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小学五年级分数运算教学中数学模型思想的具象化渗透策略

作者

徐英

成都市双流区实验小学 610200

引言

小学五年级分数运算教学是数学教学重要部分。数学模型思想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提升思维能力。但该阶段学生抽象思维弱,需具象化渗透。研究此策略,对优化教学、提高学生分数运算学习效果有重要现实意义。

1. 教学情境创设策略

1.1 生活场景引入

将分数运算融入日常购物、饮食分配等真实生活场景,能使学生直观感知数学与现实的紧密联系。例如通过分蛋糕、切水果等家庭活动,让学生自然理解“一半”“四分之一”等分数概念的实际意义。教师可设计超市采购任务,要求学生计算折扣后的价格比例,或比较不同包装商品的单位价格差异。这种基于经验的导入方式,帮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建立数学模型的认知基础,使抽象符号获得具体参照物。生活化的情境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他们主动发现身边的数学规律,为后续建模思维的培养奠定感性认识基础。

1.2 问题情境设置

精心设计阶梯式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建构数学模型。从简单的均分物品到复杂的混合运算,每个环节都应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驱动性问题。如“如何公平分配三块巧克力给四个小朋友?”这类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尝试多种解决方案,在试错过程中体会分数运算的必要性。教师需注重问题的递进关系,先解决单一步骤的计算需求,再过渡到多步骤的综合应用,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操作到符号表达的思维跃迁。通过层层嵌套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渐掌握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表达式的方法,形成初步的建模意识。

1.3 故事化情境构建

运用趣味故事情节串联知识点,增强学习的代入感。创编包含分数元素的童话故事,如动物王国举办美食节需要分配食材,不同角色因分配方案产生矛盾冲突,最终通过数学计算达成和解。故事中的情节转折对应着运算规则的应用,人物对话蕴含着解题思路的提示。这种叙事化的呈现方式符合儿童认知特点,能降低抽象概念的理解难度。教师还可邀请学生续编故事结局,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新的解决方案,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转变。

2. 教学方法选择策略

2.1 直观演示法

借助实物教具和可视化工具进行动态展示,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使用可拆分的圆形纸片演示分数加减法,通过拼接组合直观展现分子相加、分母不变的原理;利用线段图表示分数大小比较,让数量关系可视化。教师应强调操作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如通分时的最小公倍数选择、约分时的公约数提取等,将隐性思维过程显性化。实物操作与语言讲解同步进行,帮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建立清晰的表象记忆,为抽象概括做好铺垫。

2.2 小组合作探究法

组织异质化小组开展协作学习,促进思维碰撞与经验共享。布置需要分工完成的探究任务,如测量教室不同区域的面积并计算所占比例,要求成员分别承担数据采集、记录整理、计算验证等角色。在讨论环节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解释操作过程,相互质疑补充论证逻辑。教师巡回指导时重点关注小组间的差异化策略,适时介入点拨共性困惑。这种社会化的学习方式既能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又能通过同伴互助深化对数学模型的理解,使个体认知在集体智慧中得到升华。

2.3 游戏教学法

开发融入分数运算规则的教育类游戏,实现玩中学的目标。设计“分数接龙”“运算闯关”等竞技活动,将练习题转化为趣味挑战;制作磁性分数拼图板,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组合与分解。教师要把控游戏节奏,确保娱乐性与教育性的平衡,及时总结游戏中涌现的创新解法。通过设置积分奖励机制激发参与热情,同时注重过程评价而非单纯追求结果正确。游戏化的学习体验能有效缓解认知疲劳,保持持续的注意力投入,使数学模型的应用训练变得生动有趣。

3. 教学资源利用策略

3.1 教材资源深度挖掘

系统梳理课本例题与习题的内在结构,提炼隐含的建模范式。分析教材编排体系中各知识点的逻辑关联,如从整数过渡到分数的认知衔接点,以及不同运算间的转化规律。教师应超越表面的文字描述,揭示编者意图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例如通过对比分数乘法与除法的应用情境,归纳两者互逆关系的表现形式。创造性使用教材插图,将其转化为建模素材,引导学生观察图中隐藏的数量关系。对经典例题进行变式拓展,设计系列相关问题群,展现同一模型在不同情境下的适用性。

3.2 多媒体资源辅助

运用数字化技术增强教学的表现力与交互性。制作动态课件模拟分数变化过程,如饼图随数值调整自动分割重组;利用交互式白板实现即时涂写标注,突出重点步骤的操作轨迹。虚拟实验室软件允许学生自主调节参数观察规律,如改变分子分母观察分数值的变化趋势。教师精心录制的微课视频,犹如一位耐心十足的专属导师,将复杂操作流程细致拆解。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步骤都被清晰呈现,学生能依据自身学习节奏随时暂停、回放,反复揣摩关键要点,直至完全掌握。多媒体资源独特的视听联动优势,彻底打破了传统课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禁锢。生动的画面、清晰的语音讲解,从不同角度为抽象概念搭建起直观的认知桥梁。无论是微观世界的细微结构,还是宏观宇宙的浩瀚景象,都能以鲜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眼前。这种多维度的信息呈现方式,不仅让知识变得触手可及,更使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确保信息传递的高精准度,为学生打开高效学习的新大门。

3.3 实践活动资源开发

拓展课堂教学边界,构建跨学科实践平台。组织校园测量活动,计算花坛绿地面积占比;开展手工制作课程,按比例调配颜料绘制图案。结合科学实验课收集数据统计结果,用分数形式呈现观测现象。设计项目式学习任务,如规划班级图书角的空间布局,涉及面积计算与比例分配。在与美术学科的深度联动中,分数主题画作创作成为跨学科融合的典范。学生们手持画笔,将抽象的分数概念转化为斑斓的色彩区块,每一块颜色都精准对应着特定的分数值,视觉化的呈现让分数构成一目了然。这种艺术与数学的碰撞,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本质的理解,更激发了他们的创意火花。在真实创作任务里,学生需灵活调用数学模型进行构思与计算,再通过色彩搭配和构图设计将思维可视化。这一过程有效打破了学科间的无形壁垒,促使学生跳出单一学科思维定式,在多元知识交融中锻炼迁移创新能力,真切体会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培育出强烈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结束语

小学五年级分数运算教学中数学模型思想的具象化渗透策略,能让学生在直观体验中理解抽象知识。教师应不断优化策略,结合学生实际灵活运用,以增强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分数运算能力与数学素养,为其长远数学学习筑牢根基。

参考文献

[1] 张玉红 . 关于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 ( 学生版 ), 2019,000(035):1-1.

[2] 项博. 小学数学教学中模型思想的渗透策略[J]. 新一代: 理论版,2019,20(12):108-108.

[3] 杨佳佳 . 基于模型思想的小学方程教学设计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