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钢铁生产过程优化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万帆 熊伟
宝武集团鄂城钢铁有限公司,湖北省鄂州市,436000
引言
钢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其生产过程包含烧结、炼铁、炼钢、轧钢等多个环节,涉及大量工艺参数的协同调控,直接关系到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能源消耗水平。在智能制造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以人工经验为主的决策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化钢铁生产对精准化、高效化的要求。深度学习技术能够从海量生产数据中提取关键特征,实现生产过程的精准预测与优化决策,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构建基于深度学习的钢铁生产过程优化决策支持系统,对推动钢铁企业实现智能化升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钢铁生产优化决策支持系统总体设计
1.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与架构设计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需结合钢铁生产的实际场景,明确决策支持的核心目标。从生产管理角度,需满足工艺参数优化、生产调度调整、设备状态预警等需求;从技术层面,需实现数据实时处理、模型动态更新、决策快速响应等功能。架构设计采用分层结构,包括数据层、模型层、应用层和接口层。数据层负责数据的存储与管理,模型层集成深度学习算法与优化模型,应用层提供可视化操作界面,接口层实现与其他生产系统的对接。通过合理的架构设计,确保系统各模块协同工作,满足钢铁生产复杂场景的决策支持需求。
1.2 生产过程数据采集与预处理模块设计
生产过程数据采集模块需覆盖钢铁生产的关键环节,通过传感器、控制系统等设备收集温度、压力、流量、成分等工艺参数,以及设备运行状态、能耗数据等信息。采集方式采用实时采集与定时采集相结合,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时效性。预处理模块针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去噪、归一化等处理,解决数据缺失、异常值、格式不统一等问题。同时,对数据进行特征筛选与提取,保留对决策优化有价值的信息,为后续的模型训练和决策分析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支持,确保深度学习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3 决策支持与优化建议输出模块设计
决策支持模块是系统的核心功能模块,基于预处理后的数据和训练好的深度学习模型,对生产过程进行分析和评估。通过对生产参数、设备状态、能耗指标等多维度信息的综合分析,识别生产过程中的潜在问题和优化空间。优化建议输出模块根据决策分析结果,生成具体的工艺调整方案、参数优化建议和生产调度策略。输出形式采用可视化报告和指令文件相结合,既便于管理人员直观了解决策依据,又能直接对接生产控制系统,实现优化建议的快速落地,提升决策支持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基于深度学习的关键技术实现
2.1 生产过程参数预测模型构建
生产过程参数预测模型构建以深度学习算法为核心,结合钢铁生产的工艺特点选择合适的网络结构。针对连续生产过程的参数预测,可采用循环神经网络捕捉时间序列特征;对于复杂非线性关系的参数预测,可运用深度学习模型提取数据深层特征。模型训练采用历史生产数据,通过划分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不断调整网络参数和结构,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该模型能够对关键工艺参数的变化趋势进行准确预测,为提前调整生产策略、避免生产波动提供技术支持。
2.2 多目标优化决策算法集成
多目标优化决策算法集成需综合考虑钢铁生产中的效率、质量、能耗等多个目标。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预测结果,构建多目标优化函数,将生产指标转化为可量化的优化目标。采用智能优化算法对多目标函数进行求解,在满足各项约束条件的前提下,寻找最优的生产参数组合和决策方案。通过算法集成实现多个优化目标的协同优化,避免单一目标优化导致的其他指标下降,确保生产过程在高效、优质、低耗的状态下运行。
2.3 系统自适应学习与动态调整机制设计
系统自适应学习机制通过实时采集生产数据和决策执行效果,不断更新模型训练样本,实现深度学习模型的动态优化。当生产工艺发生变化或出现新的生产场景时,系统能够自动调整模型参数和结构,适应新的生产需求。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模型预测结果和实际生产反馈的偏差,实时修正决策优化策略,确保决策建议与生产实际的一致性。通过自适应学习和动态调整,提高系统对复杂多变生产环境的适应能力,保证决策支持的持续有效性。
三、系统应用路径与效能提升策略
3.1 典型生产环节的决策支持应用场景适配
典型生产环节的决策支持应用场景适配需针对钢铁生产的不同环节制定个性化的应用方案。在炼铁环节,重点实现高炉参数优化和能耗控制的决策支持,结合高炉炉温、风压等实时数据优化布料制度与送风参数;在炼钢环节,聚焦钢水成分控制和冶炼时间优化的决策支持,通过钢水温度与成分预测调整供氧强度和造渣工艺;在轧钢环节,侧重轧制参数调整和产品质量控制的决策支持,依据轧件温度与轧制力数据优化轧制节奏和压下量。通过对各环节工艺特点和生产需求的深入分析,调整系统的模型参数和决策权重,使决策支持更贴合具体生产场景的实际需求,提升系统在不同环节的应用效果。
3.2 系统与现有生产管理平台的融合方案
系统与现有生产管理平台的融合需充分考虑企业现有信息化建设基础,采用接口对接、数据共享等方式实现无缝集成。通过标准化的数据接口,实现系统与 MES、ERP 等管理平台的数据交互,避免数据孤岛现象。在功能融合方面,将系统的决策支持功能嵌入现有生产管理流程,使优化建议能够直接在生产管理平台中展示和执行。融合过程中需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确保系统运行不影响现有生产管理平台的正常工作,实现新旧系统的协同高效运行。
3.3 基于系统反馈的生产工艺持续改进路径
基于系统反馈的生产工艺持续改进路径通过收集系统决策建议的执行效果和生产数据变化,建立工艺改进评估机制。定期分析系统输出的优化建议与实际生产指标的关联关系,识别工艺参数设置、生产流程设计等方面的改进空间。结合反馈信息对生产工艺进行针对性调整,如优化工艺参数范围、改进生产操作规范等。通过 “决策 - 执行 -反馈 - 改进” 的闭环管理,实现生产工艺的持续优化,不断提升钢铁生产的整体效能和智能化水平。
四、结论
通过系统总体设计,明确功能需求与架构,完善数据采集预处理和决策输出模块,为系统运行奠定基础。关键技术实现中,参数预测模型、多目标优化算法和自适应机制的应用,提升了决策的精准性和适应性。系统应用路径通过场景适配、平台融合和工艺改进,保障了决策支持的实际效果。该系统的构建与应用,有助于提升钢铁生产效率与稳定性,推动钢铁工业向高效、优质、低耗的智能化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刘茹,陈金香,徐嘉泓.面向钢铁生产调度的智能优化算法研究概述[J].冶金自动化,2025,49(S1):1-4.
[2]陈天昕.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和深度学习算法的高炉炉温预测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23.
[3]李添斌.基于深度学习的钢铁瑕疵检测算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