术等多学科知识,契合杜威“做中学”理论的核心要义。真实问题必须源自学生生活经验与劳动实践需求,避免虚构情境;必须遵循整合性原则,以劳动任务为锚点,有机融入数学测量、科学探究、语文记录等学科工具,形成“任务驱动—知识支撑—能力提升”的闭环;必须遵循实践性原则,强调“做中学”与“创中思”,通过自身体验促进跨学科理解。
当学生面对养殖周期中的“贵妃鸡产蛋量波动”或责任田“土壤板结治理”等实际问题时,其认知需求自然超越单一学科边界。例如,分析产蛋率需调用数学建模(数据记录)、科学探究(光照与激素关系)、语文表达(实验报告撰写),形成“问题链—知识网”的动态联结。这种学习方式打破传统分科教学中“知识孤岛”的局限,通过任务统整实现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的转化,使劳动成为知识迁移与能力整合的载体。
二、以问题解决为纽带,建立学科联系
问题解决过程本质上是多学科知识的意义建构。以问题解决为纽带,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有机整合,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当学生面对各类劳动问题时,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制定解决方案,促进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在劳动教育中,问题解决为学生提供了建构知识的平台。通过问题解决,不同学科知识相互交织,形成知识网络,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各学科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提高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了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与协同发展。
以学校特色社团活动中的电器维修为例,学生在维修简单电器时,不仅需要运用科学学科中的电路知识判断故障原因,还要借助数学知识计算电阻、电流等参数,同时利用语文知识撰写维修报告。又如,在石头画和剪纸活动中,学生运用美术学科的色彩搭配、构图技巧进行创作,通过数学知识规划作品尺寸,借助语文知识赋予作品文化内涵。再以“树木养护”项目为例,学生需融合生物学(光合作用与修剪技巧)、工程学(灌溉装置设计)、美学(造型修剪)及社会学(分工协作)知识,形成“问题—方案—行动—反思”的完整闭环。此过程遵循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通过搭建支架(如提供病虫害图谱、引入 3D 打印技术制作标识牌),引导学生将碎片知识系统化。实践中发现,当学生为兔子设计“自动喂食器”时,物理杠杆原理与数学测量、技术工程设计自然融合,验证了雅克布斯“交叉学科思维培养依赖真实任务驱动”的论断,彰显劳动教育对核心素养的孵化作用。
三、以多维评价为贯穿,指向素养建构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基本导向。”全面发展体现在评价方面就是要突破唯结果论的窠臼。教师必须注重过程性原则,关注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问题分析、方案设计、协作实施等全流程表现,弱化终端成果评判;必须注重发展性原则,建立动态追踪机制,通过阶段性反思日志、成长档案袋等方式记录素养进阶轨迹;必须注重主体多元原则,构建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指导评价的立体网络,突出反思性评价对高阶思维的激发作用;必须注重整体性原则,从跨学科知识整合度、问题解决创新性、社会责任感培育等维度设计指标体系,避免学科能力割裂评价。
我们构建“过程性档案 + 表现性任务 + 反思性日志”三维体系:例如在“电器维修社团”中,既记录工具使用熟练度(技能维度),又评估故障诊断中的逻辑推理(思维维度),还通过小组答辩考察沟通协作(社会性维度)。这一模式呼应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强调评价的全面性与发展性。实践证明,当学生参与“研学手绘地图”创作时,作品评价标准涵盖地理信息准确性(学科目标)、色彩搭配美感(艺术素养)、团队分工合理性(德育渗透),充分体现劳动教育对“全人”发展的支撑作用,为素质教育落地提供可操作的评价框架。
总之,“以劳树德、 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应该成为跨学科劳动教育的应有之义。通过“真实问题—学科联动—多维评价”三位一体的实践,验证跨学科劳动教育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效能。责任田里的作物生长数据成为数学统计与科学探究的双重素材,养殖活动转化为生命教育与社会责任的实践课堂,特色社团则成为传统文化传承与技术创新的融合平台。我们有理由相信,进一步完善“主题式课程包”开发,加强教师协同教研机制,并借助数字平台实现劳动过程数据的动态采集与分析,劳动必将回归“育人本位”,必能真正实现劳力劳心的有效结合。
酒泉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JQ〔2024〕GHB154课题立项号:JQ〔2024〕GHB154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