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驱动的微电网多储能协同控制策略研究
柴思宇
身份证号码:230202199207171817
引言
从实践层面看,本文研究的信息技术驱动型多储能协同控制策略,可有效解决新能源消纳难、微电网运行稳定性差、运维成本高等现实问题:通过精准的多目标优化调度,提升新能源消纳率,减少弃光弃风现象;借助动态协同响应,快速平抑功率波动,保障电能质量;依托工况自适应调整,增强微电网对不同运行模式的适配能力,提升系统可靠性。从行业层面看,该研究可为微电网多储能系统的设计与运行提供技术参考,具有重要的工程价值与战略意义。
、驱动协同控制的关键信息技术:
1.1 物联网(IoT)
物联网(IoT)是协同控制的感知神经,承担着微电网运行状态实时感知与数据采集的基础职能。其通过在新能源发电设备、多储能装置、负荷终端等关键节点部署各类传感器,实现对微电网运行全场景数据的全面捕捉。无论是光伏出力的实时变化、电池储能的剩余容量与充放电效率,还是用户负荷的瞬时波动,都能通过物联网终端设备转化为可传输、可分析的数字信号。物联网的分布式部署特性,可覆盖微电网分散化的拓扑结构,打破传统单点监测的局限,确保多源数据采集的全面性与连续性,为后续协同控制决策提供真实、完整的原始数据支撑,避免因数据缺失导致的控制偏差。
1.2 大数据分析
大数据分析是协同控制的数据中枢,负责对物联网采集的多源异构数据进行深度处理与价值挖掘。微电网运行产生的数据兼具海量性、实时性与复杂性,既包含新能源出力、负荷变化等时序数据,也涵盖储能设备状态、环境参数等静态与动态混合数据。大数据分析技术通过数据清洗去除噪声干扰,利用数据融合技术整合电、热、冷等多维度数据,消除数据孤岛;更重要的是,其通过时序分析、关联规则挖掘等方法,实现对微电网运行规律的精准洞察。大数据分析还能对多储能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评估,识别潜在故障风险,为协同控制中的设备调度优先级划分提供参考,确保储能资源的合理利用。
1.3 人工智能(AI)
人工智能(AI)是协同控制的决策大脑,为多储能系统的优化调度与动态协同提供智能算法支撑。多储能协同控制面临多目标、多约束的复杂优化问题,传统控制算法难以高效求解。人工智能技术凭借强大的学习与优化能力,成为突破这一难题的关键:强化学习可通过与微电网运行环境的持续交互,自主探索最优控制策略,在新能源出力波动、负荷突变等动态场景下,快速调整多储能的功率分配方案;粒子群优化、遗传算法等智能优化算法,能在多目标优化框架下,平衡降低运行成本、提升新能源消纳率、抑制电压频率波动等目标,输出兼顾多需求的储能调度指令。
1.4 通信技术
通信技术是协同控制的传输脉络,保障数据与控制指令的实时、可靠传输,是衔接感知层、决策层与执行层的关键纽带。微电网多储能协同控制对通信时延、可靠性要求极高,若控制指令传输延迟过长,可能导致储能设备响应滞后,无法及时平抑新能源出力波动或负荷突变,引发电压、频率失稳。当前主流的 5G 通信技术凭借低时延、高带宽、广连接的特性,可实现物联网采集数据向决策中心的实时传输,以及决策层优化指令向储能执行设备的快速下发;边缘计算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结合,还能将部分数据处理与决策功能下沉至微电网本地边缘节点,减少数据向远端中心传输的时延,进一步提升控制响应速度。
二、微电网多储能协同控制关键问题分析
2.1 多储能协同难点
多储能系统因设备特性差异与运行场景动态变化,形成显著协同控制难点。不同类型储能装置的核心参数存在本质冲突,例如飞轮储能具备功率密度高、响应速度快的优势,却受限于容量较小,仅适用于短时功率平衡;而电池储能容量大、续航能力强,但充放电响应速度较慢,更适合长效削峰填谷。这种特性差异易导致控制目标矛盾,当微电网遭遇新能源出力骤降时,需飞轮快速补能以稳定频率,又需电池跟进持续供电,若两者功率分配与响应时序衔接不当,易引发二次功率波动。微电网运行工况的复杂性加剧协同难度,并网模式下需优先匹配大电网调度要求、兼顾经济性,离网模式则需以电压频率稳定为核心,传统协同策略难以自适应调整控制逻辑,在工况切换时易出现策略滞后,影响微电网运行稳定性。
2.2 信息技术应用瓶颈
支撑协同控制的信息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面临多重瓶颈。数据处理存在实时性与准确性失衡问题,物联网采集的微电网数据涵盖新能源出力、储能状态、负荷变化等多维度信息,数据量庞大且动态变化快,现有数据处理技术难以在保证实时传输的同时,完全过滤噪声干扰,易导致决策层获取的原始数据存在偏差,影响控制策略精度。智能算法适配性不足,多储能协同控制涉及多目标优化与多约束条件,传统人工智能算法在处理动态场景时,易出现收敛速度慢、局部最优解等问题,难以快速输出适配当前工况的储能调度方案。
三、核心协同控制策略
3.1 多目标优化调度策略
多目标优化调度策略以微电网综合效益最大化为核心,在复杂约束下平衡经济性、环保性与稳定性三大目标。其通过智能优化算法,结合新能源出力、负荷需求与电价的预测信息,对分布式电源发电计划及多储能充放电的时段、功率进行动态规划。在经济性层面,通过合理规划储能充放电节奏,降低购电与设备运维成本;环保维度则优先调度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减少传统能源消耗;稳定性方面,借助储能充放电调节,抑制电压与频率波动,保障电能质量。
3.2 动态协同响应策略
动态协同响应策略针对微电网突发功率不平衡问题设计,依托不同储能的特性差异实现分层响应。当新能源出力因环境变化或负荷骤增引发功率波动时,响应速度快的储能设备率先启动,快速吸收或释放功率,抑制电压、频率的瞬时波动,为系统争取缓冲时间。容量较大的储能设备跟进,持续补充或存储能量,维持系统长期功率平衡。
3.3 工况自适应调整策略
工况自适应调整策略可根据微电网并网、离网两种核心工况,动态切换多储能协同控制逻辑。并网时,策略以经济性为重点,结合大电网调度要求与电价信号,规划储能充放电时段,同时满足电能质量指标;离网时,因需依赖自身电源与储能维持运行,策略转向以稳定性为核心,实时监测电压、频率变化,通过自适应控制技术调整储能输出功率,保障关键负荷供电。当工况发生切换时,策略可快速完成控制逻辑转换,确保微电网在不同运行模式下平稳过渡,维持可靠运行。
结语
本文围绕信息技术与微电网多储能协同控制的融合展开研究,通过构建感知 、决策、执行三层架构,结合多目标优化、动态响应与工况自适应策略,有效解决了新能源波动下的系统平衡难题。物联网、大数据、AI 与低时延通信技术的深度应用,不仅实现多储能特性互补,更显著提升微电网稳定性与经济性。为新型电力系统中微电网的规模化应用提供更完善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陆华芬.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内部控制策略研究[J].市场瞭望,2024,(04):132-134.
[2]娄晓琪.基于代码生成技术的单相锁相环控制策略研究[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02):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