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房屋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中测量技术的应用与重要性

作者

罗荣

禄丰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云南楚雄651299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我国房屋市政工程规模持续扩大,2025 年住建部《住宅项目规范》(GB55038-2025)的实施,对工程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声 防 精细化指标[1]。传统质量监督模式依赖人工抽检,存在数据滞后、覆 效率的双重需求。测量技术作为工程建设的基础支撑,其应用从早 BIM、无人机测绘、三维激光扫描等智能化手段,正深刻改变着质量监督的范式[2]。 策导向与行业实践,系统探讨测量技术在质量监督中的应用场景与核心价值,旨在为提升工程质量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一、测量技术在质量监督中的核心应用场景(一)设计阶段:数据驱动的精准化设计

在工程设计阶段,测量技术通过高精度地形数据采集与三维建模,为方案优化提供科学依据。例如,无人机搭载多光谱相机与激光雷达(LiDAR),可快速生成厘米级精度的三维地形模型,辅助设计师分析地质条件、优化管线布局。BIM 技术则通过建立全生命周期信息模型,实现建筑、结构、机电等多专业协同设计,提前识别设计冲突。此外,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可对既有建筑进行毫米级逆向建模,为改扩建工程提供精准数据支撑,如深江铁路中山站通过点云扫描与施工仿真模拟,确保营业线施工安全。

(二)施工阶段:动态监控与风险预警

施工阶段的测量技术应用以实时性与精准性为核心。BIM 智慧工地管理平台通过集成视频监控、GPS 定位等数据,实现进度、质量、安全的可视化管控。巴基斯坦中电胡布电厂码头项目采用 BIM 平台,将船舶定位、环境监测数据与模型联动,动态调整施工计划,工期缩短10%。无人机测绘则通过定期航拍与 AI 分析,实时比对实际进度与BIM 模型差异,隐蔽工程溯源效率提升 40%[3]。在变形监测领域,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凭借毫米级精度,可实现隧道、基坑等复杂结构的全断面监测。

(三)验收与运维阶段: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

竣工验收阶段,测量技术通过高精度数据采集与分析,确保工程实体与设计文件一致。竣工测量采用全野外数据测绘方法,可同步采集坐标与高程信息,生成高精度图形文件,为质量验收提供权威依据。在运维阶段,三维激光扫描与 BIM 模型结合,构建数字孪生系统,实现设备状态实时监控与维护决策支持。此外,无人机倾斜摄影与激光雷达技术可生成城市级三维模型,为市政设施管理提供动态数据库。

二、测量技术对质量监督的核心价值

(一)提升工程精度,减少质量缺陷

传统测量方法受限于人工操作与设备精度,易导致误差累积。而新型测量技术通过自动化数据采集与算法优化,显著提升精度。例如,华测导航AA1400 机载激光扫描系统在150m 航高下,平面与高程精度均达5cm,点密度达 800 点/m2,可精细还原地物细节。工业级三维激光扫描仪精度更可达 0.1mm,有效检测建筑裂缝、错台等微观缺陷[4]。住建部 2025 年整治通知中强调的隔声、防水等指标,可通过 BIM 模型模拟与激光扫描实测数据对比,确保施工精度符合规范。

(二)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全周期成本

测量技术的应用可实现资源的精准投放与动态优化。BIM 技术通过工程量自动核算与材料消耗模拟,减少钢筋、模板等材料浪费。无人机测绘在土方工程中,较传统方法效率提升5 倍以上,成本降低 60%。在运维阶段,数字孪生系统通过预测性维护,可降低设备故障率30%,延长使用寿命20%。

(三)强化风险预警,保障工程安全

测量技术通过实时监测与数据分析,构建立体化风险防控体系。例如,隧道变形监测采用“红、黄、灰”三色预警体系,结合变形速率与加速度分析,实现时空双维度预警。无人机搭载气体传感器,可快速锁定污染源,如成都锦江流域通过每周200 个点位水质监测,河道达标率从78%提升至92%;在应急响应中,无人机结合红外热成像与通信中继功能,可快速定位被困人员与火点,提升救援效率40%[5]。

三、房屋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中测量技术应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一)技术成本与数据安全

高端测量设备(如三维激光扫描仪、无人机)购置成本较高,中小企业推广难度大,对此,建议通过政府补贴、行业共享平台降低技术应用门槛。而在数据安全方面,需进一步建立加密传输与分级存储机制,如采用区块链技术确保监测数据不可篡改。

(二)人员能力与培训体系

测量技术的智能化发展对从业人员技能提出更高要求。对此,应加强校企合作,开展 BIM、无人机操作等专项培训。例如,嘉兴项目通过“理论+实操”培训,使技术人员掌握 MR 巡检系统,运维效率显著提升。同时,推行测量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强化持证上岗管理。

(三)标准规范与国际接轨

当前测量技术应用缺乏统一标准,如三维激光扫描的精度要求、数据格式尚未完全统一。对此,建议参考ISO10012 测量管理体系,制定涵盖设备校准、数据处理、成果验收的全流程标准。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国产技术(如北斗导航)的全球化应用。

(四)政策支持与监管创新

政府应出台专项政策鼓励技术创新,如将 BIM 应用纳入绿色建筑评价指标。在监管层面,建立“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机制,结合 AI 算法分析监测数据,实现精准监管。鹤壁市通过强制要求深基坑监测与沉降观测,将变形控制纳入竣工验收条件,有效降低工程风险。

四、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测量技术作为房屋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的核心支撑,其应用从单点测量向全域感知、从人工操作向智能决策演进,正推动行业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未来,随着 AI、5G、物联网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测量技术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智能化,如AI 驱动的自动特征识别与预测性维护;二是协同化,通过数字孪生实现设计、施工、运维全链条数据互通;三是标准化,国际标准与行业规范的完善将加速技术落地。对此,建议行业主体加强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政府强化政策引导与监管创新,共同构建“精准测量、智能监管、品质交付”的质量监督新格局。

参考文献:

[1] 陈俊逸. 高支模施工技术在房屋市政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 砖瓦世界,2024(19):10-12.

[2] 宋修荣. 房屋建筑工程测量中 GPS 技术的应用[J]. 商品与质量,2017(28):287.

[3] 李松鹏,史星亮.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中的注意事项[J]. 电脑校园,2024(9):1165-1167.

[4] 祁勇. 谈市政道路工程施工中的测量放线[J]. 中国住宅设施,2015(11):82-85.

[5] 陈则星, 蔡 磊. 探讨房屋建筑工程测量常见错误及应对措施 [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9(4):2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