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谈输配电线路的运行维护与管理

作者

王鹏

上海定科电力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市 200000

引言

电力系统是现代社会的命脉,而输配电线路则是电力传输的血管。随着电力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电网规模的扩大,输配电线路的运行维护与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线路故障不仅会导致电力供应中断,还可能引发安全事故,造成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因此,深入研究输配电线路的常见故障及其维护管理措施,对于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系统分析输配电线路的运行维护与管理策略,为电力行业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1.输配电线路常见故障分析

1.1 短路故障

短路故障是输配电线路中最为常见且危害较大的一种异常状态,通常是指不同电位的导体之间发生非正常连接,导致电流急剧上升。此类故障可能由多种因素引发,如线路老化、绝缘材料破损、外力破坏或鸟类搭接等。短路发生时,系统中会产生极大的故障电流,可能造成设备损坏、电压骤降甚至引发电网局部失稳。此外,短路还可能引发电弧,带来火灾风险,对人身和设备安全构成威胁。根据短路形式的不同,可分为三相短路、两相短路、单相接地短路等多种类型,其中三相短路虽较少发生,但其影响最为严重。

1.2 接地故障

接地故障主要指输配电线路中某一相导体因绝缘失效或其他原因与大地形成通路,造成电流异常流入地面。该类故障在配电网中尤为常见,尤其在潮湿或多雨环境下更易发生。引起接地故障的原因包括雷击、树木接触、杆塔倒塌或电缆老化破损等。接地故障可能导致系统中性点电压偏移,进而影响供电质量,并可能对周边人员和设备构成安全隐患。若未及时处理,还可能发展为相间短路,扩大事故范围。此外,小电流接地系统中发生的单相接地故障往往难以快速定位,增加了运行维护的难度。

1.3 过流跳闸故障

过流跳闸故障是指线路中的电流超过设定值,触发保护装置动作,导致断路器跳闸以切断电路。这种故障可能是由于负载过大、短路或设备故障引起的,广泛存在于输配电网络中。当线路承载能力不足以承受实际负荷时,过流现象会加速设备老化,甚至引发烧毁或停电事故。过流跳闸不仅影响供电连续性,还可能对电气设备造成不可逆损伤。特别是在季节性用电高峰或突发性负荷激增的情况下,过流问题更为突出。

2.输配电线路运行维护及管理措施

2.1 实施故障优化管理工作

输配电线路在长期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环境、设备老化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各类故障频发。为提升线路运行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必须强化故障优化管理机制。应建立完善的故障信息采集与分析系统,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历史故障数据进行归类整理,识别高频故障区域及诱因,从而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同时,需完善继电保护装置的配置,提高其响应速度和准确性,确保故障发生后能迅速隔离问题区域,减少停电范围和修复时间。此外,应推动智能巡检技术的应用,如无人机巡线、红外热成像检测等,提升故障识别效率。通过构建快速响应、精准定位、高效处理的故障管理体系,可以有效降低线路停运率,保障电网运行的连续性和可靠性。

2.2 开展施工管控工作

输配电线路的施工过程直接关系到后期运行质量与安全水平,因此必须加强施工全过程的规范化管理。从设计阶段开始,就应充分考虑线路所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负荷需求,确保设计方案科学合理。在施工组织方面,要严格把控施工流程,落实标准化作业要求,避免因操作不当引发潜在隐患。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与安全教育,提升其专业素养和责任意识,防止人为失误造成设备损坏或安装缺陷。施工现场应配备专门的质量监督人员,对关键节点进行实时检查,确保各项工艺符合技术规范。

同时,应引入信息化管理工具,实现施工进度、材料使用与质量控制的动态监管,提升整体施工管理水平,为线路长期稳定运行打下坚实基础。

2.3 做好线路检查保养

定期开展线路检查与维护是保障输配电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由于线路广泛分布于户外环境中,长期暴露在风雨、雷电、高温、低温等多种自然因素作用下,容易出现老化、腐蚀、松动等问题。因此,应建立科学的巡检制度,结合人工巡视与智能监测技术,全面掌握线路运行状态。针对不同电压等级和运行条件,制定差异化的维护计划,确保关键部位得到重点关照。在日常维护中,应及时清理导线上的异物、修剪靠近线路的树木、紧固连接件并更换破损绝缘子等。对于易受污染或湿度影响的区域,应加强绝缘检测与防污闪处理。通过持续性的检查与保养,可有效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预防突发性故障的发生,保障电网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2.4 合理展开防雷保护

雷电是造成输配电线路跳闸和损坏的重要外部因素之一,特别是在雷暴频繁地区,线路遭受雷击的概率显著增加。为降低雷害风险,应根据线路走向、地形地貌及雷电活动频率,制定合理的防雷策略。首先,应优化避雷器的布置位置,确保在易受雷击区段设置足够的防护设施。其次,加强杆塔接地网建设,确保接地电阻值符合标准要求,以提高泄流能力。还可采用复合绝缘子、架空地线等新型防雷材料和技术,提升线路的整体抗雷能力。对于高雷区线路,建议加装线路型避雷器或耦合地线,增强对感应雷和直击雷的防御效果。通过系统性的防雷设计与实施,能够显著减少因雷击造成的跳闸事故,提高线路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2.5 设置标志物

在输配电线路沿线设置清晰、醒目的标志物,是保障线路安全运行和防止人为破坏的重要措施之一。标志物主要包括线路名称标识牌、杆塔编号、警示牌、限高标志等,能够有效提醒行人、车辆及施工机械远离高压区域,降低误碰或外力破坏的风险。特别是在道路交叉口、建筑密集区、农田作业区等特殊地段,更应加强标志物的布设密度与可视性。标志物的设计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内容准确、字体清晰、材质耐用,具备良好的抗风、防雨、防腐性能。同时,应定期对标志物进行巡查和维护,及时更换破损或模糊不清的标示牌,确保其始终发挥应有的警示与引导作用。

2.6 提高设备性能水平

输配电线路的运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用设备的技术性能和制造水平。随着电网规模不断扩大和用电需求日益增长,传统设备已难以完全满足现代电力系统对稳定性、智能化和高效性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加快设备升级换代步伐,推广应用高性能、高可靠性的新型电气设备。例如,选用耐候性强、寿命长的复合绝缘子替代传统瓷质绝缘子,提升线路抗污闪能力;采用新型节能导线降低线路损耗,提高输送效率;引入智能化断路器和自动化开关设备,实现远程监控与故障自动隔离。同时,在设备选型阶段应充分考虑其运行环境适应性,确保在复杂气象条件下仍能保持良好性能。

结语

输配电线路的运行维护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故障预防、日常维护、技术升级等多个方面入手。通过科学的故障分析和有效的管理措施,可以显著提高线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未来,随着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输配电线路的维护管理将更加精准高效。电力企业应不断更新管理理念,采用先进技术,为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明远. 电力系统输配电线路运行维护技术研究[J]. 电力科技,2020, 12(3): 45-52.

[2] 王立新, 陈思远. 输配电线路防雷保护技术探讨[J]. 电气工程学报, 2021, 16(2): 7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