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自然偷师学艺:仿生学 + 材料科学 + 数字模拟时代的新型功能材料诞生记
赵江
陕西国瑞实业有限公司
引言
材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从石器时代到铁器时代,再到如今的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时代,材料的革新始终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随着航空航天、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领域的快速崛起,对材料的性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既需要具备超高强度与轻量化的平衡,又要拥有优异的耐极端环境能力,还需实现自修复、智能响应等特殊功能。
1 传统功能材料研发的局限性
传统功能材料的研发长期依赖“成分调控-工艺优化-性能测试”的循环模式,这种模式在特定历史阶段为材料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在当前高新技术需求面前,其局限性日益凸显。首先,研发周期漫长是传统模式最突出的问题。以高性能合金材料为例,从成分设计到实验室制备,再到工业化生产验证,往往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这是因为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之间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仅凭经验调整成分和工艺,难以快速找到最优解。其次,研发成本高昂制约了创新速度。传统研发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试错,不仅消耗大量的原材料、能源,还需要昂贵的实验设备和人力投入。性能突破面临瓶颈,传统材料研发多集中于对单一性能的优化,难以实现多种优异性能的协同提升。
2 新型功能材料的诞生路径:仿生学、材料科学与数字模拟的协同创新
2.1 仿生学:从自然现象到结构灵感的提取
仿生学是新型功能材料研发的灵感源泉,其核心在于从自然界生物的结构、功能和行为中提取可借鉴的设计原理。研究者首先需要对目标生物材料进行多尺度的结构表征,从宏观形态到微观结构,再到分子组成,全面剖析其构造特征。例如,对荷叶表面的研究发现,其微米级的乳突结构与纳米级的蜡晶涂层形成了独特的“空气垫”效应,使得水滴无法浸润表面,从而表现出超疏水性能。除了静态结构,生物材料的动态响应机制也为功能材料设计提供了重要启示。例如,含羞草叶片受到触碰后会迅速闭合,其原理是叶片细胞内的水分快速迁移导致的膨压变化;章鱼触手能够通过肌肉纤维的有序收缩实现灵活变形,同时保持足够的强度。
2.2 材料科学:从结构设计到实体材料的制备
材料科学是将仿生学提取的结构灵感转化为实际材料的关键环节,其核心在于选择合适的材料体系和制备工艺,实现对生物结构的人工复刻与功能再现。在材料体系的选择上,研究者需要根据目标材料的性能需求和应用场景,筛选出与生物材料成分相似或功能等效的人工材料。例如,模仿蜘蛛丝的蛋白质结构,研究者选用聚酰胺、聚氨酯等高分子材料,通过分子设计使其具有类似的链段结构和相互作用。制备工艺的创新是材料科学实现仿生结构的核心技术支撑。针对不同的生物结构尺度和材料体系,研究者开发了多种先进的制备方法。在微观结构调控方面,自组装技术利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使材料分子自发形成有序的纳米结构;3D 打印技术则能够实现宏观-介观尺度的复杂结构制造。
2.3 数字模拟:从虚拟建模到性能预测的优化
数字模拟技术为新型功能材料的研发注入了智能化的动力,其作用贯穿于从结构设计到性能优化的全过程,通过虚拟建模和仿真计算,大幅提高研发效率和准确性。在结构建模阶段,研究者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分子动力学模拟软件,构建生物材料的数字孪生模型。例如,根据木材细胞壁的纤维素微纤丝排列方式,在虚拟环境中建立从纳米级纤维到微米级细胞腔的多级结构模型。数字模拟的优化作用体现在研发流程的迭代加速上。通过建立“虚拟设计-性能预测-结构修正”的闭环系统,研究者可以在虚拟环境中快速测试大量的设计方案,筛选出最具潜力的结构参数,再进行实际实验验证,从而大幅缩短研发周期。
3 新型功能材料的典型案例与应用场景
3.1 仿生结构增强材料:从天然复合材料到工业应用
天然生物材料大多具有复合材料的特征,通过有机基体与无机增强相的巧妙结合,实现了力学性能的高效优化,这一原理被广泛应用于新型结构增强材料的研发。贝壳珍珠层是典型的天然层状复合材料,由碳酸钙薄片与有机质层交替排列而成,其断裂韧性是纯碳酸钙的 100 倍以上。研究者借鉴这一结构,采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制备了陶瓷-高分子层状复合材料,通过调控层间界面结合强度,使材料在受到外力冲击时,裂纹会沿着层间界面偏转,消耗大量能量,从而显著提高材料的抗冲击性能。木材的纤维增强结构也为新型复合材料提供了设计灵感。木材通过纤维素纤维在木质素基体中的定向排列,实现了高强度与轻量化的平衡。研究者模仿这一结构,将碳纤维与环氧树脂复合,采用定向编织工艺制备了高性能复合材料,其比强度(强度与密度的比值)是钢材的 5 倍以上,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
3.2 智能响应材料:从生物应激性到自适应功能
生物的应激性是指生物对外界环境刺激做出的快速响应,这种特性为智能响应材料的研发提供了直接灵感。模仿含羞草叶片的膨压驱动机制,研究者开发了水响应型智能材料。这类材料通常由亲水与疏水聚合物组成的双层结构构成,当接触水分时,亲水层吸收水分发生膨胀,疏水层则保持稳定,导致材料发生弯曲变形;当水分蒸发后,材料又能恢复原状。模仿章鱼触手的肌肉驱动原理,电响应型智能材料应运而生。研究者将导电聚合物与弹性基体复合,当施加电场时,导电聚合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导致体积变化,从而驱动材料产生伸缩或弯曲运动。这种材料的响应速度快、驱动力大,已被用于微型机器人的驱动部件。光响应型智能材料则借鉴了植物向光性的原理,通过在材料中引入光敏基团或纳米粒子,实现对光信号的响应。例如,含有偶氮苯基团的高分子材料,在紫外光照射下会发生分子构型变化,导致材料收缩;而在可见光照射下,分子构型恢复,材料伸长。
3.3 绿色可持续材料:从生物降解到循环再生
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为绿色可持续材料的研发提供了范本,许多生物材料能够在自然环境中被微生物分解,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这一特性启发研究者开发可降解、可再生的新型功能材料。模仿植物纤维素的分子结构,研究者利用秸秆、木材等天然纤维素原料,通过化学改性制备了可降解高分子材料。这类材料具有与传统塑料相似的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但在自然环境中可被纤维素酶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有效解决了白色污染问题。甲壳素是虾、蟹等甲壳类动物外壳的主要成分,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研究者借鉴自然界甲壳素的生物合成过程,通过微生物发酵或化学提取技术制备甲壳素基材料,并通过交联、接枝等改性方法,改善其力学性能和稳定性。甲壳素基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领域,如可吸收手术缝合线,在伤口愈合后能自动降解,避免了二次手术拆线的痛苦。除了可降解材料,仿生循环再生材料的研发也取得了重要进展。模仿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利用模式,研究者开发了基于生物炼制技术的材料再生体系,例如将废弃的植物秸秆转化为生物基聚酯材料,再将使用后的聚酯材料通过酶解技术重新转化为单体,用于新的材料合成,形成“原料-产品-废弃物-再生原料”的闭环循环。
4 新型功能材料研发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4.1 面临的挑战
尽管“仿生学+材料科学+数字模拟”的协同创新模式为新型功能材料的研发带来了巨大突破,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跨学科融合的深度不足制约了创新效能。仿生学、材料科学和数字模拟分属不同的学科领域,具有各自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学科间的语言壁垒和研究范式差异导致合作不够紧密。其次,复杂生物结构的精准复刻难度较大。自然界生物材料的结构往往具有多级次、跨尺度的特征,从纳米级的分子排列到宏观的形态构造,各层级结构之间相互协同共同决定了材料的性能。要在人工材料中完全复刻这种多尺度结构,不仅需要高精度的制备工艺,还需要对各层级结构的协同作用机制有深入理解,目前的技术手段尚难以完全实现。再者,数字模拟的准确性有待提升。虽然数字模拟技术在材料研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材料微观结构的复杂性和物理化学过程的多尺度耦合,现有的模拟模型往往需要进行大量简化,导致模拟结果与实际实验存在偏差。此外,规模化制备技术不成熟制约了新型功能材料的产业化进程。实验室制备的新型功能材料往往具有优异的性能,但多采用小批量、高精度的制备工艺,难以适应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需求。同时,规模化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也是一大难题。
4.2 应对策略
为了克服新型功能材料研发面临的挑战,需要采取多方面的应对策略。针对跨学科融合不足的问题,应建立跨学科的研究平台和协作机制,促进不同学科研究者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可以通过设立跨学科研究项目、组建交叉学科实验室等方式,打破学科壁垒,同时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复杂生物结构的精准复刻难题,需要加强多尺度结构表征和制备技术的研发。一方面,利用先进的表征技术,深入解析生物材料各层级结构的特征和相互作用机制;另一方面,开发新的制备工艺,实现从纳米到宏观尺度的结构精准调控。为提高数字模拟的准确性,需要不断完善模拟模型和算法,加强多尺度模拟方法的研发。通过整合不同尺度的模拟方法,构建多尺度耦合模拟模型,更真实地反映材料的物理化学过程。同时,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基于大量的实验数据训练模拟模型,优化模型参数。针对规模化制备技术不成熟的问题,应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实验室技术向工业化生产的转化。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同开展工艺攻关,根据工业化生产的需求,优化制备工艺,开发高效、低成本的规模化生产设备。
4.3 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新型功能材料的研发将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一是跨学科融合将更加深入,形成“仿生设计-数字模拟-材料制备-性能验证”的全链条协同创新体系。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融入,不同学科的研究工具和方法将进一步整合。二是功能材料的性能将向多功能集成和智能化方向发展。通过模仿生物材料的多功能协同机制,开发集结构支撑、环境响应、自我修复、能量转换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材料。三是绿色可持续将成为新型功能材料研发的核心导向。在全球碳中和目标的推动下,材料的全生命周期环保性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从原材料获取、制备工艺到废弃处理的整个过程都将朝着低碳、环保、可循环的方向发展。四是数字模拟与实验验证的结合将更加紧密,形成“虚拟-现实”双向反馈的研发模式。随着模拟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孪生技术将在材料研发中得到广泛应用,构建与实际材料完全对应的虚拟模型。
5 结语
“仿生学+材料科学+数字模拟”的协同创新模式,为新型功能材料的研发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未来,随着跨学科合作的深入、制备技术的创新和数字模拟的精准化,新型功能材料将朝着多功能集成、智能化、绿色可持续的方向不断发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材料支撑。
参考文献
[1]马启航,李海燕,李佳妮,等.磁性粉体在新型功能材料领域的应用进展[J].辽宁化工,2024,53(10):1556-1559.
[2]张扬,赵凤玲,孙顺平.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新型功能材料课程改革初探[J].科技风,2024,(29):19-21
[3]郭洪成,周梦蝶.打造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J].当代贵州,2024,(36):37.
[4]侯慧玉,李善吉,覃锦兰.新型功能材料创新创业基地与专业融合改革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9,(30):113-115.
[5]张春德,林大全,何辉.新型仿生功能材料反应锅的设计与控制[J].中国测试技术,2003,(06):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