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浅谈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

马锋玲

勐来乡九年一贯制中心校 

摘要:每个小学生生来具有巨大的创新潜质,如何才能最好地挖掘这种潜质是当今教育关注的问题,良好的环境,丰富的生活能充分调动小学生的激情,启动联想,发展想象,对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独特的效果,这是实现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教育;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3)-46-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要做好小学生的教育问题,最主要是做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一、创新的内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这是江泽民同志总结20世纪世界各国政党,特别是共产党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得出的科学结论。近代以来人类文明进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主要得益于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和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得益于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生产力,得益于近代启蒙运动所带来的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解放。

二、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新才能是各种能力的集中和最有价值的表现,人类社会文明都是创造能力的产物,温总理在谈到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问题时提到:“从国内外的比较看,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已经是摆在素质教育面前一个刻不容缓、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有觉悟、有道德、身体健康、有知识的创造型人才,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三、当前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应试教育仍然主导者当前的教学工作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分数作为权重最大的指标对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在应试教育的“胁迫”下,素质教育几乎无“立足之地”很难得到教学和教学管理者的足够的重视,这也就使得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受到很大的阻挠。

(二)教学资源的有限性

教学资源的有限性使得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在操作上具有较大的难度。由于小学教师数量紧缺的问题和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大量优秀人才从小学教育系统流失。许多小学教师由于要应对上级对成绩名次的要求,很难进行考虑到创新思维的培养。再有的是小学教师从小受教育也都是应试教育,他们自己都无法有效进行创造性思维,自然就很难培养学生获得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三)课堂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

许多教师为了自己教的班级学生获得高分,在课堂上不是去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而是以填鸭的方式机械地传授知识,不顾学生的承受能力而对学生的学习横加干涉。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阻碍小学生思维的拓展,使得小学生为了学习而学习,甚至对课堂和老师充满一种厌烦的情绪,对学习丧失了兴趣。

四、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改变陈旧的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观

学生学习的性质应由接受性、继承性转变为探索性、创造性。不是机械接受老师所教的知识,而是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努力创造。其次,知识不再是教育追求的目的,而是实现创新的手段。创新教育中知识由目的因素变为过程因素或手段因素,学生应运用所学知识,不断开拓创新。再次,教学内容上,要从单纯的语言知识传授转向既学语言又学文化科技知识,培养人文精神。最后,教学方法上,既研究教法,又研究学法。我们应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为出发点,最终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创设民主氛围,诱发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就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应特别注重在课外活动中有意识地和学生打成一片。和孩子们一起跳绳、下棋、做游戏等,上课就像和同学们一起玩一样,在“玩”中学,课堂上,教师用商量的口气和学生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别紧张,慢慢想。”等等。当听完学生不同意见后,可常说,我很荣幸,和某某同学的想法一致,这一句话会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已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由此,建立起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除此之外,教师应尊重、关心、信任、理解和热爱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和留守学生更应如此。

(三)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励质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好奇心是人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心理倾向。它是推动人们探索奥秘,进行创新思维的内部动力。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好奇心是人的认知内驱力。居里夫人把好奇心看成学者的第一美德。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容易对许多事物习以为常,好奇心逐渐减退。于是,许多科学家提出要保持“童心”,要像儿童那样具有一颗强烈的好奇心。对于儿童的好奇心,教师有时会误认为是“调皮”、“愚蠢”的表现,因而常加以限制、谴责、嘲笑。据说爱迪生在小学上数学课时,因为好奇地问“2加2为什么等于4?”,被老师认为是有意调皮捣蛋而被赶出了学校。现在,年龄小的学生爱问,越大反而越不爱问,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发问,首先要教学民主,废除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自然、民主、平等和具有科学气息的学习环境。这样学生才能敢想、敢问、大胆质疑猜想,畅所欲言。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用参考书上的现成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对于一个知识问题,要鼓励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要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要敢于怀疑教师,敢于怀疑课本。这就要求教师要谦虚,对于学生的发问和大胆质疑,要加以肯定,及时表扬,让学生经常有享受成功的心理体验。教师一句鼓励性的语言或是一个肯定的目光,能给学生一种强悍的动力,激发起积极性。

五、总结

总之,“为创造性而教”,这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小学教育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创新思维对小学生的影响又非常巨大,因此我们应该付出巨大的努力争取能够提高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只要每位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勇于实践,大胆改革,就能实现教育的创新,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启迪学生的智慧,就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晓梅.浅谈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001

[2]田芳.浅谈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013

[3]黄昌庆.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009

[4]张廷凯.《课程实施与教学创新.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