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减政策下初中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的有效举措初探
叶奇生
永丰县实验学校 331500
双减政策实践的初衷,便是减轻学生的作业练习、课外教培负担,提升学生学习参与的整体效率。同时,双减政策也对初中数学作业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其一改以往的作业设计模式,遵循学生个体差异、思维认知与知识巩固等多层面诉求,分层设计不同难度、不同内容的优质数学作业,差异化投放运用到学科教学活动之中,助力学生完成数学知识的内化迁移,真正意义上掌握如何有效运用数学知识应对处理现实问题。对此,为更好地实践双减政策,笔者将简单论述本人对初中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的策略见解,以资参考。
一、树立分层设计形式,兼顾个性发展需求
初中数学教师基于双减政策实施分层作业设计,可从作业设计形式分层切入。针对基础薄弱、综合能力差的学生,教师可设置一题多问的作业形式,通过循序渐进的作业问答形式,引导学生逐步加深作业练习深度,并有效避免作业跳跃性过强,影响该层次学生的作业练习;针对中等层次学生,教师可通过一题多变的作业设计形式,引导该层次学生举一反三,促使学生在变化中寻找不变,真正意义上掌握知识运用的核心技巧。[1] 针对综合素养强、创新意识强的学生,教师则需要创设现实导向的开放性问题,促使学生创新性运用学科知识,探索、发现与处理未知的生活化问题。如以“图形的轴对称”单元为例,教师便可先将学生划分为优秀、中等、一般三个层次,分别设置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与创新迁移问题等作业,并借助在线教学平台、虚拟现实平台等技术手段,线上 + 线下混合式颁布分层作业,导向学生灵活运用不同形式的作业,完成个人学科知识的巩固加深,突破个人思维认知的限制,争取获得学科核心素养的二次成长发展。
二、作业内容合理分层,差异发展学生素养
基于双减政策设计分层作业,教师可从作业内容分层入手,遵循由浅入深、由难到易的理念对作业内容进行阶梯化的划分,针对不同学生的知识体系建构与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挑选合适的内容进行作业设计。如以“有理数及其运算”单元的作业设计为例,教师可将本单元的基础概念类问题内容划分为 A 类,难度较低且内容变化梯度也较为平缓,有助于基础薄弱层次学生通过 A 类题目内容渐进式巩固基础知识的掌握,使得学困生可突破“有理数”的基础概念与迁移运用,并在此过程中完成个人知识素养的查漏补缺,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而 B 类题目主要是围绕“有理数”的创新迁移与实践运用内容,对应的题目内容难度梯度变化较大,要求学生的逻辑思维、理解能力、创新迁移等素养较高,且该部分内容主要运用于综合练习,旨在强化学生的综合素养。而教师可让中等及以上学生进行合适的练习选用,锻炼中上层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意识、自主学习能力等,并通过开放性、梯度变化大的“有理数”现实案例等相关内容,激发学生深入探究与自主学习的好奇心,为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注入活力。
三、作业设计教评分层,提升分层设计效率
差异化的作业教评分层,不仅可帮助师生反思回归分层作业设计学习、使用的真实情况,及时发现其中缺陷以采取针对性的补救优化举措;还能辅助教师严格把控作业设计数量,基于学生知识素养成长状况适当增减作业设计数量,满足双减“减负”的作业设计诉求。[2] 如以“数据的分析”单元为例,针对优秀层次学生的作业教评,教师教评核心在于作业完成的创新度、作业完成数量的整体速度等,旨在提升学生思维敏捷度,导向学生进一步提升个人整体知识的把握度,助力该层次学生侧重性锻炼创新意识、综合迁移实践能力;针对中等层次学生,教师教评核心在于有限时间内基础性作业完成的正确率,拓展性问题的解答情况等,指引该层次学生更进一步发展,驱动综合思维涵养的协同发展;针对一般层次学生,教师作业教评的核心则在于基础性作业的正确率,基础性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使用正向积极的教学评语强化学生的信心,增效作业分层使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实践引领初中数学作业设计分层,既符合双减作业设计全面改革深化,强化作业知识巩固提升效能的根本诉求;也有助于减轻学生作业练习负担,真正意义上回归作业的育人使用本质。对此,教师不妨通过分层作业设计理念实践、作业内容合理分层以及作业数量分层等方式,创新性优化作业设计,深层次贯彻“双减”减负增效思想,助力学生差异化发展个人的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周燕. 基于" 双减 " 政策的初中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策略研究[J].数理天地(初中版), 2024(12):44-46.
[2] 蔡凯." 双减" 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优化策略探究[J].名师在线 ( 中英文 ), 2025, 11(6):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