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施工工艺的关键技术要点与应用
欧阳建新
肇庆市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广东省肇庆市 526020
装配式建筑有别于传统建筑以现场施工为主的模式,紧扣“预制”“装配”两个核心环节,体现标准化、模块化和工业化特点,正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1]。该项技术绿色环保,施工效率高,符合现代社会对建筑工程的需求。然而我国装配式建筑起步晚,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2]。为了更好地保障装配式建筑质量并发挥其优势,推动建筑行业健康发展,本文对装配式建筑施工工艺的关键技术要点与应用进行了分析。
1 装配式建筑施工准备、构件运输及存放
1.1 规划运输通道和堆放场地
根据施工现场总平面布置和构件运输路线,规划运输通道。运输通道应保持平整、坚实,宽度不小于 4m ,转弯半径应满足运输车辆的通行要求,承载能力不低于 20t/m2 。同时,设置明显的交通标识和引导路线。根据构件类型、规格和尺寸对堆放场地进行分区规划,场地表面采用混凝土硬化处理,平整度误差控制在 ±5mm 以内,并保证排水良好。对于大型构件,如预制柱、预制梁,需设置专用的存放支架。小型构件如预制楼梯、空调板等,可采用多层叠放,但层与层之间需设置厚度不小于 50mm 的方木或橡胶垫,以防构件表面磨损。
1.2 测量放线
依据建筑施工图纸,在基础上精确测设出建筑物的轴线控制点(定位误差控制在 ±3mm 以内)。根据轴线控制点,依次测放出各构件的安装位置线、标高控制线。对于墙、柱等竖向构件的安装位置线,可在基础表面弹出双线,误差不超过 ±2mm ;标高控制线可设在建筑物四周的柱或墙上。
1.3 基础检查
使用钢尺、水准仪等工具,对基础尺寸进行检查,包括基础的长度、宽度、高度、平整度等。检查基础预留孔洞、预埋件位置和尺寸是否准确。清理基础表面杂物和浮浆。采用回弹仪、超声波检测仪等设备检测基础混凝土强度,该强度不得低于设计强度的 75% 。
1.4 吊装设备与吊具准备
根据构件的重量、尺寸和安装高度,合理选择吊装设备。吊装设备的额定起重量应大于构件重量的 1.2 倍以上。吊装高度应满足最高构件的安装要求。同时,配备相应的吊具,如钢丝绳、卸扣、吊钩、平衡梁等。吊具的规格和强度应满足构件吊装要求,钢丝绳安全系数不小于 6,卸扣、吊钩等应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完好无损。
1.5 构件运输
根据构件类型、规格和尺寸采取适当的运输方式。运输车辆应设置可靠的支撑和固定装置,防止构件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晃动、碰撞或变形。对于细长构件,应设置多点支撑,保证构件受力均匀。装车时,使构件重心与车辆重心一致,以防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发生侧翻。同时,使用钢丝绳、花篮螺栓等工具将构件与车辆固定牢固,以免构件在运输过程中移动。当没有限高要求时,预制柱、预制梁均可采用立放方式,以提高运输效率,但应采用专用货架或直立固定;否则,应采用平放方式,并在构件之间设置方木或橡胶垫,码放层数不宜超过 3 层。预制墙板优先采用竖直立放方式运输,且外饰面朝外放置,避免运输中碰撞损坏。墙板采用靠放架立式运输时,构件与地面倾斜角度应大于 80∘ °,且对称靠放,每层叠放不超过2 层。若墙板尺寸较大,可采用平放方式运输。预制楼板采用平放和叠放方式运输,叠放层数不宜超过 3 层。每层楼板之间应设置垫木,垫木的位置应在楼板的两端和中间,确保楼板受力均匀,不发生变形。构件运输过程中,应缓慢行驶(车速不超过 50km/h ),避免急刹车和急转弯。
1.6 构件存放
构件存放场地应按照构件的类型、规格、安装顺序进行分区存放,设置明显的标识牌,标明构件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等信息。存放过程中,需定期对构件进行检查,查看是否有裂缝、变形等质量问题。对
于出现问题的构件,应及时进行处理或隔离存放。同时,做好防潮、防晒、防雨等防护措施,对于金属连接件、预埋件等易生锈的部位,应采取防锈措施,如涂刷防锈漆等。
2 装配式建筑现场施工工艺关键技术及应用
2.1 构件吊装
构件吊装前,应仔细核对构件的型号、规格、尺寸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构件表面是否存在裂缝、变形等缺陷。同时,清理构件表面的杂物和油污。在柱底/墙底安装好定位钢板或定位螺栓,在梁支座处安装好梁底支撑垫石。梁/柱构件吊装时,采用两点或多点起吊方式,使其受力均匀,防止吊装过程中发生变形。吊点应设在梁/柱的两端或距两端 1/3 长度的位置。墙板/楼板起吊时,应采用多点起吊的方式,使其受力均匀,防止构件在吊装过程中发生变形。起吊点的位置应根据墙板/楼板的重心位置和吊装要求确定,一般起吊点应设在墙板/楼板的两端和中间位置。吊装过程中,应设置专人负责观察构件的垂直度和稳定性,如发现构件有晃动、倾斜等异常情况,及时停止吊装,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同时,在构件的底部设置拉绳,防止构件在吊装过程中发生碰撞或摆动。构件就位后,立即对其进行临时固定,预制柱可采用钢管斜撑或缆风绳进行固定,预制梁可采用螺栓连接或焊接的方式将其与柱或墙进行临时固定,墙板采用临时支撑进行固定,楼板采用焊接或螺栓连接的方式将其与梁或墙进行固定。固定点的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确保构件连接可靠。
2.2 节点连接
2.2.1 连接方式
节点连接是指将预制构件通过特定技术手段连接在一起并形成整体结构。连接方式分为干连接和湿连接两大类。干连接通过机械或金属部件连接预制构件,如螺栓连接、焊接、牛腿连接、机械套筒连接等,这种连接方式无需现场浇筑混凝土或灌浆,施工速度快,但抗震性能相对较弱。湿连接通过后浇混凝土或灌浆实现构件间的整体性,如灌浆套筒连接、浆锚搭接连接、叠合现浇连接等,这种连接方式抗震性能接近现浇结构,但施工复杂、工期较长。
2.2.2 套筒灌浆连接
连接前,检查套筒灌浆孔、出气孔是否畅通,预制构件底部预留孔道与座浆层形成的腔体是否贯通。制备灌浆料时,严格控制水料比并准确称量。拌料时,先加 70%~80% 灌浆料至水中搅拌 1\~2 分钟,再加入剩余材料持续搅拌 3\~5 分钟,静置 2 分钟消泡。采用座浆料封堵构件底部及侧边缝隙,形成密闭腔体,并留出注浆孔与出浆孔。竖向构件分仓长度不超过 1.5m ,每仓单独注浆。注浆顺序由自下而上单孔灌注,并从中间孔开始向两侧扩展。灌浆机压力保持 0.1~0.5MPa ,观察出浆口溢流后立即封堵,维持稳压 30 秒[3]。灌浆后 24 小时内不得扰动,并保持灌浆部位湿润。养护时间不少于 7 天。
3 结语
作为建筑行业创新的一个方向,掌握与应用装配式建筑施工工艺的关键技术至关重要。随着建筑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应进一步优化施工工艺,解决技术难题,提升连接技术的可靠性与施工效率,推动装配式建筑向更高质量、更可靠方向发展,助力建筑行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李博伦.建筑工程中的装配式建筑施工工艺[J].城市建筑与发展,2024,5(17).:223-225.
[2]黄善富.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建筑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J].大科技,2024(16):196-198.
[3]张玮,施继余,胡瑛.装配式建筑套筒灌浆施工技术研究[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38(4):85-8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