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资本与数字赋能双重视角下乡村居民心理健康服务路径研究
曹凌毓 鲍艳丹 黄卓然 彭欣玮 于秀娟
沈阳工业大学 辽宁沈阳 110870
一、乡村居民心理健康服务的必要性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乡村全面振兴,不仅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是精神文化层面的振兴。强化乡村心理健康服务在振奋乡村居民的精神风貌、激活乡村振兴的内在动能、促进乡村全面繁荣进步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1]。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应认识到乡村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性,通过搭建乡村居民心理健康服务支持网络,推广普及心理健康科学知识,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数字化技术手段创新服务模式,破解乡村心理健康服务的困境,增进乡村居民的心理福祉。
现有研究表明,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多重困境中,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核心矛盾。由于子女长期不在身边,空巢老人常感到孤独、失落及无助,这些负面情绪长期累积,易导致其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2]。据《2022中国乡村老年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乡村失独老人抑郁检出率达 58.3% ,较城市群体高出 32 个百分点[3],这一数据驱动了学界对乡村特殊养老困境的深度探讨。《2024 年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报告》指出, 70.4% 的农村学生无抑郁风险;21.5%的农村学生有轻度抑郁风险;8.1%的农村学生有抑郁高风险,农村学生抑郁风险检出率高于以往我国青少年抑郁风险检出率[4]。同时,乡村居民易将心理健康服务等同于精神疾病治疗,这种认知偏差与城乡数字鸿沟交织,导致乡村心理服务覆盖率不足且接受度不高。因此,亟需有效举措促进乡村居民心理健康服务建设。
二、乡村居民心理健康服务面临的困境
在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战略背景下,乡村居民心理健康服务面临的困境已突破传统服务模式局限,呈现出文化断层、技术鸿沟与制度失序交织的复合特征。这种结构性矛盾不仅制约心理服务的可及性与有效性,更成为阻碍乡村振兴发展的根源之一。
(一)非遗文化转化机制缺失:心理干预载体的文化失语
传统非遗资源可以成为心理疏导的天然介质,但既有的非遗保护多停留在物质层面,忽视其内在的心理隐喻价值。如皮影戏中“影人替身”的叙事传统可转化为情绪投射工具,但因缺乏将其改编为心理剧的意识及相应的转化机制,导致文化符号与心理需求相脱离;非遗传承人老龄化与青年群体文化疏离并存,传统技艺中的心理智慧出现代际传承断链,这不仅造成技艺失传,更削弱了乡土文化对个体心理的归属功能;同时,非遗文化心理干预方案缺乏在地性适配,直接照搬城市心理服务范式易引发冲突,而本土化的干预工具研发滞后,造成文化符号与心理需求相错位。
(二)数字技术适配路径模糊:心理服务场景的技术脱嵌
方言语音识别系统在心理测评场景中的准确率不足 60% ,导致老年群体心理评估数据失真,且方言心理健康科普内容开发滞后,造成“技术可达而内容不可及”的矛盾。现有的心理服务类APP多数没有针对老年人的适老化交互界面,技术易用性较差,老年人通过智能设备获取心理服务过程中渴望通过交互功能重建代际情感联结的需求也难以被满足;技术脱嵌直接导致心理服务既无法突破物理空间限制实现普惠服务,又难以通过数据驱动实现精准干预,最终使数字技术成为存在于乡土场景之外的“技术摆设”,割裂了心理需求与乡土社会关系的互嵌性。
(三)服务供给可持续性不足:心理支持网络的制度危机
因职业发展路径缺失与乡土文化认同断裂,专业心理工作者乡村从业平均年限不足 2 年,兼职志愿者服务频次低于每月 1 次,存在人才留存危机;且现有心理健康服务多数停留在“讲座+手册”模式,缺乏有效服务举措、政策支持及资金投入,尚未建立“文化资源-技术工具-制度保障”的闭环,多重困境使心理健康服务难以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真正落地。
三、乡村居民心理健康服务协同机制的可行性
本研究通过对沈阳周边乡村进行走访,以大学生志愿者为纽带,揭示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协同赋能的在地化机制,为破解乡村心理健康服务困境提供理论创新与实践范式。
其一,文化作为一种丰富且易于获取的资源,始终与心理健康息息相关。作为影响心理发展的深层背景,文化不仅通过社会化过程嵌入个体的认知模式、情感表达方式和行为模式,还通过价值观的传递、社会规范的建构以及归属感的强化对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通过充分结合与运用本土化传统文化拉近与乡村居民尤其是老年群体的心理距离,揭示乡土文化符号
从静态展示到动态干预的转化路径。
其二,通过充分引入新兴技术做干预,如以网络教学弥补乡村教育资源不足的困境,通过微信等APP的语音转文字功能辅助方言识别,帮助乡村老人与外界的沟通交流。
其三,以大学生志愿者作为中介,链接乡村居民与传统非遗文化及数字技术,构建“三位一体”的乡村心理服务新体系,实现文化与技术对居民心理问题干预的“在地化”应用。
其四,本研究突破传统心理学单一视角,在文化与数字视角下构建“志愿者中介”协同模型,为乡村振兴研究提供全新的分析框架。推动文化治理与心理服务的政策协同,建立技术“适老化”的乡村标准,创新志愿者积分与高校学分的有机转换。
四、构建“三维协同”的乡村居民心理健康服务路径
为了缓解乡村居民长期处于“文化无根、技术无助、制度无靠”状态,缩小城乡心理发展差距,基于文化资本与数字赋能的双重视角,提出“三维协同”的乡村居民心理健康服务建设路径,实现乡村心理健康服务从“外在供给”转向“内生发展”状态。
(一)文化资本激活:从静态保护到动态赋能
将非遗文化符号转化为心理干预载体,一方面通过本土传统文化拉近与乡村居民的心理距离,另一方面通过艺术表达重构代际情感联结。通过非遗剪纸进行破冰,剪纸中“家庭团圆”“丰收喜悦”等主题可以提供积极的情感支持;组织东北二人转、扭秧歌等传统节目,其中的文化元素同样能够提升心理干预的文化适配性,有效调节乡村居民的心理健康状态。
(二)数字技术赋能:从工具适配到生态构建
以大学生志愿者作为纽带,辅助引导乡村学生通过网络进行线上课程的学习,弥补教育资源不平衡带来的心理健康教育困境。同时帮助乡村老人学会使用智能手机等大规模普及的智能设备,通过微信等软件的方言转化系统助力乡村老人与外界进行沟通交流,缓解乡村老人与社会发展脱节的现状。通过大学生志愿者定期的回流观察与干预,保证工具适配性的延续从而完成生态构建。
(三)志愿者机制创新:从短期帮扶到长效赋能
促进“政-校-企-社”联动服务,由政府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由高校输出志愿者及心理健康服务,由企业捐赠智能设备,同时呼吁更多群体参与到乡村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中。通过建立“高校学分认证-乡村服务积分”双向激励机制,将志愿者服务时长转换为“乡村发展积分”,用以兑换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学分、就业推荐机会等权益,从而鼓励大学生志愿者长期投入到相关工作中以保证乡村心理健康服务的可持续性发展。
五、结语
本研究立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聚焦乡村居民心理健康服务的文化认同弱化与数字技术鸿沟问题,通过构建“文化资本-数字赋能-志愿者中介”三维协同模型,破解乡村心理服务困境,促进乡村居民心理健康服务良性发展。实践证明,唯有将乡土文化基因嵌入数字技术底座,引入志愿者实现乡村心理健康志愿服务渗透,方能实现乡村心理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心智支撑。未来需进一步探索文化符号与数字赋能的积极作用,完善乡村居民心理健康服务的政策支持体系,推动乡村“精神共富”与“物质共富”的同频共振。
参考文献:
[1]王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强农村心理健康服务的路径研究[J].心理学进展,2024,14(1):251-256.
[2]闫素芝,蒋建芳,许硕葵.强化重点科室人员培训 提高危重患者护理记录书写质量[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5(5):333-334.
[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2 中国乡村老年心理健康蓝皮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4]中国心理健康研究院.2024 年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
基金项目: 2025 年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文化资本与数字赋能协同驱动下乡村居民心理健康服务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