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角下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研究
梁治
岷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748400
摘要: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在“课程思政”视域下有重要意义。阐述其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包括对学生价值观塑造等。点明教学改革的方向,如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的调整,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中职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
关键词:"课程思政";中职语文;教学改革
引言:在现代教育体系中,中职语文教学不仅承担着传授语文知识的任务,更肩负着思想教育的重任。“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为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中职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将思政元素融入语文教学,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深入探讨中职语文教学在“课程思政”视角下如何进行改革。
1.“课程思政”与中职语文教学的关联
1.1思政教育在中职教育中的地位
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体系中,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占据着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它如同教育大厦的基石,不仅承载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更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在中职教育的广阔舞台上,思政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精神的引领,它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法治观念等元素融入日常教学,使学生在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也能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1.2中职语文教学的特点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
中职语文教学,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其独特魅力在于它能够以文学为桥梁,连接历史与未来,以语言为纽带,沟通情感与思想。在这一过程中,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尤为显著。语文课堂不仅是语言文字的海洋,更是思想碰撞的舞台。通过经典文学作品的赏析,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感悟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通过写作与表达,学生可以学会如何以文载道,如何在文字间传递正能量,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口语交际的实践,学生能够培养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学会在社会生活中践行正确的道德规范。这些教学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在潜移默化中加强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2.中职语文教学目标的改革
2.1传统教学目标的局限性
在传统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学目标往往过于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技巧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思政素养的提升。这种目标设定导致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僵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难以激发。长此以往,学生可能成为“知识的容器”,而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正确的价值判断力。面对新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传统教学目标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亟需进行深刻变革。
2.2融入思政元素后的教学目标设定
在“课程思政”视角下,中职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应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强调思政教育的融入,使语文教学成为塑造学生思想品德、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具体而言,教学目标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中国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和规则意识,通过法律文本的学习和法律知识的普及,使学生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同时尊重法律、遵守法律;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文学创作和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在实践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目标设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技能型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生力军。
3.中职语文教学内容的改革
3.1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
中职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这些元素犹如璀璨的明珠,等待着被挖掘与彰显。从古代文学作品来看,诸多经典篇章都能成为思政教育的优质素材。例如古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像陆游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诗人年老体衰却依然心系国家安危,这种爱国精神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文学作品里,也有许多体现社会责任感的内容。一些描写普通劳动者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文章,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每一个个体在社会建设中的价值。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塑造方面,那些正直、善良、勇敢的人物形象,他们的品质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而且,在文学的表现手法上,如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也能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情感背后的价值取向,从而进行思政教育的渗透。通过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这些思政元素,中职语文教学能够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悄无声息地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文学的滋养下,思想得到升华。
3.2补充课外思政资源
在中职语文教学内容改革中,补充课外思政资源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为课外思政资源的补充提供了无尽的宝藏。传统节日文化便是其中之一,像春节,它不仅仅是一个阖家团圆的节日,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如对家庭和睦、尊老爱幼的推崇,这些价值观可以融入语文教学中。民间故事也是丰富的资源,例如孟母三迁的故事,它强调了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品德塑造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关于家庭教育和个人成长的思政教育意义。此外,当代社会中的正能量事迹同样是重要的课外思政资源。那些在抗击自然灾害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事迹,他们不顾个人安危,拯救他人生命,这种无私奉献和英勇无畏的精神能够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还有那些在科技创新领域默默耕耘的科学家们,他们的执着、创新精神也可以成为思政教育的生动教材,让学生明白个人的奋斗与国家发展的紧密联系,从而在语文教学中拓宽思政教育的维度。
4.中职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
4.1传统教学方法在思政教育方面的不足
传统教学方法在思政教育融入中职语文教学方面存在一定局限。传统教学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在思政教育方面,这种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在讲解一些蕴含思政元素的课文时,教师单纯的理论讲解,无法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其中的思想内涵。而且传统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自主思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思政教育中,学生不能真正将思政理念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无法将思政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从而影响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4.2创新教学方法以融入思政教育
创新教学方法对于将思政教育融入中职语文教学至关重要。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思政情境。例如在教授描写革命战争的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战争场景,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革命先辈的英勇无畏。还可以运用小组合作探究法,针对思政主题展开讨论。如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的体现,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加深对思政内容的理解,并且提高自身的分析和表达能力,使思政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更具活力和效果。
结语:总之,在“课程思政”视角下的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对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能够使中职语文教学更好地发挥其育人功能,将思政教育与语文知识传授有机融合,为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和较高语文素养的中职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推动中职教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晓雨,黄轶,彭茂辉.中职语文教学融合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究[J].教育科学论坛,2022,(15):29-32.
[2]姜红艳.地方优秀文化资源融入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学习活动的设计原则[J].江苏教育研究,2022,(15):12-16.
[3]沈建强.文以载道,披文入情:中职语文思政教育探究[J].成才之路,2022,(15):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