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仔猪腹泻的治疗与科学预防措施

作者

张俊霞 王海军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农牧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 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400

仔猪养殖期间,引发腹泻症状的主要因素为细菌、病毒性感染,此两种致病原的侵染对仔猪的健康、生长性能影响较大。并且,细菌、病毒感染仔猪后,具有传染性特征,不及时的隔离治疗处理下,易导致全群发病,严重影响生猪养殖经济效益。

1 病毒性腹泻

仔猪病毒性腹泻疾病包含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等。

1.1 传染性胃肠炎

1.1.1 发生危害

仔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冠状病毒属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侵染所引发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消化道途径、呼吸道途径传播致病。仔猪群体中,以 2 周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致死率高,随着仔猪日龄的提升,发病率及致死率随之下降。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 中以冬春寒冷季节中发病率较高。仔猪感染传染性胃肠炎后,临床症状以呕吐、腹泻等为主,病猪 水样稀便,色乳白或黄绿,味腥臭,在粪便内有未充分消化凝乳块分布。仔猪在出现腹泻后,未及时 机体脱水,最终由于机体衰竭致死,病程约 5-7d。断奶仔猪在发生传染性胃肠炎后,呕吐、摄食量减少,并排出黑色喷射状粪便。

1.1.2 治疗措施

仔猪确诊传染性胃肠炎后,对于轻症的病猪,使用稀盐酸 1-2mL/kg•bw+胃蛋白酶 800-1600IU/次,温水灌服,1 次/d,连续使用2-3 次即可。使用上述药物时,先用温水稀释,稀释倍数为药剂量20 倍以上后灌服病猪,可以有效帮助猪肠道功能的改善,减轻腹泻症状。对于重症的病猪,在上述给药基础上使用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 2-4mg/kg•bw,肌内注射,2 次/d,连续使用 2-3d 即可。

1.1.3 预防措施

仔猪传染性胃肠炎预防时,可以选择接种疫苗的方式免疫。例如使用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接种免疫,妊娠期母猪在分娩前20-30d 接种1 次,单次接种剂量4mL/头;其产出的新生仔猪在断奶后7d 内接种1 次,单次接种剂量1mL/头,后海穴位注射接种,可以达到高效预防传染性胃肠炎的效果。除了疫苗接种方式,还可通过做好仔猪猪舍卫生清理、保暖防寒工作,为仔猪提供一个优质的生长发育环境,避免仔猪感病。

1.2 流行性腹泻

1.2.1 发生危害

仔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侵染所引发的一种肠道传染性疾病,传播途径多为消化系统。该病多发冬季寒冷季节中,以2-7 日龄仔猪发病率、致死率最高,当仔猪感染该病后表现出腹泻症状,通常在3d 内致死率达50%以上。当仔猪出现流行性腹泻后,病猪排出糊状、水样粪便,排便次数频繁;皮肤及口腔黏膜干燥、眼球凹陷;呕吐,吐出物为黄色胆汁,摄食量减少,精神沉郁,活动量少;部分病猪体温上升至 41℃。不及时治疗的情况下,病猪机体脱水、多器官衰竭致死。

1.2.2 治疗措施

仔猪发病后,停止干料的饲喂,将饲料使用温水浸泡软化后投喂。同时,使用土霉素片10-25mg/kg•bw,内服,2-3 次/d,连续使用 3-5d。对脱水的病猪,使用葡萄糖注射液 200-300mL、维生素 C 10mL,静脉注射,1次/d,连续使用2-3d 即可。

1.2.3 预防措施

结合上文仔猪传染性腹泻疫苗接种方式进行接种预防。做好猪场内生物安全防疫管理,人员、车辆、工具等在进入猪场前做好充分消毒处理,避免将病毒带入猪场内。 加强猪场消毒管理,特别是疫病发生期间,每日至少消毒1 次;日常管理时消毒可以控制在每周1 次即可。消毒使用的药剂轮换交替应用,避免增加病原抗性,影响后续消毒效果。

2 细菌性腹泻

2.1 黄痢白痢

2.1.1 发生危害

仔猪黄痢白痢均是由大肠杆菌侵染所引发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其中,仔猪黄痢多发 1 周龄以内的仔猪群体、白痢多发 10-30 日龄的仔猪群体。仔猪黄痢发生后,病猪腹泻强烈,排出糊状、水样粪便,色黄白或黄。仔猪白痢发生后,病猪同样以腹泻症状较为严重,排出黏稠、稀便,色灰白或白,味腥臭。

2.1.2 治疗措施

对于出现黄痢白痢的病猪,使用盐酸林可霉素注射液10mg/kg•bw、或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10-15mg/kg•bw,肌内注射,2 次/d,连续使用3-5d。对于临床症状严重,表现出脱水的病猪,使用葡萄糖注射液200mL、维生素C 10mL,静脉注射,1 次/d,连续使用3 次即可。

2.1.3 预防措施

大肠杆菌属于条件性致病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当养殖环境脏乱、仔猪抗病性差、病原浓度高等情况下,均会导致仔猪发病。因此,在预防时,需做好猪舍内的卫生管理,每日清扫猪舍污染物,定期更换垫料,保持猪舍内干燥、卫生性。同时,注重仔猪饲喂管理,对于初生仔猪,在初生后 1h 内,帮助其尽早吃足初乳,从母乳中获取免疫抗体,预防仔猪黄痢的发生。

2.2 仔猪副伤寒

2.2.1 发生危害

仔猪副伤寒又名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侵染所引发的一种传染性疾病。该病多发 6 月龄以内的仔猪群体,其中以 2-4 月龄的仔猪发病率最高。 该病 年四季均可发生,其中以潮湿、阴冷季节发病率较高。仔猪感染副伤寒后,通常会表现出两种病 分别为急性型、慢性型。 其中,急性型病猪多发断奶期前后猪群,临床症状以高烧、摄食量减少、先便 泻时排出灰绿色、淡黄色粪便,有时还会出现血便,味恶臭。急性型病猪不及时治疗的情况下, 发病后的 3-5d 内出现死亡。慢性型病猪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排出灰绿色粪便,味恶臭,伴有腹痛、腹部湿疹症状,病程较长,通常持续2-3 周。

2.2.2 治疗措施

对于发病仔猪,可以使用恩诺沙星注射液2.5mg/kg•bw,肌内注射,1-2 次/d,连续使用2-3d;或使用氟苯尼考注射液15-20mg/kg•bw,48h/次,连续使用2 次即可。或可使用中药组方治疗,取葛根30g、白头翁25g、金银花 20g、茯苓 20g、槟榔 15g、黄连10g、枳实 10g ,加水1-1.5L 大火煎煮沸腾后转小火煎煮 30min,去除药液摊晾灌服病猪,单次灌服300mL,2 次/d,连续使用3-5d 即可。

2.2.3 预防措施

在仔猪副伤寒高发猪场内,可以采取疫苗接种预防的方式防控该病。使用仔猪副伤寒活疫苗,对 1 月龄以上的哺乳或断乳健康仔猪进行接种 选择口服接种或注射接种方式,使用冷开水对疫苗进行稀释,单头仔猪接种剂量为 5-10mL/次;耳后浅层肌肉注射,使用 20%氢氧化铝胶生理盐水稀释,单头仔猪接种剂量为 1mL/次。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腹泻类疾病的发生对仔猪的机体健康、生长性能影响较大,养殖户在开展仔猪生产期间,需要加强对仔猪日常状态的巡查记录,明确仔猪的健康情况。 旦出现腹泻类疾病,采取科学的措施及时鉴别、诊断,对发病仔猪隔离控制,针对性给药治疗,缩短病程,降低仔猪死亡率及经济损失,促进生猪养殖产业良好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明清.仔猪腹泻的病因分析及有效防治技术研究[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4(5):185-187.

[2]陈朋浩.猪呼吸道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方法[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5,(03):165-167.

[3]范秀娟.生猪养殖和常见疾病防控技术[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3,(10):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