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于时频分析的信号处理方法研究

作者

张辉

贵州航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贵州省贵阳市 550000

一、引言

在信号处理领域,传统分析方法对非平稳信号常显乏力,因其频谱随时间大幅变动。时频分析将一维时域信号映射至二维时频平面,全方位呈现信号时频联合特征,为解决该难题带来曙光。自 20 世纪 40 年代起,时频分析研究兴起,历经发展已构建独特理论体系,在众多领域发挥关键作用,深入探究其方法对推动信号处理技术进步意义非凡。

二、时频分析主要方法

2.1 短时傅里叶变换(STFT)

短时傅里叶变换由 Gabor 于 1946 年提出,属线性时频分析。其原理是对信号分段加窗后实施傅里叶变换,借此获取时频分布。该方法物理意义明晰,面对诸多实际测试信号,能给出契合直观感知的时频构造,且无交叉项干扰。然而,受测不准原理制约,窗函数的时频分辨能力有限,应用时需在时窗与频窗宽度间权衡,对于缓变与瞬变共存、含多种尺度成分的信号,难以有效分析。

2.2 小波变换(WT)

小波变换是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发展起来的线性时频分析方法,采用多尺度分析理念,以不同尺度的基函数(小波)剖析信号,可依据频率差异调整分析尺度。在高频区能提供良好时间精度,低频区具备较好频率精度,基本可满足实际工程需求。不过,因尺度因子与频率无直接关联,频率在变换结果中体现不明显,其结果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时频谱。

2.3 Wigner-Ville 分布(WVD)

Wigner-Ville 分布是 Cohen 类双线性时频分布的基础形式,由 Vigner在量子力学中提出,后被 Ville 应用于信号分析。该分布将信号能量分布于时频平面,具有较高频率与时间分辨率,能精确描述多频率信号。但它本质非线性,信号和的 WVD 不等于各信号 WVD 之和,会产生交叉项,信号分量越多,交叉项越多,严重干扰时频分布,限制了其推广应用。

2.4 希尔伯特 - 黄变换(HHT)

希尔伯特 - 黄变换用于处理非线性、非平稳信号。先通过经验模态分解(EMD)将信号分解为多个固有模态函数(IMF),再利用希尔伯特变换分析各模态频率特性。该方法能有效分析高度非线性、非平稳信号,无需预设基函数或窗口函数,完全基于信号自身特性,可实现对信号瞬时频率的分析。但计算过程复杂,对噪声敏感,分解时易出现模式混叠现象,影响分析准确性。

三、时频分析在多领域应用

3.1 生物医学信号处理

在生物医学领域,如心电图(ECG)、脑电图(EEG)等信号分析中,时频分析发挥着重要作用。以脑电图为例,癫痫发作期信号具有明显非平稳特征,利用基于时频分析的方法,能够精准识别发作期的瞬时频率突变,为临床诊断提供关键依据,助力医生更准确判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

3.2 机械故障诊断

工业生产中,确保大型设备安全运行至关重要。设备故障信号往往具有非平稳性,通过对设备运行振动信号进行时频分析,可有效检测故障。例如在旋转机械故障诊断中,针对其故障时振动信号的不平稳特性,运用时频分析里的小波尺度图和再分配后的小波尺度图,能够对比分析点碰摩、松动、裂纹和油膜等故障,有助于识别转子早期故障,提前预防设备故障,减少生产损失。

3.3 地震信号分析

地震信号属非平稳随机信号,传统傅里叶变换难以揭示其频谱随时间的变化。而时频分析可掌握地震信号在时间 - 频率上的分布状况,对地震现象研究意义重大。在地质监测、矿藏探测、气油勘探等领域,通过对地震信号进行时频分析,能够获取更多地下结构信息,辅助相关勘探工作,提高勘探准确性与效率。

四、时频分析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方向

4.1 计算效率问题

当前部分时频分析方法,如希尔伯特 - 黄变换等,其计算过程的复杂性和庞大计算量成为制约其在实时性要求高的场景中应用的关键瓶颈。希尔伯特 - 黄变换中的经验模态分解(EMD)需要对信号进行多次筛选以获得固有模态函数,这一过程涉及大量迭代运算,尤其当处理长时程信号或高频采样信号时,计算时间会显著增加,难以满足工业实时监测、雷达信号实时处理等场景对响应速度的严苛要求。为突破这一限制,未来需从硬件加速与算法优化两方面协同发力,在硬件层面,可充分利用图形处理单元(GPU)的并行计算能力,将时频分析中的矩阵运算、迭代筛选等步骤分配到多个计算核心并行处理,大幅缩短运算时间;在算法层面,引入压缩感知技术,通过对信号进行稀疏采样,在保证分析精度的前提下减少数据量,同时结合自适应阈值处理、模态合并等策略简化 EMD 的迭代过程。

4.2 多模态信号融合需求

随着传感器技术和数据采集系统的飞速发展,多模态信号的获取变得愈发便捷,这些来自不同传感器(如声学传感器、振动传感器、光学传感器等)的信号从不同维度反映了研究对象的特征,单一模态信号往往存在信息片面性或易受环境干扰的问题,例如在机械故障诊断中,仅依靠振动信号可能难以区分相似故障类型,而结合声发射信号和温度信号则能显著提升诊断准确率。时频分析作为提取信号时频特征的有效工具,与深度学习技术的融合为多模态信号分析开辟了新路径,通过将各模态信号经时频变换得到的时频图谱作为深度学习模型的输入,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如VGG 模型、ResNet 模型)强大的特征提取能力,自动学习不同模态间的关联特征与互补信息,同时引入注意力机制让模型重点关注对任务更关键的时频区域,例如在多模态生物医学信号分析中,让模型自动聚焦于脑电图中与癫痫发作相关的高频时频成分和心电图中异常心率对应的时频特征,从而在复杂环境下(如存在噪声、信号畸变等情况)有效提升时频特征的鲁棒性和辨识度,最终实现对研究对象更全面、精准的状态评估与特征描述,为智能诊断、人机交互等领域提供更可靠的技术支撑。

4.3 理论完善

部分非线性时频分析方法在理论基础上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经验模态分解(EMD)的收敛性证明便是典型代表,虽然在实际应用中EMD 能够有效分解多数非平稳信号,但在数学理论层面,其分解过程的收敛性尚未得到严格证明,这导致在处理某些特殊信号(如具有强非线性趋势的信号)时,可能出现分解不彻底或模态函数物理意义模糊的情况,影响分析结果的可靠性。此外,其他非线性时频方法如局部均值分解(LMD)的模态混叠机理、同步挤压小波变换的误差估计等理论问题也尚未完全明晰,这些理论缺陷限制了方法的推广应用和进一步优化。为完善时频分析的理论体系,需从数学基础入手,结合泛函分析、随机过程等理论工具,对 EMD 的收敛性条件进行严格推导,明确其适用的信号类型与边界条件。

五、结论

时频分析作为处理非平稳信号的有力工具,已在多领域展现出显著优势。通过对短时傅里叶变换、小波变换、Wigner-Ville 分布、希尔伯特 - 黄变换等多种方法的研究可知,各方法有其独特优势与局限。尽管目前时频分析面临计算效率、多模态信号融合及理论完善等挑战,但随着技术进步与研究深入,有望在这些方面取得突破,为信号处理领域开拓更广阔应用前景,助力相关行业实现技术革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官宇楠,王超,宋博扬.采用小波分析的风力机叶片声发射信号处理与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25,59(05):209-216.

[2]史小东,王晓岗,张浩.多时频分析方法下压裂管汇紧固螺栓振动信号处理方法研究[J].石化技术,2025,32(02):239-241+232.

[3] 衡凯. 原油含水测定仪传感器信号处理技术分析[J]. 云南化工,2025,52(07):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