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课堂学习习惯的研究
刘瑞霞
榆林高新第四小学
习惯是长期努力坚持的结果,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再改变。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尚小,可塑性非常强,是培养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而课堂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小学生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学习效率和质量的高低。小学低年级的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应着重于课堂,结合小学生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与实际教学,培养学生计算仔细、书写工整、自觉完成作业的习惯。我认为要想培养学生课堂学习习惯,应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
一、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
课程开始之前如能做到预习,对接下来的课程教学非常重要。课前的准备工作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课前的准备工作能够让学生了解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关注这节课的学习重点,从而在课程开始时学习有侧重点,能够做到有针对性地听讲,目的明确的听讲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生性好动、活泼开朗的性格是制约学习习惯培养的障碍。因此,小学教师应结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身体与心理特点,对学生进行检查与督促,同时对于课前准备工作做的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因为语言的表扬能够让小学生产生自豪感,从而达到提高小学生课前准备积极性的目的。例如,在上课铃声响起之前,学生就已经将课本和相关学习工具摆放在桌上,并经过教师的提示能够说出这节课大概要讲的,养成一种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二、养成上课专心听讲和勤于动脑的良好习惯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解尤为重要,但如果学生没有听进去,教师的讲解等于白讲;学生听进去了,没有自己的思考,不能将教师讲解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教师的讲解效果也会大大降低。所以,课堂听讲是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并且小学生勤于动脑与善于思考的能力也是学习习惯培养的重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自己动脑想问题的意识不够强烈,课堂教学就会变得被动,所以,教师应通过巧妙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课。而小学的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只有勤于动脑才能掌握好知识,将课堂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所以,课堂教学时,小学教师应有目的地去培养学生动脑的习惯。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课本知识时,要能够有创意,通过创新课程内容的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其次,要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在整个课堂上都处于活跃状态,这就要求老师提出可以激发学生动脑的问题。然后,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全方位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思考能力的形成。
三、利用小组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虚荣心强、喜欢比较的心理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共同特点。往往因为教师的一句表扬、学生之间的互相鼓励等就会改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态度。因此,小学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应用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安排学生组织一些小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互帮互助,体会合作的乐趣,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就会自觉学习,这对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契机。良好的合作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使学生协同作战,共同进步。
总之,小学低年级课堂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养成教育,是小学生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小学教师应摒弃那些“强加硬塞”“照本宣科”的教育方式,实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的教学,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为确保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做出努力。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是一个能力递增的过程,要戒骄戒躁,要遵循循序渐进的科学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