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政策性金融支持口岸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作者

何建平

身份证号:152630********7519 833200

1 我国口岸经济发展现状与问题

1.1 口岸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口岸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作为连接国内外市场的重要节点,在促进对外贸易、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作用显著。目前全国各类口岸超300 个,形成以沿海主要港口为龙头、沿边口岸为支撑、内陆口岸为补充的多层次开放格局。

我国口岸经济发展区域差异明显。沿海口岸凭借地理与基建优势,在货物吞吐量、贸易规模上领先,但产业同质化、港口恶性竞争削弱了整体优势。沿边口岸有地缘优势,却受物流成本高、产业基础弱、配套服务不完善等制约,与沿海差距较大。内陆口岸依托“ 一带一路” 获发展机遇,但国际化运营和专业服务水平待提升。

技术革新深刻变革传统口岸功能。智慧口岸建设是提升通关效率、降低贸易成本的重要途径,可各地进度不一,部分口岸数字化转型滞后。国际贸易新业态快速发展,如跨境电商改变货物流通模式,对保税仓储、快速通关等服务产生颠覆性影响。这些变化既为口岸经济注入新动能,也挑战现有管理体制和服务模式,需在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上寻求突破。

1.2 政策性金融支持的现实困境

尽管我国口岸经济成效显著,但政策性金融支持仍面临诸多困境,制约作用发挥,问题集中在资金配置效率、风险管控机制和政策协调统筹等关键环节。

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投放存在“ 撒胡椒面” 现象,缺乏针对口岸特色产业的精准支持机制。资金配置按传统行业分类和地域分布,未考虑口岸经济独特性与差异化需求。跨境电商等核心业态难获专项支持,资金使用效率低,无法有效培育优势产业,与口岸经济专业化、集约化发展要求错配。

风险分担机制缺失是重要障碍。政策性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未建立完善共担机制,面对口岸重大项目,单一机构难承全部风险,多机构合作分摊框架不健全。许多战略意义的口岸项目因融资难推进缓慢,影响整体功能与竞争力提升。

政策协同不足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尤为突出。海关、财税与金融政策缺乏联动,各部门独立制定实施,未形成合力。金融资源配置与监管区定位、需求不匹配,导致综合保税区等平台金融服务不足,制约其引领口岸经济转型升级。

2 政策性金融支持口岸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

2.1 发达国家政策性金融支持经验

发达国家在政策性金融支持口岸经济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制度体系和运作模式。欧盟在” 智慧口岸” 建设中构建了多元化的开发性金融工具组合,通过港口升级专项债券发行机制,有效解决了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长期资金需求问题。该机制采用分层级发行模式,将项目风险与收益进行科学匹配,既保障了投资者利益,又确保了项目建设的可持续性。

新加坡港在政企合作模式中充分发挥政策性保险的作用,建立了完善的船舶融资信用担保体系。该体系通过政府背景的担保机构为港口相关企业提供信用增进服务,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促进了港口产业生态圈的健康发展。政策性保险不仅降低了金融机构的风险敞口,还为港口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支持环境。

日本国际协力银行创新性地运用产业链金融模式,通过供应链金融有效支持港口产业集群发展。该模式以核心港口企业为中心,向上下游延伸金融服务,形成了覆盖全产业链的资金供给网络。这种做法不仅提高了资金配置效率,还增强了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这些发达国家的成功实践为新兴经济体探索适合自身发展阶段的政策性金融支持模式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2.2 新兴经济体的发展路径

新兴经济体在政策性金融支持口岸经济发展上,创新模式灵活多样,其策略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特点,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融资路径与运营机制。

迪拜自贸港与马来西亚巴生港代表两种差异化融资模式。迪拜凭借丰富石油资源,以主权基金直接投资,为港口基建及配套产业提供充足资金,具有决策效率高、资金到位快的优势。巴生港采用公私合作模式,引入私人资本参与建设运营,既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又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形成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良性格局。

越南海防港探索出多边金融机构协同支持的创新经验,亚投行与越南国家开发银行建立分级融资安排,前者承担大型基建长期融资,后者专注中小型配套设施和产业项目资金支持。这种分工明确的协同机制,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降低了单一机构风险敞口,为港口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金融基础。

泰国东部经济走廊项目展现产融结合模式特征,将政策性贷款与产业园建设绑定,形成金融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机制。这确保金融资源精准投向实体产业,避免资金空转和低效配置,也为金融机构提供稳定还款来源和风控手段。这些实践经验对我国完善相关体系有重要参考价值。

3 政策性金融支持口岸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3.1 政策性金融支持的战略定位

政策性金融支持口岸经济发展需以科学战略定位为指引,构建系统性框架实现精准支持。新时代对外开放格局下,政策性金融应立足口岸经济功能特征与发展需求,建立“ 三位一体” 战略框架,即基础设施支撑极、产业培育极和跨境服务极。基础设施支撑极聚焦口岸硬件建设资金需求,以长期低成本资金支持港口码头、物流园区、综合保税区等关键设施的建设与升级。产业培育极围绕口岸产业集群,为加工贸易、现代物流、跨境电商等新兴业态提供专业化金融服务。跨境服务极着力构建跨境金融服务体系,助力贸易便利化和投资自由化政策落地。

差异化定位是重要遵循。陆港口岸重点支持中欧班列等国际物流通道建设,强化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海港口岸突出海洋经济特色,支持港口一体化和临港产业发展;空港口岸围绕航空枢纽功能,培育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分类支持可发挥各类口岸比较优势,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协调发展体系。

构建政策目标传导机制是确保支持有效的关键。将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目标分解为资金投放规模、行业投向结构、区域配置比例等量化指标,形成从宏观政策到微观操作的完整传导链条,为金融支持创新机制设计实施提供明确方向。

3.2 金融支持的创新机制

基于政策性金融支持口岸经济的战略定位,构建系统性创新机制是推动其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该机制需围绕金融产品设计、风险管理和精准投放策略等核心要素,形成覆盖口岸建设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支持体系。

口岸建设全周期融资模式设计是创新金融服务的核心。前期通过多元担保方式,应用基础设施信贷产品、标准化厂房、物流港建设等信贷产品为基建提供长期稳定的信贷资金,解决建设周期长、资金需求大的问题;中期以项目收益债券为主,依托预期收益支持功能完善与设施升级;后期靠供应链金融产品体系,围绕贸易、物流和信息流提供全方位服务,形成可持续金融生态圈。

风险管理机制创新是重要保障。“ 政策担保 + 商业保险” 双层机制,通过政策性担保机构基础担保、商业保险机构承担特定风险,实现风险分散控制。建立口岸项目风险补偿基金,为金融机构参与融资提供缓冲,增强其支持积极性与可持续性。

精准投放依托智慧口岸专属融资产品。基于海关数据的 “ 通关贷” 动态授信模型,利用企业通关频次等数据建动态评估体系,实现精准画像与差异化授信。此模式提高资金效率,为中小型贸易企业获支持创造可能,推动口岸经济生态多元化。

参考文献:

[1] 贾林. 促进口岸金融服务中欧班列的思考[J]. 当代金融家,2021, 000(007):P.142- 143.

[2]朱韬."互联网 +" 视角下崇左市口岸金融发展模式探究(一)——以银行业为例[J].新商务周刊, 2017, 000(004):58-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