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古诗中的人间百态大单元:从《卖炭翁》看古诗中的百姓生活图景

作者

刘丽英

江门市新会葵城中学

一、引言

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唐诗三首》中的《卖炭翁》,作为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作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与社会意义。本单元学习目标旨在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文言语感,体会古人人生感悟,获得思想启迪与情感陶冶。三首唐诗均聚焦唐代现实生活,对民生疾苦给予高度关注与深切同情,寄托诗人忧患意识与济世情怀。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主张,《卖炭翁》作为《新乐府》第三十二首,题注“苦宫市也”,虽无直接抒情议论之句,却借卖炭翁形象与悲惨遭遇,深刻揭露宫市掠夺本质。基于此,本文将《卖炭翁》确定为文本研究对象,引导学生通过深入研读,探究古诗中所描绘的百姓生活图景。

二、课堂导入与目标设定

(一)课堂导入:对联引趣,初识诗人

课堂伊始,屏显对联“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堤建西湖,神归东路,千秋永祀老诗翁”,引导学生猜诗人。此联描绘诗人针砭时弊、心系百姓的形象及贡献,激发学生对诗人的好奇心,引出《卖炭翁》。随后齐读学习目标,明确方向。

(二)学习目标:分层递进,明确方向

学习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其一,诵读诗文,把握文章内容。此为基础目标,旨在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熟悉诗歌内容,为深入分析诗歌做准备;其二,对比分析,把握人物形象。要求学生通过对比卖炭翁与宫使的形象,深入剖析人物性格特点,体会诗歌通过人物形象塑造所传达的深层含义;其三,综合鉴赏,感受诗人情怀。引导学生从诗歌整体出发,感受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以及对统治阶级的批判,领悟诗人的济世情怀。

三、教学过程:深入解读,还原生活

(一)读——老翁之事:诵读感悟,初窥生活

让学生以喜欢方式读课文三遍并齐读展示,感受韵律美,检查读音。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教师讲解难点。开展朗读活动,促进互动交流,提高朗读水平。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概括老翁烧炭、运炭和失炭过程,用“苦”字概括其境遇。

(二)发——正义之声:多角度描写,凸显苦难

为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卖炭翁的苦难,教师创设情境,假设学生穿越到大唐贞元年间,作为记者采访卖炭翁。通过师生模仿对话,还原卖炭翁的悲惨遭遇,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引导学生思考“为了获得更多人的同情,除了写卖炭翁的悲惨遭遇外还应该写些什么,让读者也感受到他的苦,他的可怜”,并说明理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外貌描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体现其年纪大且辛苦,引导学生重读感受艰辛。心理描写:“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分析出矛盾心理中的无奈与辛酸,让学生再读体会情感。环境描写: “一尺雪”烘托运炭艰难,“牛困、人饥、日已高、泥中歇”写出运炭路遥艰难,老翁精疲力竭。通过这些多角度的描写,卖炭翁劳动艰辛、生活困苦、年岁已高的形象跃然纸上。

(三)析——宫使之恶:对比分析,揭露本质

报道写好后石沉大海,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原因,引出黄衣使者白衫儿。聚焦诗歌内容,齐读相关诗句,分析宫使形象。 “翩翩”写出其横冲直撞、趾高气扬;“手把”“口称”体现仗势欺人、专横跋扈;“回、叱、牵”刻画蛮不讲理、霸道凶残面目。让学生表演“手把”和“手拿”的区别,体会宫使的专横。探讨“宫市”掠夺本质的语句,学生指出“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千余斤”与“惜不得”、“半匹、一丈”形成对比,突出掠夺残酷。教师画倾斜天平,引导学生分析天平两侧内容,揭示统治阶级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体现作者对劳动者的同情和对统治阶层的批判。

四、诗人情怀与社会意义

(一)诗人情怀:心系苍生,为民请命

此诗以个别事例表现普遍状况,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揭露“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有力鞭挞与抨击,表达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具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

结合白居易其他诗句,进一步了解其为人。“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描绘了农民在酷热中劳作的艰辛;“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体现了诗人对农民疾苦的牵挂;“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反映了社会灾难的惨状;“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揭示了统治阶级的奢侈与百姓的负担。这些诗句充分展现了白居易心系苍生、为民请命、具有悲悯情怀和良知的知识分子形象。

(二)社会意义:文化传承,少年担当

从唐朝白居易到如今,是一种文化传承。白居易以笔为武器,为百姓疾苦呼吁呐喊,其创作主张和作品影响后世文学发展,激励文人关注社会现实。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汲取力量,培养社会责任感,成长为有担当的青年。最后,怀着崇敬之情背诵《卖炭翁》。

五、结论

深入解读《卖炭翁》,我们了解了唐代百姓生活图景,感受到卖炭翁的苦难与无奈,体会到白居易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和对民生的关注。这首诗成为经典之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诗歌,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将古诗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重大。未来,应探索古诗教学方法和策略,让学生领略古诗魅力,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1]褚斌杰.白居易评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56-178.

[2]王运熙.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21-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