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铜精矿生产流程中品位及杂质元素变化规律研究

作者

田华

中色刚果矿业有限公司

引言:

铜作为重要的有色金属,广泛应用于电力、电子、交通等领域,其提取过程中的精矿品位与杂质控制始终是工业关注焦点。随着矿石资源逐渐趋于贫化,选矿过程中铜品位波动和有害杂质富集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后续冶金环节的效率与产品质量。深入掌握铜精矿在各生产环节中的品位变化与杂质行为,对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绿色低碳冶炼具有重要意义。

一、铜精矿生产流程各阶段的品位变化特征分析

铜精矿生产流程通常包括破碎、磨矿、浮选及浓缩等多个阶段,每个环节对铜品位的变化都有显著影响。在破碎与磨矿阶段,原矿被细化至适宜的粒度分布,这一过程并不显著改变铜的整体品位,但为后续浮选提供了粒度基础。由于铜矿物与脉石矿物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并不明显,磨矿过度或不足均会影响铜的单体解离度,从而间接影响最终铜精矿的品位。因此,控制合适的磨矿粒度是确保铜矿物有效富集的前提条件。

在浮选过程中,铜品位的提升最为关键。通过添加捕收剂、起泡剂及调整矿浆 pH 值,实现铜矿物与脉石的有效分离,是影响精矿品位的核心技术环节。浮选粗选主要实现铜的初步富集,而精选阶段则进一步提高精矿铜品位并剔除杂质。此过程中,操作参数如搅拌速度、空气流量及药剂制度的微小调整都会对品位产生直接影响。尤其是在处理复杂多金属铜矿时,不同铜矿物(如黄铜矿、辉铜矿、斑铜矿)对浮选条件响应不一,导致不同浮选阶段中铜品位波动较大。因此,优化浮选参数、增强矿物选择性浮选策略成为提升品位的重要路径。

浓缩与脱水作为最后一道工序,虽然对铜品位的提升贡献不大,但对稳定精矿品位具有重要意义。在该阶段,重点在于控制精矿中水分含量,防止因细粒矿物流失导致的品位降低。同时,精矿浓度与滤饼厚度也对最终产品的质量有影响。此外,部分生产流程中还设有再磨再选环节,以进一步提升低品位中矿的利用率,从而整体提升铜精矿产品的平均品位。综上所述,铜品位在整个生产流程中表现出由原矿到精矿逐步富集的趋势,但其提升程度受到矿石性质、工艺参数及设备稳定性的共同影响,需通过系统调控实现高效选别与品位稳定。

二、主要杂质元素在选矿过程中的分布与富集规律

铜精矿选矿过程中,除铜元素外,还伴生有多种杂质元素,如砷(As)、锑(Sb)、铅(Pb)、锌( Zn )等,这些杂质在选矿各阶段的分布与富集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初始破碎与磨矿阶段主要完成矿石的粒度减小和矿物解离,对杂质元素的富集影响相对较小,但由于某些杂质矿物如毒砂(As₂S₃)、雄黄( As4S4 )与铜矿物粒度相近,仍可能在后续过程中表现出浮选行为,因此解离程度的掌控直接关系到杂质去除的前提条件。

在浮选阶段,杂质元素的分布特征最为突出。部分杂质矿物与铜矿物具有相似的表面性质,使其容易被捕收剂同时捕集,进入铜精矿中。例如,砷常以毒砂或砷黄铁矿(FeAsS)的形式存在,这些矿物易与黄铜矿共浮,导致砷在粗选精矿中呈现富集趋势。锑矿物如辉锑矿( Sb2S3 )也有类似行为。浮选精选阶段虽通过调整药剂制度与选择性强化药剂的添加,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杂质的上浮,但受矿石复杂性影响,杂质仍难以完全分离。尤其在处理含有高含量微细粒杂质矿物的铜矿时,杂质元素往往呈现“拖尾”现象,导致部分低品位杂质继续富集于精矿中。

脱水与浓缩阶段对杂质元素的去除作用较弱,但对杂质元素的分布稳定性有一定影响。在该阶段,若精矿未充分脱水或存在颗粒团聚、沉降不均等现象,易造成杂质矿物偏析或局部富集,影响最终产品质量。此外,在部分工艺流程中会引入再磨再选或预处理技术,如高梯度磁选、抑制剂精细控制、氧化焙烧等,用以实现对难浮杂质的有效分离。这些工艺措施有助于打破杂质与铜矿物的包裹结构,提高杂质去除率。总体来看,杂质元素在铜精矿选矿流程中表现出易于富集于精矿的趋势,特别是浮选粗选阶段应对其严格控制,而后续精选及深度分离技术是提升铜精矿纯度、满足冶炼要求的关键环节。

三、影响品位与杂质变化的关键工艺因素及优化策略

铜精矿品位及杂质元素含量的变化,受多种工艺因素的影响,其中矿石性质、磨矿粒度、浮选药剂制度及操作参数是关键控制变量。首先,原矿的矿物组成与嵌布粒度决定了选矿过程中铜与杂质的可分选性。含有细粒嵌布、包裹结构复杂的矿石,往往在常规磨矿条件下难以实现铜矿物的充分解离,导致铜品位难以提升,杂质难以脱除。针对这类矿石,应采用分步磨矿或阶段磨矿策略,使有用矿物尽量实现单体解离,提高选别效率。

浮选作为铜精矿生产中的核心工艺,其参数控制直接决定铜与杂质元素的分离效果。捕收剂的选择性与用量关系到铜矿物的浮选回收率,而过量捕收剂则可能使杂质矿物(如毒砂、辉锑矿等)被误捕,进入精矿产品,造成杂质富集。因此,合理匹配捕收剂与抑制剂体系十分重要,尤其在处理多金属复杂矿石时,更需精准调控药剂种类与添加顺序。同时,矿浆 pH值、浮选时间、搅拌速度与空气流量等操作参数对矿物表面电性、药剂吸附行为及气泡矿物结合效率均有显著影响,应结合实际矿样进行参数优化试验,确定最佳工况以达到品位提升与杂质控制的平衡。

为进一步优化品位与杂质分布,还需引入辅助分离与智能控制技术。在工艺流程中增设再磨—再选系统可有效回收中矿中的铜矿物并剔除残留杂质,提升精矿整体质量。部分先进选矿厂已采用在线多参数监测系统与自动加药装置,实现选矿过程的实时监控与智能调控,减少人为干扰带来的品位波动。此外,针对高杂质铜矿,可引入预处理技术,如高温焙烧分解杂质矿物、化学选择性氧化等方式,提高杂质矿物的可选性。综上,只有在深入理解各关键工艺因素作用机理的基础上,结合矿石特性因地制宜地制定优化策略,才能实现铜精矿品位与杂质含量的协同控制,提升选矿工艺的整体效益与产品质量。

结语:

铜精矿生产过程中,品位提升与杂质控制相互制约、协同影响。通过系统分析各选矿阶段中铜品位与杂质元素的变化规律,可明确关键工艺参数对其演变的控制机制。优化磨矿解离条件、合理配置浮选药剂、引入智能控制与再选工艺,是提升精矿质量、降低杂质含量的有效路径。面向复杂多金属矿石,需因矿制宜制定针对性策略,确保铜资源高效利用和冶炼环节的稳定性,为实现清洁、高效的铜冶金产业提供技术支撑与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崔立凤,田树国.提高西藏某斑岩型铜矿铜精矿产品价值的关键技术 研究[J].有色金属(选矿部分),2025(05):87-95.DOI:10.20239/j.issn.1671-9492. 2025.05.010.

[2]王光彪.复杂铜精矿底吹熔炼配料优化与产物预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24.DOI:10.27200/d.cnki.gkmlu.2024.001354.

[3]钟旭东.多金属矿边界品位动态测算与配矿优化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23.DOI:10.27661/d.cnki.gzhnu.2023.000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