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基于双减实施下初中古诗词鉴赏之意象主题阅读教学初探

作者

江素霞

莆田文献中学 351100

一、引言

“双减”政策的落地,促使初中语文教学回归本质,更加注重课堂效率与质量。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情感与深邃的哲理。意象作为古诗词的重要元素,是诗人情感的寄托与表达的关键载体。在“双减”背景下,初中古诗词意象主题阅读教学成为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它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涵,还能培养其审美能力与文化传承意识。

二、意象:古诗词的情感密码

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在古诗词中,意象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诗歌的情感天空。从“月”的孤寂到“柳”的离愁,从“梅”的高洁到“雁”的思乡,每一个意象都蕴含着特定的情感与文化内涵。

以“月”为例,在古诗词中,“月”常常象征着孤寂、思念与团圆。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借明月抒发了游子对故乡的深深眷恋;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借月的阴晴圆缺,表达了对人生离合的感慨以及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再如“柳”,因其与“留”谐音,在送别诗中频繁出现,成为离别的象征。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以清新明丽的春景为背景,以“柳”为意象,抒发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这些意象在古诗词中反复出现,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符号体系。学生通过对意象的解读,能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感受古诗词的独特魅力。在“双减”背景下,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意象内涵,是提升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关键。

三、构建意象关联:拓展古诗词的审美空间

在古诗词教学中,构建意象之间的关联能够帮助学生拓展审美空间,深化对诗歌的理解。不同诗人对同一意象的运用可能存在差异,同一意象在不同语境下也可能表达不同的情感。通过对比分析,学生能够更加敏锐地捕捉到意象的细微变化,体会诗人的独特匠心。

以“花”这一意象为例,在不同的古诗词中,“花”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在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里的“花”展现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而在李商隐的《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花残”则象征着爱情的凋零与时光的流逝,营造出一种凄美、哀伤的氛围。

通过对比这两首诗中“花”的意象,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同一意象在不同诗歌中的不同表达效果,进而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意象的选择与运用来传达情感。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不同诗人笔下的同一意象进行横向对比,如对比李白与杜甫诗中“月”的意象,分析两位诗人在情感表达与艺术风格上的差异。这种对比分析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拓宽审美视野,提升古诗词鉴赏的深度与广度。

四、创设情境体验:让意象“活”起来

在“双减”背景下,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词中的意象,教师可以创设情境体验,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意象所蕴含的情感与意境。情境体验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古诗词的学习中来。

以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这首小令通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意象,勾勒出一幅凄凉、孤寂的秋日黄昏图,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与诗歌意境相符的图片或视频,如夕阳西下、荒村古道、瘦马徘徊等画面,同时播放低沉、哀伤的音乐,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然后,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感受诗人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游子,通过表情、动作、语言等方式,表达出对家乡的思念。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意象所承载的情感,增强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感悟。通过创设情境体验,意象不再是抽象的文字符号,而是变得鲜活起来,学生能够在情境中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领略古诗词的独特魅力。

五、文化传承:意象背后的精神滋养

古诗词中的意象不仅是情感的载体,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延续。每一个意象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审美情趣。在“双减”背景下,初中古诗词意象主题阅读教学应注重文化传承,引导学生了解意象背后的文化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以“梅”这一意象为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象征着高洁、坚韧与不屈。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以梅自喻,表达自己的高尚品格与远大志向。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独自开放的描写,赞美了梅花的高洁品质,同时也抒发了诗人自己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坚守理想、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梅”意象的文化内涵,通过讲述相关的历史故事、文化典故,让学生了解“梅”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同时,鼓励学生将“梅”的精神内涵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能够像梅花一样坚韧不拔,勇往直前。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还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六、结语

“双减”背景下,初中古诗词意象主题阅读教学是一项充满挑战与机遇的任务。通过挖掘意象内涵、构建意象关联、创设情境体验以及注重文化传承等方式,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古诗词这一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学生的心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同时,学生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古诗词学习中来,用心去感受意象所蕴含的情感与文化,在古诗词的熏陶下,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与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 丁云龙.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研究[J]. 名师在线,2023,(33):41-43.

[2] 李琳 . 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鉴赏课堂质量提升策略 [J]. 家长 ,2024,(02):176-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