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黄柏和方竹混交模式的探索和实际案例分析

作者

谭福永

镇雄县雨河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 云南昭通 657208

摘要:关于黄柏(Phellodendron amurense)和方竹(Chimonobambusa utilis)混交模式的探索与实际案例分析,主要是结合生态互补性、经济效益及管理技术,为镇雄县生态经济林建设提供参考。结合黄柏和金佛山方竹两个树种的生态习性、经济价值及生态功能,设计出合理的混交结构,最终实现生物多样性的提升、水土保持优化和经济效益协同发展。实际案例分析从实践层面为黄柏和方竹混交模式的探索提供了佐证,已为镇雄县混交林造林,低效林的改造指明了方向。

一、引言

自2018年以来,镇雄县把发展竹产业作为扶贫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措施,提出了发展方竹”一百万亩”的目标。到2024年底,方竹(本文根据镇雄当地习惯,将方竹属方竹组中的竹种统称为“方竹”)、总面积已超过60万hm2,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增竹林既有在退耕还林地上种植的,也有在林下种植的;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经营效果不佳的教训。在退耕还林地上种植的竹子由于没有配置乔木树种,或在林下种植竹子后过度采伐上层乔木,使得竹林缺少上层乔木的庇护,导致竹林被雪压,影响了竹林生长和竹笋品质,进而影响竹林经营效益的发挥。当前,林下经济和“以竹代塑”已经成为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为竹产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大量研究显示,方竹和筇竹健康生长需要有上层乔木的庇护,以减少灾害影响,提高竹笋产量和品质。因此,开展中小径笋用竹林适宜乔木树种配置的研究,对于提高造林成活率、增加竹林经营效益、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芸香科黄檗属落叶乔木,在镇雄称黄柏,多生于山地杂木林中或山区河谷沿岸,适应性强,喜阳光,耐严寒,能够忍受极端最低温约−40℃;深根性树种,适生于土层深厚、湿润、通气良好、富含腐殖质的中性或微酸性壤质土,在沼泽地、粘土和瘠薄的土地上生长不良。在镇雄西部乡镇海拔1400~1800m方竹适宜种植区域有广泛的人工成片种植。木材是制作枪托、家具、装饰的优良原料,果实可作驱虫剂及染料,种子可制肥皂和润滑油,树皮内层经炮制后入药,称为黄檗皮(黄柏皮)。

二、混交模式设计原则

2.1生态位互补:选择光照、水分、养分需求差异化的树种,减少竞争。

2.1.1光照需求:  黄柏 幼龄期喜阴,成龄后耐半阴 方竹 耐阴性强,适宜林下生长(需散射光)

2.1.2根系分布:黄柏深根系(主根深达1.5-2m)    方竹浅根系(竹鞭横向扩展,深度20-50cm)

2.1.3生长周期 :黄柏慢生,10-15年成材    方竹 速生,3-5年可成林

2.1.4经济价值:黄柏树皮入药(黄柏酮),木材价值高    竹材、竹笋综合利用

2.2.功能协同:兼顾水土保持(深根与浅根搭配)、经济产出(药材、木材、竹笋、竹材)和景观价值。

2.2.1水土保持:黄柏深根固土,方竹地表覆盖减少径流。

2.2.2资源利用:垂直空间分层(黄柏冠层+方竹下层),光、水、养分高效利用。

2.2.3经济效益:长短结合(黄柏长期收益+方竹短期产出)。

2.3空间分层:利用乔木层、灌木层(或竹层)的垂直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

三、具体混交模式分析

3.1黄柏(*Phellodendron amurense*) +方竹(Chimonobambusa utilis)生态特性:

3.1.1黄柏:喜阴凉湿润环境,耐寒,深根系,为中药材(树皮入药)。

3.1.2金佛山方竹:耐阴性强,浅根系,竹鞭横向扩展,适合林下种植。

3.2混交优势:

3.2.1黄柏为上层乔木,提供遮荫,促进方竹生长;

3.2.2金佛山方竹覆盖地表,抑制杂草,减少黄柏林水土流失;

3.2.3经济收益多元(药材+木材+竹笋+竹材)。

3.3配置建议:

3.3.1行带状混交:黄柏行距3m×株距3m(每亩约74株),行间种植方竹,丛距3m×3m(每亩约74丛)。

3.3.2适用地形:坡度≤25°的阴坡或半阴坡。

3.3.3块状混交:黄柏块状种植(每块0.5-1亩),块间间隔种植方竹(带宽3-4m)。

3.3.4适用地形:破碎化山地或沟谷地带。

行间混交:黄柏行距3-6m,行间种植方竹(丛间距2-3m);

3.4.种植管理

3.4.1整地:

3.4.1.1黄柏:穴状整地(60×60×50cm),施腐熟有机肥5kg/穴;

3.4.1.2方竹:带状整地(宽50cm,深30cm),清除石块与杂草。

3.4.2栽植时序:

3.4.2.1先种黄柏(2-3年生苗),2年后补植方竹,避免幼苗竞争。

3.4.3水肥管理:

3.4.3.1黄柏:每年春季沟施复合肥(N:P:K=15:15:15)0.3kg/株;

3.4.3.2方竹:秋季竹鞭生长期施腐熟粪肥(2kg/丛)或竹笋专用肥或每年春季沟施复合肥(N:P:K=15:15:15)0.2kg/丛。

3.5.关键调控措施

3.5.1光照调节:

3.5.1.1黄柏幼龄期(前5年)保留侧枝,遮荫度控制在60%~70%;

3.5.1.2成龄后逐步疏枝(保留冠高比1:2),增加林下光照至50%。

3.5.2竹鞭控制:

3.5.2.1每年春季挖断向外扩张的竹鞭,限制方竹侵入黄柏根系区;

竹丛密度保持4-6株/m²,避免过密影响通风。

3.5.3病虫害联防:

3.5.3.1黄柏:防治天牛(注药封洞)、叶斑病(喷施波尔多液);

3.5.3.2方竹:防治竹蚜(释放瓢虫)、竹锈病(喷施三唑酮)。

四、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1:镇雄县五德镇新田村黄柏-方竹混交林

背景:海拔1200-1700m,年均温12℃,年降水1300mm,酸性黄壤。

模式:行带状混交(黄柏74株/亩,方竹111丛/亩)。

造林时间:黄柏2011年造,方竹2013年造。

成效:生态效益:10年后地表径流减少40%,土壤有机质提升25%;

经济效益:黄柏:10年生树皮产量8-10kg/株(市场价16元/kg),亩产值约1.2万元;

方竹:竹笋年产量200kg/亩(均价10元/kg),竹笋年收益2000元/亩,竹材年收益200元/亩;

综合年收益达3400元/亩以上(含生态补偿)。

案例2:云南镇雄县罗坎镇桐柏坪林药竹复合经营

背景:海拔1800m,年均温12℃,多云雾,土壤贫瘠。

模式:黄柏+方竹+竹荪(林下食用菌)三层混交。

管理亮点:

黄柏行间预留1.5m宽种植带,方竹与竹荪交替布局;

利用竹叶覆盖保湿,减少竹荪遮荫网投入。

收益对比:

纯黄柏林:亩均年收益1200元;

混交模式:黄柏+方竹+重楼亩均年收益超6000元。

案例3:云南镇雄县雨河镇茶坝林药竹复合经营

立地条件:海拔1800m,年均温12℃,多云雾,土壤黄壤,肥力较好。

模式:黄柏+方竹+天麻(林下中药材)+养蜂,三层混交+黄柏开花后养蜂。

黄柏行间预留1.5m宽种植带,方竹与天麻交替布局.

利用竹叶覆盖保湿,仿天麻野生种植环境,提高天麻药性。

收益对比:

纯黄柏林:亩均年收益1200元;

纯方竹林:亩均年收益1000元;

纯种天麻:亩均年收益2000元;

混交模式:黄柏+方竹+天麻+养蜂亩均年收益超6000元。

五、潜在问题与优化策略

问题 原因 解决方案

黄柏幼苗期方竹竞争光照 方竹生长快,遮蔽幼树 延迟方竹种植(黄柏定植2年后补竹)

竹鞭入侵黄柏根系区 竹鞭横向扩展性强 物理阻隔(埋设塑料隔板深50cm)

土壤酸化加剧 竹叶凋落物分解产生有机酸 定期撒施石灰(100kg/亩/年)调节pH

六、模式推广建议

6.1区域适配:

优先选择海拔1200-1800m、立地条件较好、有交通条件,年降水>1000mm的湿润山区,避免干旱河谷地区或石灰岩裸露地区。

6.2.政策支持:

申请退耕还林补贴、低效林改造资金、碳汇项目资金,降低初期投入成本。

6.3.技术培训:

首先对黄柏和方竹和栽植和混交模式进行培训,成活后对施肥和修剪进行培训,同时开展竹鞭横向控制、黄柏剥皮再生技术培训(环剥后树皮可再生),最后对黄柏采伐的伐桩要留一定高度,黄柏可以天然更新。

七、结论及未来发展方向

7.1品种优化:选育耐阴速生黄柏品种与矮化方竹以及适生中药材进行混交。

7.2政策扶持:对新增的造林项目,采伐迹地更新造成林、低效林改造项目等政府投资的项目在适地适树的前提下以混交林为主,这是生物多样性的必然结果,也是三大效益统一的必然结果。

7.3产业链延伸:

7.3.1黄柏提取物(小檗碱)深加工以延伸产业链,从原来的以卖原产品为主,变为全产业链为主,这不仅增加了就近农户的就业,也增加了经济收入;

7.3.2方竹笋加工(即食笋干、发酵酸笋、泡笋等)。

7.3.3生态旅游:打造“药竹共生”景观,结合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森林旅游业。

总之,黄柏与方竹混交模式通过生物学特性互补、种间关系协同,实现了林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生态系统的优化。镇雄县五德镇新田村、雨河镇的实践表明,该模式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均表现优异,是一种可持续的林业经营模式。未来需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与政策支持,推动混交模式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为林业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