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智能共生:AI 作为“创意伙伴”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角色重构研究

作者

谢婧

西安长安湖滨小学

传统美术教学中,资源单一性和学科割裂问题制约了跨学科教学的深度开展。AI 工具的引入,为教师提供了强大的资源整合与情境创设能力。在备课环节,教师可通过 AI 教学助手生成融合多学科元素的教学设计方案。例如,在《点、线、面》单元教学中,AI 不仅能自动搜索具有点线面元素的风景画作品,还能关联生活中的数学学科的几何图案、建筑结构中的力学原理以及自然中的分形现象,为教师提供跨学科教学资源包。这种智能资源整合打破了美术与数学、科学等学科的界限,使学生在艺术创作中自然接触和理解多学科知识。

AI 工具还通过虚拟实境技术创设跨学科学习情境。如利用 VR/AR技术,美术教师可带学生“走进”虚拟美术馆,在欣赏毕加索《坐着的玛丽·泰雷兹》时,通过分层动态展示解析作品中的几何构图,同步关联立体主义与数学几何的知识点,实现艺术与数学的深度对话。因此利用 AI 绘画工具(如灵感生成、风格迁移、文生图功能),教师可快速生成多样化的视觉素材、构图方案或艺术风格范例。例如,在主题创作前,引导学生输入关键词,由 AI 生成多组风格迥异的草图作为“创意跳板”,激发联想,拓宽想象边界,避免思维固化。学生可在此基础上选择、组合、改造 AI 生成的元素,融入自己的构思,实现“人机共创”,显著降低创意启动门槛。

一、运用AI 工具在我校具体课例开展

生成式 AI 工具为学生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持与创意启发,使跨学科表达更加丰富多元。在创作构思阶段,学生可通过输入关键词获取多学科灵感。如在五年级下册第 19 课《昨天、今天和明天》设计“未来城市”主题作品时,输入“悬浮建筑、生态能源、智能交通”等关键词,AI 瞬间生成融合科技与艺术的视觉草稿,有效联结美术与科学、工程技术领域。使学生的奇思妙想能够快速转化为视觉呈现,激发学生持续创作热情。在课堂实践实施过程中,设计了时空穿越的体验环节,学生以第一人称视角感受不同时代的建筑特点。这种沉浸式的学习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此外,鼓励学生运用创新思维,结合科学历史学科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设计未来建筑,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

在美术课上,往往注重探索各种生动有趣、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绘画形式,灵活运用影像、范画以及故事、游戏、音乐、参观、访问、旅游等多学科溶合的方式,增强学生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美术课的美术材料除了运用常见的油性油画棒、彩纸、彩墨、超轻黏土、丙烯等,利用民间手工艺扎染布料、彩色墨水画专用颜料,甚至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用品、植物、大米大豆、光碟、废弃的物品都可以是美术创作的材料,能合理再生的利用的同时,运用主题游戏的形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我喜欢的鸟》一课中,科普小站(视频):融合科学学科知识,由科学老师亲自为同学们科普目前鸟类生活的现状及我国目前鸟类的情况。(濒危鸟类——爱护鸟儿,初步渗透),通过科学袁老师的视频介绍,同学们了解全世界现存鸟类约有 9000 多种,我国有 1186种,珍贵鸟类生存情况。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和平、关注鸟儿生存的社会学科的思考。在艺术实践环节提出作业要求:用你喜欢的方法绘画或制作一只生动的鸟,抒发你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学生创作出了丰富的综合材料作品。最终这些作品即刻传录入豆包 AI, 将学生作品转化为动态立体化可视作品。学生感受到了科技给我们的启示。

二、多元化的内容,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

美术教学不仅要着眼于美术、手工等艺术感觉,更注重培养孩子思维能力与学科知识,在兴趣和审美中,以主题形式贯穿各学科知识,包括自然、社会、文学等学科系统 , 这是区别美术新课改与传统课程的特色之一。

在实践美术创新教育课堂中引发的思考:孩子们是从内心里热爱画画的,对小小的他们来说,画画是什么呢?画画也许就是我可以尽情的把喜欢的东西用线条用色彩涂在纸上,画画就是我自由的把脑海里的东西表现出来,画画就是我能放松一天紧张的心情做喜欢的事,其实画画就是和自己无拘无束地对话……也许每位学生心中答案都不一样,从他们的眼中,作为老师的我感受到了那种兴奋,是了解新的领域惊喜的欢呼,是可以侃侃而谈的自信,是自己到看到作品成果的喜悦。在课堂中,看到他们一点一点的进步,一点一点对美术学科更加喜爱的心情,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对美术的理解和感受亦在加深。

三、美术课堂教学改革新思路,AI 赋能为美术课堂创造“情景”

营造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学习氛围,设置问题情境,提供原型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想象和表现等活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形成创意,并运用美术语言和多种媒材创造性地加以表达,解决问题。在一节美术课例中,学生学习我国传统民间艺术——扎染,当所有的学生面对桌子上大大小小的木块、布料、木夹、雪糕棒、玻璃球充满的好奇时,我利用 AI 技术做了本课的开场介绍,古籍有记“撮揉以线结之,而后染色。即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余则入染矣,其色斑斓。” 在这样的蓝白之间,很快孩子们安静下来了。深入探究扎染知识,它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有人不禁要问了:扎染!它可以染些什么呢? 它既可以染成带有规则纹样的普通染织物又可以染出具象图案。最终制作成好似丹青的装饰画、稚拙古朴的摆件、精致细腻的桌布 ...... 从文化内涵的探究到艺术作品的欣赏感悟,学生们仿佛置身遥远的时代,实践“神奇扎染”一课。他们总是对新的创作技法充满好奇和热情,在制作过程中主动积极思考,举一反三。我们的课堂以小组合作、个人实践、团体合作等实践操作方式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扎染作品在老师和孩子们灵巧的双手中就像变魔术一般,变成了扇面、围巾、装饰画、靠垫等生活用品。我想这大概就是美术课程的魅力,它带给孩子们快乐,以及对美的无限追求。

小学美术课采用创新实践模式进行教学,一方面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基础上,极大的增加了他们对美术课程学习的兴趣及信心。小学生处在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持续更新、持续创新的美术教育,这样的美术教育应对新的学术研究实行持续的探索,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学科。

参考文献

[1]AI 赋能下的小学美术教育创新实践[J]. 中国期刊网,2025.

[2]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期刊网,2024.

[3]人工智能赋能小学美术教学的应用探究[J]. 民族文汇,2023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