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美术自主课堂模式构建与实施策略

作者

黄萍

广东省龙川县隆师中学 广东河源 517300

引言:

课程改革正悄然改变着高中美术教育的教学逻辑与价值坐标。传统高中美术课堂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重技能轻素养的课堂模式已无法回应学生个体成长和时代审美的双重诉求。美术课程亟需从知识呈现的终点退后至学生经验的起点,从而激发其对艺术的真实关怀与主动表达。本文以“自主课堂”为框架,尝试在高中美术课堂中构建一种师生共同生成的教学模式,丰富高中美术教学模式理论,探索核心素养落地的课堂路径。旨在推动高中美术教学从形式转换走向机制更新,为一线教师提供可操作的自主课堂构建与实施策略,提升教学实效。

一、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美术教学的变革方向

在新课改理念持续深入的背景下,高中美术教学正经历一场由“审美灌输”向“生成共构”的本质转向。教学重心从“技法传授”逐渐移向“表达力激发”,不再仅依托固定范式中的图像范例,而是转向学生与文化、社会、媒介之间的互动过程。核心素养视域下,美术课程被重新定义为一个开放的知识生成场,不止关乎艺术知识的学习,更关乎思维方式与价值观的形塑。然而,许多课堂依旧保留命题创作、模板化点评等传统惯性,教师角色尚未真正由“传授者”过渡为“策划与支持者”。因此构建能回应个体成长与社会现实的自主课堂,已成为教学转型的关键挑战与破题之道。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美术自主课堂模式构建与实施策略

(一)情境导入·问题驱动

教师是情境的营造者和问题的提出者。情境导入和问题驱动环节不宜过长,但要充分,要能有效点燃学生的探究热情并明确方向。以“民间美术——刺绣”为例,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高清图片、短视频、纪录片片段等导入新课,如播放国家级/省级刺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苗绣等非遗传承人的纪录片片段,重点展示其精湛技艺、对纹样的文化解读、以及面临的传承困境。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眼球并提出一些能够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明确学习方向的问题:如何破译民间刺绣图案、色彩、工艺中蕴含的地域文化基因与民族精神图腾?你能解读这些刺绣图案背后蕴含的民间信仰和美好寓意吗?你愿意学习刺绣,做一个传统文化传承小使者吗?在互动中,要敏锐捕捉学生的兴趣点和疑问,适时将学生的零散想法引导、聚焦到核心驱动性问题上来。清晰地阐明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就是围绕解决这个核心问题展开。通过这样精心设计的情境导入和问题驱动,能够有效地将学生带入“民间刺绣”的文化场域,激发其作为学习主体的内在探究动力,为后续的自主课堂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自主探究·资源整合

自主不等于放任。清晰的任务框架、结构化的资源、适时的过程指导和监控是保障探究有效性的关键。课堂上,教师把需探究的问题罗列出来:纹样有哪些形态特征、色彩规律、象征寓意?中国主要有哪些绣种?各有什么特点?刺绣需要哪些工具材料?常用针法有哪些?学生根据兴趣和能力,选择路径并明确具体学习任务,教师可提供简洁的探究步骤,如提供《自主探究计划表》模板,引导学生明确问题 、查找资源 、 筛选信息 、 分析解读 、整理记录 最终形成初步结论和方案。

(三)创意实践·协作深化

课堂是自主学习生成的主阵地,也是教师角色转换的关键节点。将自主探究阶段对传统刺绣文化的理解,转化为具有个人或时代特色的创意表达。通过刺绣工艺实践,发展材料运用、技法掌握、形式构成、情感传达等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通过上一节课学生的自主探究,利用网络平台搜集的资源,教师进行收集整理并制作成微课,学生学习各种基础针法,教师此时仅作策略性介入,如给学生提供建议和技法指导,而非直接“给答案”。强调过程比结果重要,在课堂中制造足够“开放—试错—再调整”的循环,让每个学生在探究中体会艺术的构建性思维,而非追求标准化技法模仿。

(四)多元展示·反思评价

“多元展示·反思评价”环节是学生成果升华、认知迭代、素养外显的关键阶段。自评时,教师可以让每组提交过程性证据包:包含设计草图、针法试验布片、协作会议记录,制作好的成品等,作为评价重要依据。每组派出一个学生进行演讲式自评,引导学生回溯学习全过程,反思总结、提炼经验、转化认知、实现素养内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上传作品至教学平台形成数字作品集并在网络系统中进行投票等方式进行评价,用“艺术表现力”“符号转化能力”“文化想象力”等维度对作品进行定性描述,强化审美语言使用的规范性与评价深度。教师也可以从个体成长视角提供非量化点评,如指出某种构图方式和配色等。通过多样化展示平台,让学生感受创作价值,增强文化自信与成就感。

(五)文化浸润·拓展延伸

课后的学习延展往往被误解为总结,其实应作为“第二课堂”存在,用于生成与迁移。美术自主课堂的课后环节,不应仅止于完成作业,而应通过多维反馈机制重新赋值学生的学习成果,打通课堂边界,引导学生将成果迁移至更广泛的文化语境,实现素养内化、培育文化自觉。如办刺绣主题展,组织学生策展,空间规划、作品陈列、撰写展签、设定展出方式等,提升作品尊严感,培养学生策展能力,营造艺术氛围。或者组织义卖活动,把学生的刺绣作品制作成发卡、胸针、吊坠、发带、杯垫等物品进行网上或线下义卖,检验作品实用性, 推动文化传播,培养社会担当,使其在社会化表达中获得更真实的观众反馈。超越“课堂作业延伸”层面,通过文化深扎建立情感皈依,跨界重构打开创造视野,网络平台提供实践场域,让刺绣从一门技艺升华为学生文化基因的激活码,当他们未来身处任何领域,都能自觉成为中华美学的诠释者与创新者。通过这一教学闭环,不仅打破了课内外的界限,更激活了学生对自身作品的归属感与再创可能。

三、结语

本文在教学实践语境中,建构了一个兼顾生成性与指导性的高中美术自主课堂实施模型,强调任务链条的完整性与课堂角色的动态转化。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逐步转向文化语境和艺术实践的创作者与阐释者。未来的研究与教学改进应更多聚焦于跨媒介教学工具的整合机制,以及“真实评价”系统在美术教学中的有效嵌入,推动高中美术教育真正实现课程目标与人的发展之间的深度耦合。

参考文献:

[1]张永红.浅谈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探究性教学[J].中学课程辅导,2025(10):93-95

[2]吴娟,武海勇.浅谈高中美术自主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12):96-98.

[3]刘永昌.高中美术自主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J].艺术大观,2024(28):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