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基于实证的农村小学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与对策探析

作者

朱熙

奉节县公平镇公平小学 重庆市 404615

阅读是获取知识、启迪智慧、滋养心灵的重要途径。对于农村小学学生而言,课外阅读不仅能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储备,还能培养思维能力与审美情趣,助力其全面发展。然而,受经济条件、教育观念等因素制约,农村小学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改善这一状况,成为提升农村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环节。

1 筑牢资源根基:多方联动建书库

农村小学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常常遭遇资源稀缺的困境,这一点构成了阅读推广主要的限制条件。学校内部的图书馆,其藏书普遍老旧,总量也常常不足,难以覆盖学生多元化的阅读兴趣。家庭的经济能力有限,使得为学生大量购买书籍变得困难。这种情况下,集合多方面力量共同建设一个充实的图书资源库,其必要性立刻凸显了出来。学校无疑需要承担核心角色,主动向政府部门寻求帮助,申请专门的资金用于购买新书。建立与城市条件优越学校的帮扶联系,争取图书捐赠,能够有效地增添馆藏的内容和质量。一个合理的图书更新程序同样重要,它意味着定期移出不再适用的旧书,同时引入新的出版物,确保馆藏与时代发展同步。在班级内部设置图书角,鼓励学生将个人不再需要的书籍捐献出来共享,也是增加书本获取途径的办法;这样做不只扩充了可用书籍的数量,还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分享观念和个人责任感。社会力量对此也能提供关键支持。公益性机构可以组织图书捐赠项目,向这些乡村学校输送适合学生阅读的图书资源。企业界的参与值得鼓励,设立专项阅读基金能够为学校的图书建设提供持续的经济后盾。当地公共图书馆与农村小学之间的合作潜力巨大,开展图书漂流活动,定期地将精心挑选的书籍送到学校供学生借阅,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资源流通方式。尽管家庭经济状况制约了购书能力,家长依然可以在孩子阅读方面有所作为。利用家中废弃的材料动手制作简易书架,为孩子开辟一个专属的阅读环境,是可行的办法。带孩子前往县城图书馆借阅图书,能够有效拓宽接触书籍的渠道。鼓励孩子与邻里亲戚朋友的孩子互相交换书籍阅读,同样能够增加他们实际阅读的数量。整合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面的努力,共同为农村小学学生构建起一个丰富的阅读资源体系,这为他们进行阅读活动奠定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2 点燃阅读火种:活动引领促兴趣

家校协作在架设学生成长通道方面作用显著,尤其对稳固其阅读习惯养成路径不可或缺。阅读能力的持续发展,必须依赖家庭环境与学校教育的协同投入,这种共育模式构成了关键支撑。学校教育环节需要深化对学生的阅读引导。设置专门的阅读方法指导课程,在其中传授文本处理的有效策略显得必要。具体内容可以围绕如何筛选匹配个人需求的书籍、如何高效制作读书笔记、如何进行“批判性阅读”等核心技能展开。系统化的训练过程,使学生有可能掌握更为科学的文本处理手段,从而提升整体阅读效能。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亦应有机融入阅读策略示范,促使学生自觉将课堂习得的方法迁移至自主阅读实践。阅读行为的持续性与效果,离不开外部监督和正向激励机制的建立。推动学生制定个人阅读计划,强制要求其每日安排固定时段接触书籍,同时规范完成阅读记录,构成基础操作。教师定期查阅这些记录,目的在于跟踪进度、了解实际状况,并据此提供针对性反馈。设立诸如“阅读之星”奖状、书籍实物等奖励项目,对表现突出者予以公开表彰,是激励体系的重要部分。监督与激励的双重作用,客观上驱动着良好阅读习惯的巩固过程。家庭场域在阅读习惯塑造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家长群体首先应确立正确的教育认知,充分理解课外阅读对于儿童长远发展的深远价值,并致力于营造适宜的家庭阅读物理与心理环境。固定每日时段开展亲子共读活动,有助于形成稳定的家庭阅读文化氛围。共读期间,家长主动与孩子交流阅读体会、启发深度思考,实质性地锻炼其思维品质。书籍选择需要家长介入,推荐符合孩子年龄阶段与认知水平的书目是责任所在。另一方面,尊重孩子的阅读兴趣,支持其自主选择偏好书籍同样关键。当孩子遭遇阅读障碍时,家长必须展现耐心,提供恰当的引导和帮助,协助其克服困难。这一过程,使孩子能够在阅读中获得切实的成就感体验,逐步增强面对文本的自信心。

3 架起成长桥梁:家校共育助习惯

点燃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在于精心设计的活动引导。农村小学的环境与条件,确实可能让学生对课本之外的书籍缺乏主动接触的热情。解决这个挑战,需要依靠一系列能真正引发学生参与感的阅读活动。学校有必要考虑将读书节作为周期性项目固定下来。这样的节日可以包含多个环节:读书征文鼓励学生把阅读后的想法写出来,这自然也是一种写作练习;演讲比赛开辟了一个空间,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从书中得到了什么,表达力随之得到锻炼;至于制作手抄报,它不仅仅是动手和审美的活动,更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消化理解读过的书。这些活动共同作用,让学生在实际参与里体会到阅读带来的乐趣,感受到书籍本身的吸引力。安排定期的阅读分享会同样有效。每周划出专门的时间,让学生聊聊自己最近读的书。分享的人介绍书的内容、讲讲其中有意思的部分以及自己怎么想,听的人可以提问、可以交流看法。这种互动,一方面让学生知道了更多书的线索,另一方面,别人的分享常常能带来新的触动,让人产生去读另一本书的念头。教师在这过程中也能参与分享,向学生推荐值得一读的作品,为他们的阅读路径提供参考。依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点和阅读能力组建阅读兴趣小组是另一个途径。小组可以按类型划分,比如专注于“童话”的、“科普”的、“文学”的等等。组内成员约定读同类型的书,定期碰头讨论交流。在这种小组里,学生能找到兴趣相投的伙伴,一起探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无形中就形成了一种互相促进的阅读氛围。教师担任小组指导老师的角色是可行的,他们能提供阅读方法上的帮助,使得阅读的效果更好一些。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学生课外阅读现状改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任务。筑牢资源根基,为学生提供丰富阅读资源;点燃阅读火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架起成长桥梁,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 冯杰霖 . 农村小学高段中等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 [J]. 教育科学论坛 , 2021,(08): 59-62.

[2] 刘兆友. 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开展模式探究[J]. 科学咨询( 教育科研 ), 2020,(28): 132.

[3] 吴云 . 丰富农村小学的英语课外阅读体验探析 [J]. 英语广场 ,2020,(19): 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