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网络诈骗易感人群的调查与分析
李可欣 张泓镱 李雨洁 钟慧懿 黄星瑞
湖南警察学院12345 湖南长沙 410138
摘要:电信网络诈骗近年来的多发高发态势,案件中的被害人由于主观、客观和环境因素影响,存在身份特征共性,极具研究价值。笔者综合运用调查法、分析法、归纳法、比较法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创造性提出了电信网络诈骗易感人群概念,总结归纳易感人群身份侧写。同时,提炼和优化具有针对性的环环相扣、前后呼应的防范机制,为有针对性地制定反诈宣传教育的相关政策提供借鉴。
关键词:电信网络诈骗 易感人群 防范对策
随着三网融合加速信息社会进程,电信网络诈骗已演变为具有隐蔽性、跨域性与侦查复杂性的新型犯罪形态。依据公安部2024年6月25日公布的“十大高发电信网络诈骗类型”显示,被害者年龄呈现"双峰"分布,18-40岁群体占比62.1%(主力被害层),41-65岁群体占比33.1%(次高发层),平均受害年龄37岁。被害者群体显示出一定的共性,而诈骗分子正是利用这些共性来选择合适的目标。通过分析受害者群体,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受害特征和对诈骗信息的辨析能力,更有助于揭示诈骗行为的规律和趋势,从而更有效地从根源上防范电信诈骗。
一、电信网络诈骗易感人群的特征表现
医学上对于易感人群的定义是指免疫力低下,易受某种传染病感染的人群。在此将其引申到电信网络诈骗的概念中来,提出了电信网络诈骗易感人群的概念。电信网络诈骗易感人群,是指防范意识淡薄、投机心理强、盲目自信,容易被电信网络诈骗的相关人群。具体包括以下几类:潜在被骗,容易被骗,即将被骗,已经被骗但容易再次被骗的人群。
笔者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研(以受害群体所展现的特征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一千名随机用户进行了数据收集与研究)以及公安部门及第三方科技公司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易感人群体特征共性具体可归纳为客观特征、主观特征和外部环境特征。
(一)易感人群客观特征
1.从性别上来看男性为易感人群主体
从本组收取数据来看,男性占比约为65.58%,女性占比约为34.42%。据2022年《蚂蚁公司:电信网络诈骗治理和技术应用研究报告》电信网络诈骗被害人性别状况分析得出,诈骗举报案件中男性群体占比近70%,虽相比2021年略有下降趋势,但整体数量仍远超女性受害者数量。男女被害人占比悬殊的原因之一是:在网络婚恋,交友等“两性”“色情”以及游戏账户、游戏皮肤等游戏虚拟物品交易方面男性抵抗力弱,难以抵挡诱惑从而受骗。说明,男性对此两类话题无较强抵抗力,因此应该重点、有针对性地防范。
2.从职业特征上来看在校学生、小商人或个体户、无业群体为易感人群主体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被害人群体在职业特征因素中分层明显。本组收集数据来看,发现被害群体中在校学生占到了 28.3%,小商人或个体户、无业最多占到了 24.4%和 23.1%。其中退休,企业职员占 比达到了 11.1%和 10.2%。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类型越来越多样化,涉及领域越来越多,诈骗手段呈多样化、智能化、高科技化趋势。由职业特征因素反映出社会接触和信息开放性与被骗可能性有关。
3.从年龄特征上来看青少年为易感人群主体
2022年以来,网信部门已处置涉未成年电信网络诈骗案件1.2万余起。诈骗团伙根据青少年的喜好,以游戏,追星等为诱饵,诱导青少年进行支付。本组收集数据来看,青少年(16-28 岁)人群受骗占比高 39.13%,位列第一。2022年《蚂蚁公司:电信网络诈骗治理和技术应用研究报告》认为,该年龄群体对简单的诈骗有了一定的辨别意识,较不容易被虚假交易、杀猪盘等骗局迷惑;但另一方面这部分年龄群体正处于青春期,心理防线脆弱,极易落入中奖返利、冒充公检法及政府机关、冒充电商客服、刷单等电诈骗局陷阱。在收集的数据中,青壮年(29 岁至 44 岁)人群位列第二,占比 30.66%。该人群感情需求较大,更易受到以情感为手段的诈骗,如杀猪盘诈骗,冒充熟人诈骗等。中老年人(45 岁及以上)占比为 20.94%。
(二)易感人群主观特征
1.从心理状态特征上来看易感人群主要表现为贪利心理
关于电信网络诈骗心理状态,葛悦炜提出了“心理-场景”模式,即应当将易受诈骗人群的心理状态特征融入特定的场景和诈骗脚本之中进行分析。通过葛悦炜 2018 年对该模式的分析可以得出,电信网络诈骗被害人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贪利心理和恐惧心理[1]。而后,吕尧、马李芬对该分析进行了完善,进而提出规避风险心理、贪图利益心理、社会关系心理、特殊需求心理这四种心理[2]。由此可知,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重点在于克服贪图享受的心理弱点,丰富自身精神世界,寻找更高尚的心理寄托与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
2.从知识水平特征来看受教育水平高低与易感人群的相关性逐步降低
该特征主要关注电信网络诈骗知识水平与生活经验。根据以往的研究,学者们得出的较为一致的结论是:被害人群体中存在学历差异,以初中文化水平被骗人数最多,小学和大专以上学历最少[3]。但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朝着越来越精准化的发展。面对精心设计、不断迭代升级的网络骗局,受教育水平高低对遭受电信网络诈骗的影响程度逐步降低。在本组收取数据看出,被诈骗人群学历在高中及以上的占总被诈骗人数的 77.93%。与基层公安机关的交流和学习中了解到,电商物流诈骗、冒充公检法类诈骗、网络刷单和求职类诈骗就会更加倾向文化程度较高者。
3.从性格特质来看易感人群主要为性格外向者
经与一线办案民警交流发现,近六成被害人认为自身性格外向。由此推断,性格外向的人比性格内向的人在电信网络诈骗当中更容易受骗。究其原因,性格外向者有较强烈的社交欲望,且更容易轻信他人,易被冲动的情绪支配从而做出违背实际意愿的决定。而性格内向的人通常更细心,做事比较谨慎,考虑问题更加全面,因而在面对电诈时思虑更加周全,不会轻易上当受骗。
(三)易感人群外部环境特征
1.从地域特征上看无显著特征
因线下问卷发放的地域性指代过强,该数据统计均来自线上调查问卷。在线上调查问卷统计中,受害人点状分布各地,且受害人所处的地理区域与被骗金额、被骗方式均无显著相关,合理推测个体所属区域并未对被骗特征产生显著影响。
2.从城乡地区差异上看更倾向于农村群体
根据分析调查问卷结果得出,农村群体、城郊群体、城市群体的被害人占调查对象比重依次降低,且此处涉及的被害农村群体均为进入城市的流动人员。可见,这个群体脱离传统质朴农村社会后,对城市生活存在短期不适应,缺乏自我保护机制,容易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攻击目标[3]。
二、电信网络诈骗易感人群身份侧写
(一)全职家庭妇女
易受骗类型网络兼职刷单诈骗、杀猪盘诈骗。兼职刷单诈骗利用家庭主妇“足不出户赚钱”的强烈愿望,以“低投入高回报”为诱饵,迎合其希望通过有限时间和资源增加收入的期望。家庭主妇因长期居家,信息来源有限,社交圈相对封闭,难以识别骗局,也缺乏外部干预的机会,进一步增加了受骗风险。更容易成为诈骗目标,一旦受骗往往损失惨重。这些因素共同导致家庭主妇成为诈骗的高危群体[5]。
(二)在校大学生
易受骗类型有网贷诈骗、网络兼职刷单诈骗。网贷诈骗是由于部分大学生攀比心理越来越盛,部分大学生消费水平已远超其家庭负担能力,于是各种针对这部分大学生的借贷平台应运而生,并以传帮带的方式在网络上精准营销,直至深陷骗局。同时,部分在校大学生喜爱网络购物、玩网络游戏,易遭遇网络购物和网上刷单兼职类诈骗手段。
(三)公司白领
易受骗类型有冒充领导熟人诈骗、冒充公检法诈骗。冒充领导熟人诈骗利用白领职场中的层级关系和服从心理,通过伪造领导身份或紧急事务,迫使其在压力下快速转账或提供敏感信息。其冒充公检法诈骗则利用白领对法律权威的敬畏心理,通过伪造法律文书或案件调查,制造恐慌情绪,诱导其配合“资金审查”或“安全转账”。这些诈骗手段精准利用了白领的职业规范意识和对权威的信任心理,使其在高压工作环境中更容易失去判断力。
(四)个体经营者
易受骗类型有冒充电商物流客服类诈骗、刷单返利类诈骗、虚假贷款类诈骗。电商客服物流诈骗利用了个体经营者对订单和物流信息的高度关注,诈骗分子通过伪造异常订单或物流问题,诱导其进行资金操作。刷单返利诈骗则针对个体经营者对流量和销量的迫切需求,通过伪造低息贷款、快速放款等虚假承诺,诱使其支付手续费或保证金。这些诈骗手段均精准利用了经营者的职业痛点与心理弱点,使其在高压经营环境下更容易放松警惕。
(五)退休老人
易受骗类型有虚假购物服务类诈骗、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养老类诈骗。前两类诈骗由于退休老人对网络了解程度较低,且对所谓“专家”有盲从心理,不法分子伪装成专家或推销者可以轻易骗取老人的信任,通过虚构养老项目或优惠政策,骗取资金。这些诈骗手段精准利用了老年人的信息获取局限、风险防范意识较弱以及对晚年生活的不安全感,使其更容易成为诈骗目标。
三、从易感人群特征角度提出预防电信网络诈骗的治理对策
(一)建立以易感人群特征为中心的反诈思维,宣传教育上精准施策
1.性别区分上,男性在“两性”“色情”的主题诈骗中更易上当受骗。应加强对男性交友关系类诈骗的宣传普及,点明此类诈骗的诈骗手段和方式,有效预防受骗。女性在“网购物流”等主题诈骗中更易受骗,应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阐明网购物流相关条例下的隐藏内容。
2.地域宣传上,发挥以中心带动地区、城市辐射农村的方式。将乡村作为宣传重点,增强中部某省农村地区的反诈知识宣传。
3.职业收入方面,要针对各收入阶段精准施策。如:对低收入群体,要了解他们的现实所需,积极联动各方引导就业,弘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白天上不会掉馅饼,从自身意识形态上减少被骗可能。
4.年龄阶段层面,依据各年龄阶段的生活习惯,分析易感人群特征数据库,有针对性开展宣传教育。以恰当的方法,在恰当的时机进行宣传。如针对高校大学生宣传综合运用短视频,漫画,微博大V宣传等方式进行宣传[6]。
5.心理状态层面,宣传内容的制定要以消除贪婪心理为主要方向。预防电信诈骗犯罪应该从唤醒公众的自我防范意识和打消贪婪心理出发,切实巩固公众自身的防线。并从被害人生活习惯的角度发散思维,从这个环节减少电诈可能。
(二)各主体创新工作机制,协同治理
1.发挥公安机关社区警务优势,加强警民联系。
传统公安反诈民警宣传方式不够精准,模式较为僵化。现建议发挥社区警务优势,在此宣传防范基础上进行创新。经过前期分析记录,筛选易感人群进行精准防范。过程实践形式包括:反诈民警通信预警结合进门入户面对面传教;定期开展以电信诈骗为主题讲座;最后宣传效果接受上级公安机关的考核反馈,最后依据结果进一步优化反电诈实践形式,形成良性闭环。
2.完善警银合作机制
公安机关应发挥联席会议机制中的召集人职责,丰富好、完善好联席会议机制。在资金拦截、冻结账户、返还资金等方面,公安机关要与银行建立高效、快捷的沟通和协作机制,最大限度地为被害人追赃止损。建立定时沟通机制,多方及时将案件侦查、劝阻和宣传教育等方面的经验进行交换和互补,避免各自为战,并对工作人员进行防范电信诈骗犯罪的专业培训,切实提高各方面工作人员的劝阻和宣教的能力等。
3.加强警企密切合作
在打击电诈案件时,要加强与通信运营商的合作,运营商在办理电话卡时要严格把关。加强对可疑电信、诈骗电话、诈骗短信等的收集和整理,建立健全共建共享机制。公交机关和通信经营者要建立起双向-联动机制,促进通信管理部门加强对手机短信的监管,强化短信管理,实行手机实名制,利用新技术拦截,过滤作用,实现语音提示预警,异常通信监管,重要号码保护、案件及时通报,让电信网络违法犯罪行为无处可藏[5]。
4.借助社会志愿力量,共筑反诈长城
大力发扬社会公众志愿者力量。例如可以积极开展反对电信诈骗宣传活动,提高大众对电信诈骗的了解,增强防范之心和防范能力。有效普及反诈知识,预防和减少电信诈骗案件发生,全力维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让居民群众认识到诈骗的危害性,尽可能减少财务损失,构建和谐的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
(三)扩大媒体舆论宣传
根据易感人群特征创新宣传手段,成为强化宣传效果的必然选择。如可以在主流媒体发表反诈知识推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宣传手段,如开发反诈宣传短视频、微电影、脱口秀以及改编当红歌曲等。开展大范围高密度的舆论宣传,强化广大群众对电信诈骗犯罪的认识,营造群防群治的社会反诈氛围。
四、结语
经过对该课题的深入研究,笔者深感沉重。在实践过程中,我们目睹了无数令人痛心的悲剧和悔恨的泪水,见证了血汗的流失与家庭的破碎。面对电信网络诈骗如此猖獗的态势,我们认识到积极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正如古语所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深入了解易感人群受骗的深层因素,我们才能及时预防,有效阻止悲剧的发生,为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事业贡献绵薄之力。行文至此,落笔为终。
参考文献
[1]葛悦炜.电信网络诈骗防范宣传策略研究*——基于电信网络诈骗被害人角度[J].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18,(04):78-84.
[2]吕尧,马李芬.心理学视角下电信诈骗犯罪的特点与对策[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8,30(01):34-39.
[3]殷明.电信诈骗案件受害人的实证研究——基于受害人笔录的量化统计分析[J].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17,(03):57-62.
[4]傅佳青.电信诈骗的实证调研及大学生防范对策研究[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2(05):86-90.
[5]刘鑫悦,范超云,李辉.电信网络诈骗被害人群体特征及防范对策[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22,(04):111-122.
[6]董地.大学生防范电信诈骗的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8.
基金项目:2023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共筑反诈长城——中部某省电信网络诈骗易感人群的调查与分析”(项目编号:S202311534001)
作者简介:
李可欣(2003.12-),女,汉族,湖南长沙,湖南警察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电信网络犯罪案件侦查
张泓镱(2003.5-),男,汉族,湖南永州,湖南警察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电信网络犯罪案件侦查
李雨洁(2003.3-),女,汉族,湖南长沙,湖南警察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经济犯罪案件侦查
钟慧懿(2003.7-),女,汉族,湖南株洲,湖南警察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经济犯罪案件侦查
黄星瑞(2003.3-),男,土家族,湖南张家界,湖南警察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经济犯罪案件侦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