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 下民间美术融入幼儿园班本课程的实施途径与效果
唐昭霞
重庆市合川区大南街幼儿园 401520
引言
“五育融合强调教育的互相渗透和交融。幼儿园的班本课是以班内儿童为主要对象,有很大的针对性、灵活性。剪纸、刺绣、脸谱等民俗艺术,以其鲜明的色彩和独特的造型,与儿童的生活密切相关,更能引起儿童的兴趣。在五育融合的框架下,把民间美术纳入幼儿园班本课程,既可以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与发扬,又可以从多个方面促进儿童的发展。
一、五育融合下民间美术融入幼儿园班本课程的实施途径
1 以民间美术为载体推动美育的发展
在班级的教学中,老师将丰富多彩的农民画、各种造型的泥塑等各种民间艺术品,布置在美工区或展览角落里。通过对作品中的颜色,形状,图案等要素的分析,设计出符合儿童审美需要的作品。比如,在看剪纸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孩子们仔细的看一些动物的形状和图案,感受到它们的对称性和线条的美感。在鉴赏活动中,可以发展儿童的审美意识,发展他们对民间美术的兴趣。可以针对儿童的年龄特征、能力层次,进行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创造活动。小班儿童可进行一些简单的民间美术手工活动,例如:用彩纸撕碎粘贴一些简单的图形,模拟民间美术中的颜色组合来涂色。中班孩子们可以学着用剪刀剪出一些简单的图形,比如圆,正方形,然后自己做一个简易的面具。年龄较大的孩子,可从事较为复杂的创造活动,例如:合作创作一副带有民俗风情的画作,或练习绣花的基础针法,做一块简单的绣花手帕。在创作过程中,老师要让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与创意,把自己对民间美术的认识与感觉都写出来,以此来增强他们的审美表现能力。
2 以民间美术为载体,促进智力的提高
民间美术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生体验。在这门课中,老师会将有关的历史,地理,民俗等结合起来。比如,在介绍一种民间艺术——“风筝”时,老师除了讲述风筝的制造过程外,还将它的由来、特点、中国各个地方的特点都讲给孩子听,让孩子们对当地的美术特色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这样才能扩大儿童的知识范围,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1]。民间美术的创造,常常要求幼儿去思考想象,去创造。在制作过程中,孩子们要考虑怎样把材料组合起来,怎样实现自己的创意。比如,在做传统的布虎时,孩子们要想一想老虎的形状特点,怎样把它们用布、线来表达,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孩子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可指导学生对民间艺术作品进行分析、探讨,比如探讨各种形式的剪纸艺术特色,并训练他们的分析判断能力。
3 以民间美术为载体,促进体育发展
在民间美术中,有很多都是以精细、大肌肉为主要内容的。在剪纸活动中,孩子们要用到手上的小肌肉来做剪刀,这样可以训练他们的手指的柔韧性和协调能力。在进行大型美术创作,例如合作搭建一顶轿子时,孩子们需要搬运材料,调整结构,这涉及到手臂、腿部等较大的肌肉群的活动,从而增强其对身体的控制力和平衡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儿童身心发展程度的美术教学方法。组织儿童参与的民间美术活动,如大型民俗壁画的创作。孩子们要互相配合,有调色的,有画画的。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不但要完成自己的工作,而且要与其他孩子进行交流、合作,这既可以锻炼他们的实践技能,也可以锻炼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动作协调性。在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幼儿学习听取别人的意见,对自己的工作进行适当的安排,并一起进行创造,从而促进儿童在运动中的团体合作能力的发展。
4 以民间美术为载体,强化德育教育的渗透
民间美术常常传达一种正面的价值与伦理。在班级教学中,老师以民间美术的故事为载体,对儿童进行德育教育。比如,在介绍年画时,可以讲一些吉祥、勤劳、善良等寓意的故事,使孩子认识到美德的重要意义。再如,在剪纸作品中,有很多表现家庭和睦、邻里互助的内容,老师可以指导孩子们去欣赏,让他们懂得关爱家庭,友善待人,从而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品德。让孩子们认识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民间美术是一种很有价值的东西。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利用民间美术专题活动,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艺术来表达他们对美术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民间美术的魅力,从而培养他们对民间文化的喜爱,并培养他们对民间艺术的责任感。
5 整合民间美术资源,提升劳动教养
在美术活动中,让孩子们亲自经历创造的全过程,体会到劳动的价值。不管是剪纸,刺绣,还是泥塑,孩子们都要投入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幼儿的教育,让他们了解每个民间的美术作品都是自己的劳动成果,从而使他们懂得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比如,在做泥塑的时候,孩子们要从捏泥、塑形到上色,每一步都要仔细地做,让孩子们体验到劳动的成就感。美术的创造,包括剪、织、绘等多项劳动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会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这些技巧[2]。由简易的手工折纸,到繁复的绣针,孩子们在持续的练习中,逐步提高自己的劳动能力。与此同时,老师也要让孩子们把自己的劳动技能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比如自己做书签,装饰自己的小桌子,让孩子们学会自己的生活自理和劳动实践。
二、五育融合下民间美术融入幼儿园班本课程的实施效果
1 儿童发展方面
幼儿在参与民间美术教育的班级课程中,获得了五育等全方位的发展。儿童具有较强的审美意识,能对美术中所蕴含的美有较强的感知与鉴赏能力,能用自己的创造来表达自己对美的认识。
2 教师成长因素
通过把民间美术与班级课程相结合,使老师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五育”的教育思想。教师应了解儿童早期教育不能仅限于某一方面,而应该透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以提升幼儿的整体发展。民间美术是五育融合的一种有效的载体,它使教师们更多地注意到了各种育人方式的互相渗透与融合,也使他们的教育与教学观念得到了更新。这就激励着广大教师在不断地学习、探索、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在课程设计、教学组织、指导幼儿创作等方面,教师的教学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并加强了对地方文化的认识与继承。
结语
在“五育融合”的背景下,将民间美术纳入学前教育的课堂教学,其意义重大,成效明显。通过各种实施方式,从多个层面上提高了幼儿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在今后的幼儿教育中,应该对民间美术在班本课程中的运用进行深入的研究,对实施方法进行持续的探索和创新,将其教育价值最大化,为儿童的生长与发展营造更为丰富多彩的学习氛围,使儿童在民间美术的滋润下,健康地成长为具有全面素质和文化自信的新生代。
参考文献
[1] 刘小霞 , 白素英 , 潘婷 . 民间美术在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中的应用研究 [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7,16(20):184-185.
[2] 杨亚博 . 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以幼儿园民间美术教学为例[J]. 学园 ,2014,(32):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