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教育:效率与价值冲突下的融合探索
吴健
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 215600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本质上是一部技术发展史。从石器时代的简单工具到青铜器、铁器的广泛应用,再到蒸汽机、电力的发明,直至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崛起,技术的每一次飞跃都深刻改变了社会生产方式,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升。技术发展的核心逻辑在于“解决问题—提升效率—推动进步”,这一逻辑在不同历史阶段均得到了充分验证。然而,当技术浪潮涌入教育领域时,其效率优先的理性与教育所追求的价值理念之间产生了显著冲突。本文旨在探讨这一冲突的本质、表现及可能的融合路径,为教育在技术浪潮中的守位与创新提供思考。
一、技术发展:效率优先的逻辑演进
1. 农耕文明:技术奠定文明基础
在农业社会,技术进步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底线。中国古代发明的铁犁牛耕技术,极大地提高了耕作效率,使得“千亩之田,夫妇共耕”成为可能。都江堰和灵渠等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解决了灌溉问题,还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区域平衡和经济格局的形成。这些技术突破,通过提高粮食产量和社会稳定物资储备,为古代文明的延续提供了坚实基础。技术的效率优先逻辑在此阶段得到了充分体现,即通过工具革新和生产组织形式的优化,实现生产力的质的飞跃。
2. 工业革命:标准化开启效率革命
工业革命的爆发,标志着社会进入大机器生产时代。标准化生产成为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惠特尼的标准化步枪生产和“惠氏螺纹”设计,解决了设备连接的致命缺陷,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维修便利性。贝斯麦转炉炼钢法的批量生产,使钢产量大幅跃升,价格显著下降。福特 T 型车装配线的引入,更是将汽车组装时间大为缩短,标志着批量生产时代的全面到来。标准化生产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通过规模经济降低了生产成本,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 智能时代:AI 重构生产可能性边界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的可能性边界得到了重构。在制造业领域,海亮集团的铜加工垂直大模型通过盘古大模型对熔炼温度的毫秒级调控,显著提高了良品率并降低了生产能耗。海螺水泥的 AI 寻优系统通过深度学习历史数据,实现了熟料强度预测误差的精准控制,取得了显著的节能效果。在服务业领域,酷特智能的 AI柔性供应链系统通过实时分析消费者体型数据,实现了“72 小时定制成衣”,大幅提升了库存周转率。在科研领域,华为云盘古气象大模型以高空间分辨率实现“秒级预报”,显著提高了台风路径预测的准确率。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通过数据分析和预测优化,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精细化。
4.“效率优先、确定性预测”:技术工具的理性价值
技术发展的每一步都遵循着效率优先的逻辑。从古代都江堰的“因势利导”到当今人工智能的“预测优化”,技术始终在寻求更快、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方法。标准化生产通过消除“个性化”差别,实现规模经济;人工智能技术则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预判,接近确定性的结果。这种效率优先和确定性预测的理性价值,成为技术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二、教育价值:个性化成长与全面育人
1. 教育的三层目的
教育的目的如果从人的发展来看,应该是“完整的成长”。具体而言,教育包含三个层次的目的:一是知识与技能的习得,这是教育最基础的功能。通过系统学习,个体掌握语言、数学、科学等基础知识,以及适应社会的实用技能,为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二是人格与价值观的形成。教育不仅是“教书”,更是“育人”。它引导个体形成道德判断、审美情趣和健全的心理。三是潜能的激发与自我的实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发现并培育这些潜能,让个体找到生命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
2. 教育过程的复杂性与隐性价值
与技术的效率优先逻辑不同,教育过程具有复杂性和隐性价值。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非无生命的物体。因此,教育不能简单地采用效率优先和结果确定性预测的逻辑。在知识与技能的习得层面,技术手段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但在人格与价值观的形成、潜能的激发与自我的实现层面,技术手段难以替代教育者的引导和学生的自我体验。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时间的积累和过程的历练。这个过程不能速成,也无法通过简单的数据驱动来预测确定性结果。
3. 教育中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冲突
当技术浪潮涌入教育领域时,其效率优先的理性与教育所追求的价值理念之间产生了显著冲突。技术倾向于通过标准化生产消除“个性化”差别,实现规模经济;而教育则强调每个学习者的独特性,追求个性化成长。技术寻求结果的可预测性和确定性;而教育过程则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难以通过简单的数据指标来量化评估。这种冲突在教育实践中表现为对分数和升学率的过度追求,忽视了对学生人格、价值观和潜能的培养。
三、技术与教育的冲突表现
1. 标准化生产与个性化成长的矛盾
技术发展的标准化生产逻辑与教育追求的个性化成长之间存在显著矛盾。在工厂生产中,工人面对的是一个个流水线上的零件,追求的是统一性和标准化;而在教育领域,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具有独特的天赋和潜能。如果教育也采用技术倡导的标准化生产方式,将学生视为可以批量生产的“标准件”,那么结果将是非常可怕的。学生可能会沦为工具人,缺乏创造性、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独立人格。
2. 数据驱动显性化与教育过程隐性化的矛盾
技术依赖结构化数据(如答题正确率)来评估学习效果,而教育中的批判性思维、情感态度等隐性能力难以量化。这种数据驱动的显性化与教育过程的隐性化之间存在矛盾。新兴技术虽然正在尝试通过情感计算技术、虚拟仿真实验等手段来捕捉学生的情绪状态和问题解决过程,但这些技术仍然难以完全替代教育者的直观观察和主观判断。教育过程的复杂性和隐性价值使得简单的数据指标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长过程。
3. 技术确定性追求与教育不确定性特征的矛盾
技术通过算法优化追求结果可控性,而教育过程的复杂性(如师生互动的偶然性)导致结果难以预测。这种技术确定性追求与教育不确定性特征之间存在矛盾。混合式教学模式虽然通过线上数据追踪与线下弹性调整的结合,实现了过程可控性与结果开放性的统一,但仍然无法完全消除教育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教育是一个充满变数和挑战的过程,需要教育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进行灵活调整和优化。
四、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探索
1. 技术设计创新:动态适配规模化与个性化
技术与教育的融合首先需要技术设计的创新。技术可以通过动态适配机制,实现规模化生产与个性化需求的平衡。例如,智能教学系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兴趣偏好,提供定制化的学习资源和路径。这种动态适配机制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还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同时,技术设计还需要考虑教育者的实际需求和操作习
惯,确保技术的易用性和实用性。
2. 教育模式重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教育模式的重构是实现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关键。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线上数据追踪与线下弹性调整的结合,实现了过程可控性与结果开放性的统一。线上教学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互动平台,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线下教学则可以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和指导,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还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制度框架优化:保障教育价值与技术理性平衡
制度框架的优化是保障教育价值与技术理性平衡的重要保障。学校和教育机构需要建立完善的技术应用规范和评估机制,确保技术手段的合理使用和有效评估。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教育者的培训和支持,提高他们的技术素养和教学能力。此外,政府和社会各界也需要加强对教育领域的投入和支持,为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五、结论与展望
技术发展与教育价值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是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重要议题。技术发展遵循效率优先的逻辑,通过标准化和确定性预测推动社会进步;而教育则强调个性化成长和全面育人。面对这一冲突,我们需要通过技术设计创新、教育模式重构和制度框架优化等途径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我们有理由相信技术与教育将能够携手共进,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贡献力量。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持对技术发展的审慎态度,确保其不会偏离教育的本质和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