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环境中的渗透路径与策略研究

作者

许冬慧

应县第四幼儿园 037600

引言

3-6 岁是幼儿自我认知、情绪调节与社交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其心理品质的形成并非依赖单一课程,而是源于日常互动中的点滴体验。但当前部分幼儿园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课”,仅通过故事、绘本开展专题教学,忽视了一日生活中“洗手、游戏、同伴冲突”等场景的教育价值。例如幼儿因玩具争抢产生的情绪波动、因不会自主穿衣产生的挫败感,若未及时引导,易形成消极心理暗示。基于此,本研究聚焦幼儿园一日生活全环节,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拆解为“接纳情绪、学会合作、建立自信”三个具体方向,通过可操作的策略设计,让心理健康教育“隐形”融入日常,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一、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理论依据与核心目标

(一)埃里克森“学前期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聚焦“主动感”培养

埃里克森提出,3-6 岁幼儿处于“主动对内疚”阶段,核心需求是通过自主探索、主动参与获得价值感。若幼儿主动尝试(如帮老师分发餐具)被否定,易产生内疚感。据此,本研究在一日生活中设计“低难度自主任务”,如让中班幼儿负责“整理绘本角”,幼儿完成后教师用“你把绘本摆得真整齐,大家都能轻松找到书了”肯定其主动行为,帮助幼儿建立“我能帮到别人”的自信,避免因“做不好”产生的消极心理。

(二)积极行为支持理论:侧重“情绪与行为引导”

该理论强调通过环境调整、正向引导,帮助个体建立积极行为模式。针对幼儿常见的“情绪哭闹”问题,研究未采用“制止”方式,而是在班级设置“情绪角”,提供“情绪抱枕”“情绪脸谱卡片”。当幼儿因抢玩具哭闹时,教师引导其“选一张情绪卡片,告诉老师你现在的感觉”,再通过“如果你的玩具被拿走,你会难过,那小朋友拿你的玩具时,他可能没注意到你的感受”的对话,帮助幼儿理解情绪、学会共情,而非压抑情绪。

二、一日生活环境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路径与策略

(一)入园环节:“情绪接纳”策略,缓解分离焦虑

入园是幼儿每日情绪的“起点”,易因分离产生焦虑。研究设计“情绪打卡墙”工具:

工具准备:在班级门口设置卡通墙面,贴有“开心”“有点想妈妈”“有点难过”三种情绪贴纸,对应不同表情的小熊图案;

实施步骤:幼儿入园时,教师蹲下来问“今天你是哪只小熊呀?”,引导幼儿自主选择贴纸贴在自己的名字下方;

延伸引导:若幼儿选“有点难过”,教师不强行“哄开心”,而是说“想妈妈很正常,老师陪你看5 分钟你带来的小照片,等会儿我们一起玩积木好不好?”。

通过主动接纳情绪,而非否定情绪,幼儿逐步学会正视自己的感受,分离焦虑持续时间从平均 15分钟缩短至 5 分钟以内。

(二)游戏与生活环节:“社交与自主”策略,培养合作与自信游戏与生活环节是幼儿社交互动与自主能力培养的核心场景,研究设计两类具体策略:

1.游戏环节:合作任务卡

针对大班“积木建构游戏”,设计“合作任务卡”,如“和 2 个好朋友一起搭一个‘小动物医院’,需要有大门、病房、医生的桌子”,卡片上标注“分工提示”。当幼儿因分工产生矛盾时,教师引导说“你们看任务卡,需要 3 个人一起做,要不要先问问他‘你想搭哪个部分呀?’”,帮助幼儿学会沟通协商,而非争抢玩具。实践后,幼儿游戏中主动合作的行为占比从 35% 提升至 70%. 。

2.生活环节:自主小任务

在中班进餐环节,设置“自主分餐员”任务,每天选 2 名幼儿负责“给同伴分发勺子”“检查桌面是否干净”。教师不干预幼儿的操作,若幼儿分发时掉了勺子,引导说“没关系,我们一起把它捡起来,下次可以慢一点拿”。通过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幼儿逐步建立“我能做好”的自信,不再因“不会穿衣、不会吃饭”产生挫败感。

(三)离园环节:“自我认同”策略,强化积极体验离园环节是幼儿回顾一日生活、强化积极体验的关键。研究设计“成长小分享”

1.实施方式:幼儿离园前,教师用 5 分钟组织“小分享会”,请 1-2 名幼儿说“今天我最开心的一件事”,若幼儿说不出,教师帮忙回忆“你今天帮小明捡了掉在地上的蜡笔,他还跟你说谢谢了呢”;2.家长联动:教师将幼儿的“开心事”同步告诉家长,家长接孩子时说“妈妈听说你今天帮了小朋友,真能干”,形成家园共育的正向反馈。

通过每日强化积极体验,幼儿逐步学会关注自己的优点,自我认同度显著提升。

三、实践效果与反思

(一)实践效果

本研究在某幼儿园中二班(32 名幼儿)开展一学期实践后,通过教师观察记录与家长反馈发现:1. 情绪管理能力提升:幼儿因小事哭闹的次数从每周平均 8 次降至 3 次,能主动说“我有点生气,我想先去情绪角坐一会儿”的幼儿占比达 75% ;

2. 社交行为改善:主动帮助同伴(如分享玩具、帮忙整理)的行为从每周平均 12 次增至 28 次;

3. 家长反馈积极: 89% 的家长表示“孩子回家会说‘今天我当分餐员了’,变得更自信了”。

(二)反思不足

1. 教师能力需提升:部分教师面对幼儿复杂情绪(如嫉妒、委屈)时,引导语言不够专业,需加强“幼儿心理解读与沟通”培训;

2. 家庭渗透不足:部分家长仍习惯“替幼儿做事”(如帮孩子穿衣服、整理书包),未给幼儿自主尝试的机会,后续需通过“家长课堂”传递“自主培养”的理念。

结束语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不应是“额外添加”的课程,而应是一日生活中“自然生长”的部分。本研究通过“情绪打卡墙”“合作任务卡”“成长小分享”等具体策略,证明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入园、游戏、生活、离园各环节,能更贴合幼儿心理发展需求,帮助其在真实互动中学会管理情绪、合作社交、建立自信。未来需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加强家园联动,让一日生活成为幼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主阵地”,为其终身心理健康筑牢根基。

参考文献

[1]秦友堂. 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路径研究[J]. 学前教育研究, 2023, (6): 58-65.

[2]祝伟明. 积极行为支持理论在幼儿情绪管理中的实践应用[J]. 幼儿教育, 2024, (4): 32-36.

[3]曾丽. 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设计与效果分析[J]. 学前教育, 2023, (11):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