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初中生物课堂中学生生态意识培养的策略分析

作者

武广

山东省肥城市边院镇过村初级中学 271605

引言

当今社会,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已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生态意识作为现代公民的必备素养,其培育需要从基础教育阶段着手。初中生物学科蕴含丰富的生态知识,与生态环境紧密关联,为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提供了丰富素材和良好契机,如何依托初中生物课堂,高效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丰富生物课堂生态教学内容

初中生物教材恰似蕴藏生态知识的宝藏,教师作为开启宝藏的引路人,需以钻研精神深入其中,在梳理生态相关内容时,要像编织一张细密的知识网络,将分散在各章节的生态知识点巧妙串联,以“生态系统”章节教学为例,讲解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时,要清晰阐述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部分,还应引入生活化的比喻。把生产者比作生态系统中的“绿色工厂”,它们借助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为整个系统提供物质与能量基础;将消费者描述为“能量传递者”,经过捕食关系推动能量在系统中的流动;而分解者则如同“环境清道夫”,分解动植物遗体,让物质重新回归自然循环,经过这样生动形象的讲解,学生能更透彻地理解各成分间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关系,以及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背后,各成分间动态平衡的精妙原理。

除了深入剖析生态系统的内在运行机制,拓展介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在讲解森林生态系统时,教师可生动描绘其宛如“地球之肺”的壮阔图景,讲述茂密的森林如何经过光合作用吸收大量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从而维持地球大气的碳氧平衡;描述森林中丰富多样的物种如何构成复杂的食物网,进而形成稳定的生态结构。对于草原生态系统,可向学生展现其如“绿色海洋”般的广袤无垠之景,介绍草原上的动植物如何适应干旱、半干旱的环境特点,以及草原在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湿地生态系统则可被形象地比作“地球之肾”,讲解湿地独特的水文条件如何为众多珍稀物种提供栖息繁殖的场所,以及湿地在净化水质、调节区域气候等方面的特殊生态功能,让学生全面认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深切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

二、创新生物课堂生态教学方法

传统讲授式教学犹如单向的知识输送管道,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让生态知识在课堂焕发生机,教师需积极开拓多样化教学路径,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恰似为学生开启了一扇通往生态世界的直观大门。播放生态纪录片时,学生仿若亲临亚马逊雨林,亲眼见证各类珍稀动植物于原生环境中的生存百态,切实感受热带雨林中蓬勃盎然的生态系统;借助动画演示,复杂抽象的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变得一目了然,学生能够直观看到太阳能怎样从生产者逐步传递至各级消费者,以及能量在传递进程中逐级递减的内在规律。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为学生搭建了自主探索生态问题的实践平台,教师精心设计“探究校园生态系统”等探究主题,能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实地考察校园内的植物种类、昆虫活动及微生物分布。学生分组协作,有的负责记录植物名称与生长状态,有的观察动物行为习性,有的采集土壤样本进行分析,调查中,学生需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如不同区域植物种类差异的成因、昆虫与植物的关系等。返回课堂后,各小组展开热烈讨论,分享调查结果与发现的问题。

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从真实事件中获得启示,助力其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以塞罕坝林场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这片曾经的荒漠沙地,如何在三代造林人持之以恒的艰苦奋斗下,凭借科学的植树造林技术,蜕变为广袤的绿色林海,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在交流讨论过程中,学生能深切感悟到人类在生态保护进程中所肩负的重大责任与发挥的关键作用,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这一警示案例,则为学生展现了严重生态灾难的后果,教师可带领学生剖析事故对当地动植物、土壤、水源等造成的持续性危害,引导他们思考如何防微杜渐,避免此类悲剧重演。

结语

初中生物课堂在培育学生生态意识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经过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能够切实有效提升学生的生态意识,生物教学应当持续深化生态教育,紧密贴合时代发展趋势与学生实际需求,不断探索新颖的教学策略。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进一步拓展生态教育的广度与深度,让生态意识在学生心中深深扎根,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具备生态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明。初中生物教学中生态意识培养的实践探索 [J]. 教育研究与评论,2023,36(5):45-48.

[2] 王丽。基于生态理念的初中生物教学策略研究[J]. 教学与管理,2024,(12):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