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协同路径探索
秦玉琴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9
【摘要】本文以一名长期罹患双相情感障碍的师范生帮扶个案为例,系统探讨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实践路径。案例启示高校心理帮扶需秉持人文关怀理念,完善“四级预警”机制,构建包含医疗资源、学业支持、经济保障的多维支持体系,通过系统施策帮助特殊群体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双相情感障碍;家校医协同;四级预警机制;个案研究
一、案例背景
(一)问题提出
随着社会竞争压力加剧,高校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率逐年攀升。据教育部2022年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双相情感障碍是大学生群体中高发的精神疾病之一,近年发病率有所提升。现有研究多聚焦于危机处置的技术层面,对持续性干预的系统性探讨不足。本文通过典型个案的全过程分析,揭示多维支持体系的建构路径,为特殊学生群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二)个案情况
研究对象程某(女),师范专业学生,入学前已确诊双相情感障碍并持续服药。病程呈现典型“三高三低”特征:2018——2022年间三次住院治疗(躁狂发作2次,抑郁发作1次),住院间隔期存在药物依从性低、学业中断、社会功能受损等问题。病情首次发作于2020年12月,危机表现为期末考试压力诱发幻听、被害妄想。二次复发是2021年4月,因搞错服药量导致混合发作。三次复发于2022年4月,在家长陪读期间,该生隐瞒减药行为,出现言语紊乱等阳性症状。
二、问题分析
(一)自身原因:极度自尊,又极度自卑。在人际交往中强势和敏感。身体素质较差,体型偏胖。
(二)家庭原因:父母从小望女成“凤”,教养严格,缺乏欣赏和认同,导致该生形成自我、自卑、敏感的性格。该生父亲因工作常年不在家,父女之间缺少深层次情感流动。
(三)环境原因:家庭关系简单,社交范围狭小,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较差。
三、帮扶过程
(一)掌握动态,及时介入。一开始,该生及其家长想要隐瞒该生的病情。新生适应阶段各方面的压力也使该生常常处于迷茫无助的状态。最初的端倪体现在该生的寝室关系上。由于不善于与人相处,该生在寝室处于被孤立的状态。自己患有心理疾病的秘密憋在心底,常常压得她喘不过气。终于,有一天她鼓足勇气告诉了室友。这成为一个突破口,辅导员就是通过与寝室长的谈话得知这一重要信息,并及时介入,用其他理由约谈该生,并动员其室友和班干一起来关心该生,帮助其适应适应大学生活。
(二)真诚共情,建立信任。对于心理疾病的患者来说,她的内心世界是需要倾诉的。辅导员在与该生谈话过程中,做到了真诚倾听,为该生的负性情绪提供宣泄通道。在感受到接纳和共鸣之后,该生非常自然地坦诚了自己患有心理疾病的事实。经过多次面对面谈话和交往,该生建立了对辅导员的信任。信任是帮扶的基础。
(三)及时转介,系统支持。在接收到学生患有抑郁症等疾病的信号之后,辅导员要及时将学生转介到心理咨询机构和精神科门诊,让学生接受专业的治疗。在此案例中,辅导员发现程某有长期的心理疾病史之后,就联系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为其提供心理评估。在该生出现严重药物副作用后,又联系省人民医院医生为其诊治,及时调整药物使用,控制了病情。家校联动是支持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在此案例中,学院老师和家长始终保持密切联系,引导家长理性对待心理健康问题。在该生的住院和康复过程中,家校紧密配合,最大限度保证了该生继续自己的学业。
(四)矫正认知,自我认同。在心理咨询和治疗过程中,在朋辈帮扶以及与辅导员、副书记的谈话中,润物无声地帮助她正确认识心理偏常状态,并经常鼓励她,让她接纳自我,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学会善待自己,爱护自己,提高自我治愈的能力,积极配合干预治疗。在此案例中,该生后来的康复情况良好,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遇到问题能积极寻求帮助并解决,情绪波动小。对未来也有自己的规划和目标。
四、帮扶效果
(一)学业方面。由于缓考和休学,该生修读学分不足。复学后,班干部与该生结对子,一对一进行课程辅导;在教师资格证考试前,请考试通过的学生为其传授备考经验。请经过多方帮扶,该生已经完成培养方案要求的全部学分,认真完成教育实习,完成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达到毕业标准。(二)生活方面。复学后,家长来学校租房陪读,保证了该生的饮食、休息、服药和复诊,使该生能专心学习。在其住院期间和康复期间,学院共为其发放了3次临时困难补贴。出院后,为减轻该生因长期求医而加重的经济压力,学院为该生审批了国家一等助学金。
(三)社会支持方面。建立全方位支持系统,包括家长、辅导员、精神科医生、专业教师、本科教学秘书、朋辈。每学期,教学秘书专门指导其选课,确保学分选够修足。在课堂上,专业教师关注其出勤和作业提交情况,鼓励她坚持学习。辅导员为学生保驾护航,帮助她解决这个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比如期末考试冲突、成绩修改、联系导师等等,定期与其主治医生的联系,了解其复诊情况。与家长保持频繁的沟通,组织班干部关心帮扶,形成合力。
五、案例启示
(一)大爱守护,培育心理帮扶的沃土。教育的灵魂是爱,教育的根基也是爱。有了大爱这一片沃土,我们的教育才能注入人性的温馨与灵性,才能开出成长之花。在此案例中,老师和同学润物无声,用关爱打开了程某封闭的心扉,消除了家长怕被歧视的顾虑,给了他们战胜疾病的勇气。同时,教师的真诚与共情,也使学生从内心认同学院的帮扶工作,愿意接受帮助。
(二)四级预警,构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根基。辅导员要做到信息源畅通、捕捉信息点快。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重视寝室建设,寝室是大学生活最小集体单位。寝室学生每天生活在一起,在及时发现学生行为异常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完善心理危机早期预警机制,就必须发挥寝室长在“学校—院系—班级—寝室”四级预警网络中的重要作用,做到学生心理危机的早发现、早报告、早干预。本案例就是典型的寝室预警。最早发现该生异常行为并及时联系辅导员的就是其寝室长。
(三)家校医协同,以解决问题为关键赋能学生发展。心理问题学生不同程度存在被动状态,即不愿与人交往、遇到困难逃避等情况。参加集体活动、去教室上课、完成学习任务、跟专业老师沟通和去职能部门办理业务等事务对这部分学生来说尤为困难。这就会导致他们在继续学业的过程中会不断遇到各种问题。这个时候,心理问题学生的支持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系统中的成员应该对其保持密切的关注,支持系统成员之间也要定期沟通,及时对他们伸出援手。在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一个完善的支持系统不仅包括人,也应包括各个机构和平台,如心理咨询、心理门诊、学习辅导、心理健康课程、校园文化活动等等。每个系统因素之间既互相独立又互相支持,共同助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秦玉琴(1981.8),女 汉族 四川南充人 学历:硕士研究生 职称: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事务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