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关于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当中的实践研究

作者

徐智敏

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迎晖幼儿园 317300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在幼儿一生成长发展中,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如同黑暗道路中的一盏明灯,为其照亮着前行的方向,同时也使其内心愈加和谐、稳定。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从小抓起,这点已经成为了共识。幼儿教师作为幼儿学习和成长道路中的重要引路人,必须要肩负起自身的职责,从一日生活入手,挖掘、开发育人契机,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引领幼儿学好基础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心理,为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一、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当中的重要性

在幼儿一日生活当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一方面,它是推动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必由之举。健康不只是身体上的健康,也包含心理健康,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则是前者的必要条件,二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1]。在幼儿园教育中,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一日生活,让幼儿不再拘泥于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学习以及身体方面的锻炼,还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净化心灵,促进良好心理的发展。尤其是通过家园合作共育,有效发挥双方的优势,共同呵护幼儿的身体、心灵,让其实现身体、心理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它是提高幼儿个人素质的重要举措。时代发展变化,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人才培养,必须要从小抓起。幼儿园时期的素质教育,广大幼教工作者责无旁贷。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正是落实上述工作的有效手段。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幼儿学会以正确的眼光来看待负面情绪、心理,并加以有效调节、释放,能够及时发现并调整自身的状态,并对他人的情绪问题表示理解,能够与他人互相交流、沟通,实现情感疗愈[2]。长此以往,幼儿的个人素质会更高,为其成长为新时代的优秀人才夯实基础。

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当中的实践策略

(一)引入绘画疗法,打开内心世界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要想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幼儿教师就必须要在方式、方法的选择方面下功夫。方式、方法得当,整个渗透过程会更加自然和顺畅,最终育人效果也会更加显著。可以说,绘画疗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值得受到高度的重视。所谓绘画疗法,即以绘画的形式呈现压抑的情感、冲突,释放负能量,有效调整情绪、心态,感到满足和成就,重建自信心,实现诊断和治疗。在幼儿园绘画活动中,幼儿教师可以把握契机,顺势引入绘画疗法,鼓励幼儿勾勒内心世界,了解其心理动态、情绪,便于后续指导和教育[3]。如,有的幼儿在社交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焦虑、畏惧、抵触情绪,和伙伴基本无交流,经常躲避集体活动。并且,对于较为陌生的环境,他常常会产生不安感。针对这种情况,幼儿教师就可以开展绘画活动——“我内心的小世界”,准备纸笔,鼓励幼儿作画,表达内心世界。一开始,幼儿教师不必直接要求幼儿,而是可以就绘画主题进行说明,让幼儿将内心的世界画出来,可以是喜欢的场景,也可以是抵触的地方。为了不加重幼儿的负担,幼儿教师在一旁耐心、细心观察,而非急于干预。可以发现的是,幼儿刚开始仅仅是随意涂画,整个画面缺乏连贯性、完整性。在画作中,呈现了一片灰色天空、一棵树。幼儿教师可以走上前,适当下蹲,予以引导:“这棵树孤零零的站立着,好孤独呀,它有朋友吗?”以此启迪幼儿的思维。接着,幼儿在一旁画上了几只蝴蝶。幼儿教师不必着急点评,而是可以继续引导:“这些蝴蝶是在嬉笑打闹吗?它们看起来很开心!”通过语言暗示,逐步引领幼儿融入其中,在原有基础上添加新的元素,包括花草、太阳等。在此基础上,幼儿教师可以鼓励幼儿进行作品展示,同时动员其他幼儿,共同“完善”这幅画作。在伙伴的踊跃投入下,幼儿的负面情绪得以有效舒缓,甚至主动与伙伴交流,共同美化画作。在活动结束后,幼儿教师可以寻找幼儿单独谈话,了解其内心真实想法。如:“老师对你的画非常感兴趣,能不能悄悄告诉老师,为什么用灰色来表示天空呢?最近是否有烦心事?”循循引导,鼓励幼儿诉说心里话。在幼儿教师的引领下,幼儿小声表达了近期的烦恼,即想要与同伴交流,但不知如何开口,担心自己说的话没人接……其实,这种表达就是心理疏导的一种,可以有效释放消极情绪,更好地走出心理阴霾[4]。在后续活动中,幼儿教师要加强对这类方法的运用,为幼儿创造表达、释放负面情绪的契机,让其开启内心世界,在与他人的交际中体会到温暖、关爱,从而有效缓解压力,增强幸福感和心理韧性,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二)设计角色游戏,助力情绪表达

爱玩是人的天性,尤其是尚处于身心发展起始阶段的幼儿,在这方面往往体现得更为明显。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幼儿教师可以抓住幼儿爱玩的特征,设计幼儿喜闻乐见的角色游戏,重现现实生活中的常见场景、角色,为幼儿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其更好地识别、理解不同的情感,学会有效表达自身想法或情感,达到情绪调节、释放的效果[5]。如此,不仅有助于其社交能力的提升,还能够有效锻炼其情绪理解和表达能力,使其学会倾诉、释放自我,为长期心理健康筑牢根基。具体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落实上述工作。首先,创设场景。幼儿教师要以幼儿为中心,以幼儿实际经验、喜好等为重要依据,进行多元游戏场景的创设。如,“互敬互爱的一家”“我们去购物”“生病了,怎么办”等,并配备相应的道具,让场景更加真实,产生更强的代入感。如,在“互敬互爱的一家”场景中,可以摆放一家人的合照;在“我们去购物”场景中,可以准备一些商品;在“生病了,怎么办”场景中,则可以放置“白大褂”“听诊器”等。其次,角色划分。幼儿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身心特征、发展需求进行角色划分,或是将自主权交给幼儿,鼓励幼儿自主选择角色。如,在“互敬互爱的一家人”中,包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宝宝等角色;在“我们去购物”中,则包含收银员、顾客,可以轮流进行不同角色的扮演。如,对于较为内向的幼儿,幼儿教师可以鼓励他们挑战收银员、医生这类具有较强主动性的角色,有效降低其社交压力,让其自我效能感、自信心得到强化。在角色转变中,幼儿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在收银时,部分‘客人’可能会催促快点算钱。假设你是收银员,你会感到紧张吗?假设你是顾客,你是否会耐心等待呢?”让幼儿在演绎中增强社交能力,并学会共情他人。最后,情境引领。在游戏中,幼儿教师可以进行情境的创设,令幼儿如临其境,在逼真的场景中进行情绪的体验和表达。以“互敬互爱的一家人”为例,幼儿教师可以创设“弟弟推倒哥哥搭建的‘城堡’”这一情境,让幼儿进入情境之中,思考如何进行情绪表达。当然,在此期间,幼儿教师要留意幼儿的动向,及时予以指导和点拨,让其学会正确表达个人的情绪[6]。在上述过程中,幼儿教师通过游戏活动的设计,给幼儿创造识别、体验、理解和表达情绪的机会,让其情绪理解能力得到提升,同时强化共情力和社交能力,为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奠基。

(三)注重家园合作,落实协同育人

心理健康教育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仅凭幼儿教师一方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家庭的支持和配合。在日常工作中,幼儿教师必须要注重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意义,让家长心中有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项工作中,为幼儿积极心理品质的塑造贡献一份力量[7]。首先,引领家长革新育人理念。源于部分因素的影响,家长在育人方面往往有不同的表现。作为幼儿教师,要承担起自身的职责,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告知家长,引领其革新育人理念,达成育人共识。其次,组织协同育人活动。除了传统的家长会、家长讲座等活动以外,幼儿教师还可以适当丰富协同育人活动形式,让其更具吸引力、实效性。如,幼儿教师可以观察幼儿在日常活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与伙伴发生争执”“情绪失控”等,以此为入手点,设计与之契合的情境演绎活动,邀请家长参与进来,与幼儿共同演绎,对幼儿情感波动有更加清晰的认知,为后续指导和教育提供良好的依据。当然,还可以紧扣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开展“心理健康周”的活动,设置多个环节,包括“管理情绪”“释放压力”等,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习更多与情绪管理相关的知识、技巧,积累丰富经验。幼儿教师要号召家长参与进来,感受幼儿在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困惑,并学习如何有效应对和处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设置“心理展览”这一活动,鼓励幼儿展开“奇思妙想”,用擅长的方式进行内心世界的表达。如,有的幼儿擅长手工制作,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内心情感。这样,通过多元活动的开展,既有利于直观彰显幼儿心理动态,也可以给幼儿构建良好的成长氛围,让其身心都能够获得健康发展[8]。最后,建立心理档案。幼儿教师要与家长携起手来,建立心理档案。为了能够将其作用发挥到极致,就必须要在档案制作上花费心思,包括基本信息、心理概况、园内记录、家庭记录、阶段性心理成长记录等,由幼儿园与家庭互相配合,完善档案。这就意味着幼儿教师和家长要就幼儿的动态、行为等进行观察、记录,并互相反馈,便于总结和分析,为后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指明正确方向。尤其是对家长而言,他们与幼儿相处的时间较多,能够更好地发现幼儿特殊行为,及时反馈给幼儿教师,共同商讨育人方案和计划,让彼此的合作更加紧密、深入。

三、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当中的反思和总结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个人素质,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要想稳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并顺利达成预期的效果,就必须要注意以下两点:首先,以信任为基础。只有当幼儿感到“安全”时,才会敞开心扉,诉说真实想法。因此,为了能够对幼儿实施有效的心理指导、教育,就必须要想办法获得幼儿的信任,让其产生安全感,鼓励其阐述真实想法,便于发现苗头,并将其扼杀至摇篮。其次,有效避免“说教”或“灌输”。幼儿年龄较小,各项能力还处于薄弱阶段,加之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具有一定的枯燥感、抽象感,倘若以“说教”或“灌输”的方式来进行授课,不仅不利于幼儿兴趣的激发,还不利于其深刻理解、感知心理“道理”。因此,幼儿教师要结合幼儿年龄特征、发展需求,思考幼儿需要什么样的方式,自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指导和教育,达到“润物无声,育人无痕”的效果。

结束语:

总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对幼儿一生成长发展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要顺应时代潮流,高度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将其融入于幼儿一日生活,脚踏实地、持之以恒,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心理健康教育新生态,为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徐晓,高鑫.数字化助益幼儿心理健康发展[J].教育家,2024,(51):54

[2]蔡天豪,陈颖玲.从游戏状态看幼儿心理[J].家长,2024,(36):61-63.

[3]韩瑞.幼儿园心理安全生态园课程的建构与实施[J].新班主任,2024,(35):20-21

[4]胡丽琴,唐秋娜.提升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对策研究[J].求知导刊,2024,(34):143-145.

[5]顾心格,张和颐.父母心理控制与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心理压力的关系:心理弹性的调节作用[J].早期儿童发展,2023,(04):26-36.

[6] 杨 大 状 , 肖 晶 晶 .“ 五 大 途 径 ” 促 进 幼 儿 心 理 健 康 发 展 [J]. 儿 童 与 健康,2023,(12):9-10.

[7]胡志红,朱丽莉.把握童话世界的“边界”—浅析成人应如何应对幼儿的泛灵心理[J].科技视界,2023,13(35):56-58.

[8] 陈 洋 . 幼 儿 园 户 外 活 动 对 幼 儿 身 心 健 康 的 影 响 及 对 策 研 究 [J]. 智力,2023,(34):167-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