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新课改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关于德育渗透的思考

作者

张庆

四川省凉山州越西县越城镇中心小学校 616650

引言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已从宏观政策层面逐步下沉至学科教学实践。语文作为承载文化传承与价值引导的核心学科,其“文以载道”的特质决定了德育渗透的天然优势。五年级是学生道德认知从“具象感知”向“抽象理解”过渡的关键阶段,也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然而,当前教学中仍存在德育目标与语文目标脱节、渗透方式生硬等问题,导致德育效果大打折扣。

一、五年级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现实困境(一)德育目标定位模糊,与语文教学脱节

部分教师对德育渗透的理解存在偏差,要么将德育等同于“思想品德课”,在语文课堂中脱离文本进行说教;要么忽视文本中的德育元素,仅关注字词句段的讲解,导致“文”与“道”分离。这种目标定位的模糊性,使得德育渗透要么流于形式,要么喧宾夺主。

(二)渗透方法单一,缺乏学生主体性参与

当前德育渗透多以教师“单向灌输”为主,缺乏对学生主体性的关注。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但部分教师仍习惯于通过“提问—讲解—总结”的模式传递道德观念,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自主思考。这种“被动接受”的渗透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道德共鸣,也不利于学生道德认知的内化。

(三)评价机制缺失,德育效果难以量化

德育渗透的效果具有隐蔽性、长期性的特点,难以通过传统的考试分数进行量化评价,这使得部分教师缺乏开展德育渗透的动力。当前五年级语文评价仍以知识目标为主,对“学生是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否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等维度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与方法。这种评价机制的缺失,导致德育渗透成为“可有可无”的附加任务,难以形成持续的教学动力。

二、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实践路径

(一)深挖教材德育元素,明确分层渗透目标

教师需结合文本类型与五年级学生认知特点,系统梳理人教版教材中丰富的德育元素并分层设计。内容上可归为 “家国情怀”“文化自信”“亲情友情”“责任担当” 四类,分别对应《圆明园的毁灭》《故宫博物院》等文本设定相关目标;能力上依据学生水平,将德育目标分为 “感知 — 理解 — 践行” 三层,兼顾可操作性与递进性。

(二)创设沉浸式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道德共鸣

五年级学生的道德认知仍需借助具体情境,教师可通过“文本还原”“生活联结”“多媒体辅助”等方式创设沉浸式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道德力量。在教学 《“诺曼底号”遇难记》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轮船遇难的片段,配合低沉的背景音乐,让学生直 情境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扮演“船长哈尔威”“乘客”“船员”,通过对话与动作还 “船长指 救援、最后牺 牲”的场景。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深刻理解“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道德品质,还能通过语言表达与情感投入,将这种品质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

(三)设计实践性语文活动,推动道德认知转化

德育渗透不能仅停留在课堂层面,还需通过实践性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将道德认知转化为行为习惯。五年级语文教学可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三类实践活动:一是“文本拓展类活动”,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后,组织学生开展“圆明园历史资料搜集与展示”活动,让学生通过查阅书籍、网络搜索等方式,深入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并用手抄报、PPT 等形式展示成果,在实践中深化爱国情怀;二是“生活体验类活动”,如在教学《慈母情深》后,布置“我为母亲做一件事”的实践作业,让学生通过做家务、写感谢信等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并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经历与感受;三是“公益实践类活动”,如结合“口语交际·劝说”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让学生在劝说他人的过程中,既提升口语表达能力,又强化“保护环境、责任担当”的道德意识。这些实践性活动将语文学习与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让德育渗透真正落地生根。

结语

新课改下五年级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学科教学中的具体实践,也是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必然要求。以人教版教材为载体,通过深挖德育元素、创设沉浸式情境、设计实践性活动,能有效破解当前德育渗透的现实困境。未来,一线教师还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让德育渗透如“春雨润物细无声”般融入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参考文献

[1]赵霞.新课改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关于德育的相关渗透[J].品位·经典,2022,(22):167-169.

[2]邵庆宇.新课改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关于德育渗透的思考[J].课外语文,2018,(2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