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育教学的研究

作者

张露丹 唐小晓

重庆三峡学院;四川外国语大学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育教学,不仅有助于提升青少年学生的生态责任感、生态价值观,还可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动性和实效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不同学段教学方法的差异,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育人规律,紧跟时代讲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绿色故事”,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念内化于青少年学生的心,并外化为生活中的行动自觉,从而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生态自然观。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相关研究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对良好的生态环境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迫在眉睫,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意义重大。现目前,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丰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科学体系、思想内涵和实践要求等方面。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体系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充分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合理内核、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以及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生态思想中的最高成果,使其成了有着坚实理论基础的科学真理体系。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1],强调要尊重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同样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建构起“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同样蕴含了许多关于生态文明的思想观念,比如,道家的“道法自然”、儒家的“天人合一”、佛家的“众生平等”等,都体现出对自然的保护和与其他生物和谐共生的理念;而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更是将生态治理和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确立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因地制宜制定环境保护战略等,正是一届又一届领导集体的不懈努力,才开创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思想内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现阶段我国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导,是历年来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的集大成,其不仅遵从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要义,还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也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在实践的探索中不断得到丰富,具体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融洽观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观念、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共建共享观念。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要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是空洞的理论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其具有的实践伟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实践性是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属性,脱离实践的思想观念是空洞的设想,所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形成起,就致力于破解生态环境领域的矛盾和问题,就着眼于带领人民走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长征路,就紧扣如何走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就聚焦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的顽瘴痼疾和不确定性因素,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生态治理实践,引领生态政治变革,共绘生态民生蓝图,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事关党的重大政治任务和使命担当的现实需求。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意义重大,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思想指引。因此,如何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落地,从而增强其影响力和引领力,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题中之义,成为大中小学教育的应有之举,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有利于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生态文明建设已与人民的生活生存息息相关,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2]。大中小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并承载服务社会、价值灌输等责任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大中小学生是最具潜力的学习主体,也是继承和发扬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主力军,在大中小学生中普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有利于提升大中小学生群体的生态文明素养

生态文明意识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不一样的,对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解也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小学阶段注重生态意识的培育、中学阶段偏向生态思维的构建、大学阶段突出生态自信的养成,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重侧重点,必须与育人规律相契合。而一旦抓好了大中小学生群体的生态文明教育,在生态文明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中培养其生态文明素养,有利于提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成效。

(三)有利于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明道路

事实证明,传统现代化的“先破坏、再治理”的老路是行不通的,狭隘的环境原子个人主义也是行不通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全人类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原则,必须从根源上就高扬生态文明建设的旗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是在实践探索中积淀的成果,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为美丽世界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3]。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特别是要充分发挥青年学生的生力军作用,将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大中小学阶段的思政课教学中。现目前,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与建设真正的美丽中国目标还存在差距,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育教学还存在不足。

(一)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是否科学完善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教育的成效是否突出,特别是注重各个学段的生态文明教育的目的是否相通、思想是否相融、内容是否相连。但目前我国大中小学阶段的生态文明教育机制还不够健全,在教学方法的应用上,未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存在对中小学阶段学生单纯讲授生态文明理论而不注重启蒙式、情景式教学的现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未注重与时俱进、由浅入深的教学要求,存在将应该在大学阶段传授的知识在中小学阶段就完成学习的现象;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未做到重视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养成的教学目标,存在只注重生态文明理论灌输而轻生态文明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

(二)生态文明教育意识不够深入

生态文明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中涵盖的生态文明教育问题大多是理论层面的讲述和反映,思政课教师多数是按照既定的教材内容来学习,以完成学习任务为教学目标,导致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解多数停留在浅显的教科书学习中,对环境问题的现实情况及严重性也仅仅停留在浅显的表面,这些都是因为没有真正的系统深入的生态文明教育,没有将大中小学生培养成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角,助力他们养成生态文明意识,促使他们将学习的保护环境的理论外化为自然而然的实践,做到用思想指引行动。

(三)生态文明行为认同不够强烈

生态文明体现于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各个层面,最终要求落实在行为层面。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构成生态文明教育环境,三方密切配合,教师对学生在认知层面引导和解惑,在行为层面矫正与评价,而家长对学生在情感层面共情和激励,在意志层面鼓舞与督促,最终推动他们的自我教育,从而形成生态文明教育的合力。但现实情况是,有些教师和家长本身生态文明知识缺乏,生态文明素养不高,缺乏生态文明行为认同,无法做到言传身教,在这样的生态教育氛围影响下,导致学生也无法形成生态文明的自觉行动,从而制约生态文明教育的质量。

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践路径探究

学校作为重要的教育阵地,必须立足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诉求,充分展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和担当,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探寻“健康中国”目标下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实施路径。

(一)以“大思政”育人格局为抓手,不断完善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

大中小学通过理论教育、环境熏陶、榜样带动、实践养成等路径学习和传播生态文明知识,强化生态文明教育顶层设计,不断优化生态教育的实施路径。一是以思政课堂为主阵地,引导大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精神品格,丰富教育的生态内容,注重抓好生态文明教育的思政课程建设,努力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二是打造“生态文明+”的课程思政体系,充分挖掘各学科各专业的课程思政元素,打通教材边界,不断创新教学设计,使大中小学生能够多维度、多层次地掌握生态文明知识;三是占领生态文明教育的网络阵地,探索构建网络生态文明课程,通过网络平台上的微视频、纪录片、宣传片等为大中小学生提供更多获取生态文明知识的机会,打破教学资源时空的限制,实现“线上+线下”的双向发力、双向联动,从而打通生态文明教育的“双向道”。

(二)以“家校共育”管理模式为依托,不断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育人氛围

对小学生来说,他们还处于情感启蒙期,感性世界丰富,喜欢直观又浅显易懂的视频资料、故事分享,只能通过观察和模仿来习得自身的行为,家长和教师都是他们的学习对象,所以家庭和学校都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对中学生来说,已初步具有生态意识和生态思维,在一定程度上能掌握和理解相关的生态文明理论知识,慢慢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家庭教育虽然开始淡化,但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对大学生来说,对生态文明的认知不再局限于情感启蒙、经验分享等,而是更加注重社会问题探究、历史事实思辨以及理论的内在逻辑等,此学段的学生具备独立思考能力,自我教育意识强,学校和家庭教育更偏向于引导和辅助,以约束自我行为达到影响他人行为的育人效果。

(三)以“四字诀”长效机制为载体,不断提升生态文明教育的行为认同感

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实践,所以,必须优化激励机制,念好“四字诀”,促使教育者积极主动引导大中小学生建构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系统,将理论外化为他们的行动自觉。一是念好“愿”字诀,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外在要求转化为大中小学生的内在自觉,提升其内生动力。二是念好“带”字诀,教师和家长要从经验体会、思想认知、践行方式等方面注重以上带下,解决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大中小学生不懂、不会、不愿等问题。三是念好“细”字诀,生态文明建设既可以认为是一项宏大的工程,也可以认为是身边的一件小事,大到顶层设计,小到基层治理,都事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所以,对大中小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必须从细处着眼、从细处着手。四是念好“恒”字诀,要在恒字上下功夫,对大中小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必须持之以恒地抓、从方方面面抓、从小事开始抓,以真抓实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落地见效。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0.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3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61.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1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11.

基金项目:重庆三峡学院关于 2023 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阐释党建专项研究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研究”(23djyj1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