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集中支付制度下财政资金风险防控与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作者

王靖

科尔沁左翼后旗财政事业发展中心 内蒙古通辽 028100

引言

集中支付制度是将所有财政性资金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这一制度改变了传统的财政资金分散支付方式,增强了财政对资金的调控能力,提高了资金使用的透明度。但在实际运行中,由于制度设计、执行监督等多方面因素,财政资金仍存在一定风险。同时,缺乏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难以准确衡量资金使用效益。因此,加强风险防控和构建绩效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集中支付制度下财政资金面临的主要风险

1.1 制度执行风险

集中支付制度的有效实施依赖于完善的制度体系和严格的执行。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地区和单位可能存在制度执行不到位的情况。例如,对支付流程的规范操作不严格,未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资金支付,导致资金支付出现差错或违规行为。此外,一些单位对集中支付制度的理解不够深入,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变通现象,影响了制度的严肃性和有效性。

1.2 技术系统风险

集中支付制度高度依赖信息技术系统,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直接关系到财政资金的安全。一方面,技术故障可能导致支付业务中断,影响资金的正常支付和流转。例如,网络故障、系统崩溃等问题可能使支付指令无法及时传输和处理,给财政资金管理带来不便。另一方面,信息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如果支付系统存在安全漏洞,可能会被不法分子攻击,导致财政资金被盗取或篡改支付信息,造成重大损失。

1.3 人员操作风险

财政资金管理涉及多个环节和众多人员,人员的操作水平和职业道德对资金安全有着重要影响。部分工作人员可能由于业务不熟练,在支付操作中出现失误,如录入错误的信息、选择错误的支付方式等,导致资金支付错误。此外,个别工作人员可能存在道德风险,利用职务之便,违规操作,挪用、侵占财政资金,给国家造成损失。

2 集中支付制度下财政资金风险防控策略

2.1 完善制度建设,强化制度执行

建立健全集中支付制度的相关配套制度,明确各环节的操作规范和责任主体,确保制度的全覆盖和可操作性。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对违反制度的行为严肃追究责任,确保制度得到有效执行。同时,加强对单位和工作人员的制度培训,提高其对制度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制度执行的自觉性。

2.2 加强技术保障,确保系统安全

加大对信息技术系统的投入,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对支付系统的安全防护,采取防火墙、入侵检测、加密技术等措施,防止系统受到外部攻击和内部泄露。定期对系统进行维护和升级,及时修复系统漏洞,确保系统安全运行。此外,建立应急预案,对可能出现的技术故障和安全事故制定应对措施,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2.3 提高人员素质,规范操作行为

加强对财政资金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开展定期的业务培训,使工作人员熟悉集中支付制度的流程和要求,掌握相关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减少操作失误。同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和廉洁自律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权力观,杜绝违规操作行为的发生。建立人员考核机制,对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表现进行考核评价,激励工作人员积极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3 集中支付制度下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加强与优化方案

3.1 明确绩效评价目标,强化战略导向

现有的绩效评价体系虽已实施,但需进一步强化战略导向,确保评价目标紧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公共财政职能。在目标设定过程中,需充分考虑不同类型财政资金的特点,区分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区分竞争性领域和民生保障领域。评价目标应体现结果导向,将财政资金投入与政策目标实现程度紧密关联,建立投入产出之间的逻辑链条。同时,注重评价目标的层次性,既要设定总体性目标,也要分解形成可操作的具体目标,形成完整的目标体系。

3.2 优化绩效评价指标,提升评价精度

对现有的绩效评价指标进行全面梳理和优化,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指标设计应遵循系统性和层次性原则,既要全面覆盖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又要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在投入维度,除关注资金规模外,还需考察资金结构的合理性。在使用维度,加强对资金使用规范的考核,包括预算执行进度、政府采购合规性等方面。产出维度要建立量化标准,同时引入质量评价要素。效果维度需建立科学的因果分析机制,准确识别财政投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性。此外,允许地方在统一框架下结合实际情况设置特色指标,以增强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3 创新绩效评价方法,提高评价科学性

创新绩效评价需要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体系。经济效益评价应融入动态敏感性分析,通过构建多变量影响模型,识别关键驱动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机制,提高预测精度。社会效益评价需开发混合评估框架,将质性研究的深度洞察与量化指标的系统监测有机结合,着重考察项目产生的涟漪效应和长期影响。参与式评估机制要设计结构化反馈流程,确保各利益相关方的意见能够得到系统性采集和分析,尤其要关注弱势群体的声音表达渠道。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要超越简单数据采集,构建智能化评价分析平台,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自动清洗、融合与挖掘。评价模型要具备自适应能力,可根据项目特征和环境变化动态调整评价维度和权重分配。

3.4 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形成闭环管理

加强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建立评价-反馈-改进的闭环管理机制。将评价结果深度嵌入预算管理全过程,作为预算编制、执行和调整的重要依据。在预算编制环节,根据评价结果优化资金分配,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预算执行环节,建立评价结果跟踪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将评价结果延伸到政策调整领域,为完善财政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此外,健全评价结果公开机制,通过信息公开倒逼绩效提升,增强财政管理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结束语

集中支付制度下财政资金的风险防控和绩效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制度建设、技术保障、人员管理等多个方面入手,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风险防控体系,同时,通过明确绩效评价目标、优化评价指标、创新评价方法、强化结果应用等手段,不断提升绩效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通过这些努力,保障财政资金安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胡莉莎,刘钰.专项资金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的管理研究[J].市场周刊,2025,38(18):102-105.

[2]向兰.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背景下的财政资金管理研究[J].商讯,2025,(12):171-173.

[3]李秀华,刘旭原,马丽华,等.沂水县完善财政集中支付制度措施及成效 分析[J].齐鲁珠坛,2024,(06):48-49.

[4]林迎秋.财政资金风险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中的防范分析[J].现代商业,2012,(24):177.

[5]刘清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财政资金风险防范研究[J].会计师,2012,(08):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