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课程思政理念

作者

王润宇

新泰市福田学校

一、以数学文化为载体,厚植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

数学文化是数学学科发展的历史积淀,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初中数学教材中涉及的数学史、数学名题及数学家的故事,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天然的切入点。例如,在讲授“勾股定理”时,可追溯其在中国古代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的记载,结合商高“勾三股四弦五”的论述,展现中国古代数学家在几何领域的卓越贡献。通过对比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对同类问题的研究,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研究的普适性与文化多样性,进而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

数学文化的传承不仅限于历史溯源,更需关注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在“统计与概率”单元教学中,可引入中国人口普查、资源分配等社会议题,通过数据分析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例如,通过对比不同地区水资源分布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南水北调”工程的战略意义,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与大局意识。此外,结合“轴对称”与“中心对称”等几何概念,可展示中国传统建筑(如故宫、天坛)中的对称美学,或分析剪纸、书法等非遗技艺中的数学原理,使学生在感受数学之美的的同时,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数学文化的渗透需避免“为思政而思政”的生硬嫁接,而应通过情境创设实现自然融入。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教学中,可设计“古代数学名题”探究活动,选取《九章算术》中的“盈不足术”问题,引导学生用现代数学方法重新解读,在解题过程中体会古代数学家的智慧与数学思维的传承。这种跨时空的对话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熏陶。

二、以数学思维为纽带,培育科学精神与辩证思维

数学思维是数学学科的核心特质,其严谨性、逻辑性与创新性为思政教育提供了独特视角。初中数学教学中,可通过概念教学、定理证明等环节,渗透科学精神与辩证思维的培养。例如,在“函数”概念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分析变量间的依赖关系,通过实际案例(如气温随时间的变化、商品价格与销量的关联)理解函数的本质,进而培养其用动态眼光观察世界的习惯。这种思维训练不仅有助于数学学科学习,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数学证明是培养逻辑推理能力的关键环节。在“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的教学中,可通过对比“边边边”“边角边”等不同判定方法的适用条件,引导学生理解“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辩证关系。同时,可引入反例教学法,通过构造不符合判定条件的三角形,强化学生对定理严谨性的认识。这种“正例验证—反例辨析—归纳总结”的教学过程,实质上是科学探究方法的模拟训练,有助于学生形成实事求是、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数学中的转化思想与思政教育中的矛盾分析法具有内在一致性。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通过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等多种解法的对比,引导学生理解“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思维策略。进而可延伸至社会问题讨论,例如分析“如何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这对矛盾转化为协同发展的机遇”,培养学生用数学思维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种跨学科的思维迁移,能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提升辩证分析与综合判断的能力。

三、以数学应用为桥梁,强化社会责任与实践担当

数学的应用价值是连接学科知识与思政教育的实践纽带。初中数学教学中,可通过项目式学习、社会实践等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在实践体验中增强社会责任感。例如,在“相似三角形”教学中,可设计“测量校园建筑物高度”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分组合作,利用标杆、影子长度等工具完成测量任务。在活动总结阶段,可引导学生讨论“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对工程安全的影响”,培养其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与团队协作精神。

统计与概率领域的教学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场景。在“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单元,可组织学生开展“校园垃圾分类现状调查”,通过设计问卷、采集数据、分析结果等环节,使学生直观感受数学工具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在讨论调查结果时,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数学模型预测垃圾分类政策的长期效果”,培养其数据驱动的决策意识与社会参与能力。此类活动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更能使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强环保意识与公民责任感。

数学建模是连接数学理论与现实世界的重要方法。在“一次函数”教学中,可引入“共享单车调度优化”案例,要求学生建立用车需求与车辆投放量的函数模型,通过调整参数分析不同调度策略的效果。在模型构建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讨论“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服务质量的平衡点”,培养其系统思维与伦理意识。这种将商业逻辑与社会价值相结合的讨论,能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职业观。

四、以教师素养为支撑,构建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依赖于教师思政意识与教学能力的双重提升。初中数学教师需突破“学科本位”思维,主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实现“经师”与“人师”的统一。例如,在备课阶段,教师可系统梳理教材中的思政切入点,制定“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政目标”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系;在课堂教学中,需注重言传身教,通过严谨的治学态度、公正的评价方式、包容的课堂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教师还需提升跨学科整合能力,将思政教育融入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例如,在“几何图形”教学中,可结合艺术鉴赏课程,分析几何图形在绘画、建筑中的美学价值;在“概率初步”教学中,可引入哲学讨论,探讨“随机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这种跨学科融合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更能帮助学生建立多元视角,培养其综合素养。

学校层面需完善课程思政的支持体系,通过校本研修、教学竞赛、成果展示等方式,营造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例如,可定期组织“数学思政课例研讨”活动,鼓励教师分享教学经验,形成可推广的典型案例;可建立课程思政资源库,整合数学史、数学文化、社会应用等素材,为教师提供教学支持;可将课程思政实施情况纳入教师评价体系,激励教师主动探索学科融合的有效路径。

五、结语

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课程思政理念,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数学学科育人功能的重要体现。通过数学文化传承厚植家国情怀,通过数学思维培养塑造科学精神,通过数学应用实践强化社会责任,教师需以高度的育人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数学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这一过程既需要教师提升思政素养与教学能力,也需要学校完善支持体系与评价机制。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数学学科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为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芮彤 . 课程思政视域下初中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J]. 云南教( 中学教师 ),2023,(Z1):35-36.

[2] 莫轻海 . 初中数学学科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 [J].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4,(08):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