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传统文化教育于初中历史教学之中
袁梅 宋辉
四川省乐至县吴仲良中学 641500
引言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贝,里面有老祖宗的智慧和价值观。初中历史课是教大家了解人类文明的,和传统文化关系特别紧密。现在教育越来越重视文化传承,把传统文化教育放进初中历史教学,能让历史课内容更丰富,还能帮学生建立文化自信,让他们爱自己的民族文化。不过现在初中历史课上,传统文化教育融合得还不够好,比如内容挖得不够深,教学方法太单一,评价也不太完善。下面就从教学内容、方法、评价这三个方面,结合具体教学例子,说说怎么把传统文化教育更好地融入初中历史教学。
一、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元素,创新教学内容
初中历史课本里其实藏着很多传统文化内容,但要老师仔细找才能发现。创新教学内容,就是讲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时候,把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带出来,让学生明白历史背后的文化道理。比如说讲古代政治制度,就讲讲儒家的 “仁政”“礼制” 思想;讲科技史,就说说古代四大发明体现的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把这些元素挖出来,学生就能知道传统文化对历史发展有多重要,本来难懂的历史知识也变得有意思,学生就更愿意学,对历史的理解也能更深。
讲 “第一次工业革命” 的时候,不能只说蒸汽机怎么发明、工厂怎么兴起。中国古代科技很厉害,像指南针帮人们航海,火药用于打仗,这些都推动了世界文明发展。把第一次工业革命和中国古代科技比一比,问学生:中国古代科技那么强,为啥工业革命在西方发生?学生一讨论,就能发现文化背景、社会制度这些因素对科技发展影响很大。再讲讲中国古代工匠追求技艺完美的精神,和工业革命时西方工人搞技术革新的劲头对比,学生就知道,不管东方西方,认真做事、追求进步的精神,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这样上课,学生既学了工业革命的历史,又更认可传统文化,还学会思考历史发展的原因。
二、多元融合传统文化元素,改进教学方法
以前上历史课,老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学,对传统文化印象不深。想改进教学方法,就要用各种方式上课,像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探究、小组一起学习,把传统文化自然地放到这些方法里。老师创设历史情境,学生就像回到过去,能直接感受传统文化氛围;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他们就能主动找传统文化和历史事件的关系;小组一起讨论,大家互相交流,对传统文化理解就能更深刻。这样上课,学生愿意主动学,课堂效果也更好。
讲 “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把学生分组,每组研究一个主题,比如 “联合国里中国怎么说话”“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时,引导学生找传统文化元素。比如研究联合国里中国的作用,学生发现中国在联合国提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和中国传统文化里 “和为贵”“大家不要互相攻击” 的想法一样。中国传统文化说 “天下大同”,也能体现在中国帮联合国维和、推动全球合作这些事上。小组成员分工找资料、整理想法,再在班上汇报。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不仅学了联合国和世贸组织的知识,还懂了传统文化在现在国际事务里很有价值。
三、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构建多元评价
以前评历史学习成果,只看考试分数,看不出学生对传统文化到底懂多少、会不会用。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从多个方面评价。不光看考试,还要看学生课堂上表现咋样,参加实践活动做得好不好,能不能做出体现文化素养的作品。看学生上课讨论传统文化时积不积极,实践活动里会不会用传统文化知识,做出来的作品有没有文化内涵。从多个角度评价,能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老师也能知道教学效果,帮学生在传统文化学习上不断进步。
学完 “文艺复兴运动”,用多种方式评价。考试时,除了考文艺复兴时间、代表人物这些知识,还出开放题,比如 “结合中国古代文化,说说你对人文主义的理解”,看学生能不能把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结合起来用。课堂上,看学生讨论文艺复兴和中国传统文化关系时,是不是积极发言,能不能说出有价值的观点,表现好的就表扬。还组织学生做 “东西方文化对比” 手抄报,从内容够不够丰富、版面好不好看、有没有文化内涵这些方面打分。有的学生手抄报里又介绍文艺复兴艺术作品,又对比中国古代绘画,文化素养高,老师就给高分。这样评价,学生学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劲头更足,综合能力也提高了。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教育与初中历史的契合度较高,教师需要重视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挖掘,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让学生能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掌握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家国情怀。
参考文献
[1] 罗安波 . 基于跨学科视角的初中历史传统文化教学重构 [J]. 教师教育论坛 , 2024, 37 (12): 56-58.
[2] 汪赵攀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历史教学路径探索 [J]. 中学课程辅导 , 2024, (32): 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