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视域下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探究
王晓璐 陈川
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云南省曲靖市 655000
引言: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职业化人才的重要阵地,随着“中国制造 2025”“一带一路”等战略的持续推进,物流行业发展速度加快,同时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愈发突出。对此,在现阶段产教融合视域下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中,需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
(一)师资结构不合理
在我国物流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同时高职院校也会同步扩充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但是,当前物流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大多在年龄、学历和技能结构上存在明显失衡。一方面,青年教师占比过高,虽然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但缺乏企业一线物流实操经验,而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则存在知识更新滞后,对智能化物流设备、跨境电商物流等新兴领域认知不足的问题。在专业教师引进中,主要为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中老年教师在数量上相对偏少,存在老中青师资明显断层的现象[1]。
(二)师资管理不健全
从产教融合的视角出发,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缺乏科学完善的管理机制。在教师引进环节,缺乏科学的聘用标准,过于强调应聘者的学历与科研成果,缺乏对其行业实践经历的关注,导致其在产教融合中无法适应。在教师发展阶段,以传统教学课时、论文发表数量为主要指标,并未完善设置参与企业项目、指导学生实践等产教融合相关工作的考核体系,或这类指标权重偏低,难以激发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双师型”取向。
(三)师资培育待加强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期间,教师培育体系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从当前队伍建设实践来看,院校组织的培训活动主要为理论讲座,并未对其仓储管理系统操作、物流配送路线优化、供应链协同管理等物流实操技能进行训练。与此同时,大多数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投入时间较多,甚少有机会外出培训或者进入企业挂职锻炼,使得“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陷入恶性循环。
二、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产教融合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
(一)拓宽师资队伍来源
基于高职院校学生规模的持续扩大,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可从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角度出发,拓宽师资队伍来源,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在人才引进环节,规避传统“唯论文”“唯学历”的错误导向,全面考察人才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打造能力更强的教师队伍。对于新招聘的人才,始终坚持产教融合的导向制定科学培养计划,贯彻传帮带机制,为其安排教学导师,促进新老教师教学能力持续提升。
在教师队伍建设与结构优化中,一方面,借助产业学院优势平台,邀请高水平高校教授来校授课,增强物流管理专业理论教育能力;另一方面,借助产教融合共同体平台,引进区域龙头企业一线物流人才,选择具备 3年以上物流企业中层管理经验、熟悉智能仓储、跨境物流、供应链优化等领域的专业人才,聘用其为兼职教师为学生传授专业实践知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二)规范师资评价标准
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管理实践中,以健全体制机制为关键着力点,规范“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促进教师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对于入校不足 3 年、处于适应期的“双师型”教师,制定科学的培养计划,使其企业师傅组成合作团队,完成专业实践与技能培训,使其尽快获得至少 1 项物流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在教学方面为新教师配备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使其在教学岗位上获得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
对于入校 3~5 年、处于成长期的“双师型”教师,以产教融合共同体中的校企合作平台为依托,贯彻岗位对口、专业对口的基本原则,制定教师入企实践方案,推动物流管理专业教师顺利进入企业完成挂职锻炼,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对于入校超过 5 年、处于成熟期的“双师型”教师,加强重点培养与优化发展,促使积极参与下厂实践、学术交流等活动,全面推进教学科研与课堂改革等战略发展。同时,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处于适应期与成长期的其他教师,引领专业发展[2]。
(三)优化师资培训体系
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高度出发,为促进教师职业能力发展,需建设“理论 + 实践 + 创新”的培训体系,以增强师资能力。
首先,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关注青年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需求,建立并实施导师制等培训机制,促使其深入了解现代物流的特点与最新发展,同时掌握高职教育的客观规律,强化其专业认识与教学能力。
其次,把握产教融合的重要契机,以企业资源作为重要依托,通过“校企联合培训”“项目式培训”等方式,促使教师深入参与企业实际物流项目,通过挂职、定岗锻炼了解现代物流的发展态势、工作流程以及人才需求等,在实践中提升个人技能,打造与物流行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最后,以培养专业物流管理人才为核心目标,制定教师成长方案,为其提供更多参与“国培”“省培”“企业培训”等各类培训活动的机会,促使其强化行业认知与教学能力,积极将培训所学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促进培训成果转化。
(四)强化合作项目驱动
产教融合下加强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以合作项目为纽带,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促进教师在实践中成长,保证产教融合的深度。高职院校在与物流企业、行业协会的合作中,联合开展物流技术研发项目,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让教师在产品设计与生产活动中实现深度参与,深入掌握前沿技术与行业需求,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促使教师结合产业发展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五)完善政策资金保障
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持续推进产教融合的重要措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出台专门的实施办法,围绕教师培训进修、职称评聘、企业实践等环节,为其提供明确的制度保障,并争取专项政策扶持。与此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围绕教师培训、企业实践、实训基地建设等设立专项经费。
结论: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需主动适应产业发展,在人才培养中以构建产教网络为关键,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已有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立足院校发展的整体规划和发展战略,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师队伍建设路径,全面提高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褚鲁吟.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研究以物流管理专业教师为例[J].中国物流与采购,2024,(12):58-60.
[2]王娟.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建设的思考[J].知识文 库,2025,41(06):183-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