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班级德育管理中榜样教育的作用与实施方法

作者

何丽梅

雷州市第二中学 524200

引言:高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班级德育管理至关重要。榜样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德育手段,能为学生提供清晰的行为示范和价值导向。探讨其在高中班级德育管理中的作用与实施方法,对提升班级德育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榜样教育在高中班级德育管理中的作用

1.1 引导价值取向

高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榜样教育能以具象化的行为示范,为学生提供清晰的价值参照,引导其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在班级德育管理中,通过呈现榜样的具体言行,如学习榜样课上专注听讲、课后主动整理笔记的严谨态度,品德榜样主动帮助同学解答困惑、参与班级公益劳动的奉献行为,纪律榜样自觉遵守校规班规、按时完成各项任务的自律表现,让抽象的“诚信”“责任”“友善”等德育目标转化为可感知、可模仿的实际行动。学生在观察和学习榜样的过程中,会逐渐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价值意义,进而调整自身行为方向,避免因青春期价值观迷茫出现言行偏差,形成与班级德育目标一致的价值判断标准。

1.2 营造积极氛围

榜样教育能在班级内部形成“向优秀看齐”的正向风气,有效营造积极向上的德育氛围。当班级中树立起学习、品德、纪律等不同维度的榜样后,榜样的优秀行为会产生辐射效应,带动周围同学主动模仿。例如,班级设立“每周榜样之星”并展示其事迹后,原本课间打闹的学生可能会受榜样影响,主动参与到“课间读书角”活动中;原本不愿参与班级劳动的学生,会因榜样的带动主动承担值日任务。这种由个体优秀行为引发的群体效仿,能让班级逐渐形成勤奋好学、团结互助、遵守纪律的良好氛围,减少消极行为的出现,使德育管理从“被动约束”转变为“主动追求”,提升班级整体德育水平。

2.高中班级德育管理中榜样教育的实施原则

2.1 真实性原则

榜样教育的真实性是确保德育效果的基础,脱离实际的虚假榜样会让学生产生质疑,甚至引发抵触心理。在高中班级德育管理中,实施榜样教育必须遵循真实性原则,所树立的榜样需来自学生真实的学习生活,其事迹要具体、可追溯,不夸大、不虚构。例如,评选“学习榜样”时,需真实呈现其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进步轨迹等具体细节,而非笼统夸赞“成绩好”;树立“品德榜样”时,要基于其帮助同学、参与公益劳动等真实事件,让其他学生能在日常学习中观察到榜样的实际行为。只有真实的榜样才能让学生产生认同感和信任感,愿意主动学习和效仿,避免因榜样“不接地气”导致榜样教育流于形式。

2.2 多样性原则

高中班级学生存在个性、特长、发展需求的差异,单一类型的榜样难以满足全体学生的德育需求,因此榜样教育需遵循多样性原则,构建多元榜样体系。在班级德育管理中,除了传统的“学习榜样”,还应设立“品德榜样”“纪律榜样”“劳动榜样”“文体榜样”等不同类型,覆盖学生成长的多个维度。例如,“劳动榜样”可表彰主动承担班级卫生死角清理、积极参与校园植树活动的学生;“文体榜样”可鼓励在运动会中拼搏、在文艺汇演中展现才华且遵守团队纪律的学生。多元榜样能让不同特质的学生都找到符合自身发展方向的学习对象,如性格内向的学生可能更易受“劳动榜样”的踏实品质影响,有艺术特长的学生可能会以“文体榜样”为目标,从而实现全员德育成长。

2.3 动态性原则

学生的成长是动态变化的,曾经的普通学生可能通过努力成为新的榜样,而榜样也可能因放松要求出现行为偏差,因此榜样教育需遵循动态性原则,避免榜样“终身制”。在高中班级德育管理中,应建立动态的榜样评选与更新机制,定期(如每月或每学期)根据学生表现重新评选榜样,同时对现有榜样的行为进行持续跟踪。例如,每月通过班级民主投票、教师观察记录、同学互评等方式,重新确定“班级榜样”名单,对于表现持续优秀的榜样可继续保留,对于出现言行偏差的榜样及时调整;对于曾经未被评为榜样但有明显进步的学生,如成绩大幅提升、品德行为改善的学生,及时将其纳入榜样体系。动态调整的榜样体系能让学生感受到“优秀需要持续坚持”,同时也为更多学生提供成为榜样的机会,保持榜样教育的活力。

3.高中班级德育管理中榜样教育的实施方法

3.1 树立多元榜样

树立多元榜样需结合班级学生特点和德育目标,从不同维度挖掘学生中的优秀典型,构建全面的榜样体系。首先,通过日常观察和学生推荐,收集不同学生的闪光点,如发现某学生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可将其列为“品德榜样”;发现某学生长期坚持晨练、积极参与体育竞赛且遵守规则,可将其列为“文体榜样”。其次,对榜样事迹进行整理和具象化呈现,如制作“榜样风采墙”,张贴榜样的照片、事迹简介(如“品德榜样XX同学,每周三放学后帮助同桌补习数学,坚持两个月”),让全体学生清晰了解榜样的具体行为。最后,注重挖掘“平凡榜样”,避免只关注成绩优异或特长突出的学生,对于在小事中体现德育价值的学生,如主动捡起校园垃圾、提醒同学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也及时给予肯定和表彰,让学生明白“榜样就在身边”,任何积极行为都能成为榜样。

3.2 开展榜样活动

开展榜样活动能让榜样教育从“静态宣传”转为“动态参与”,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和认同感。在高中班级德育管理中,可围绕榜样主题设计多样化活动。例如,组织“榜样分享会”,邀请班级榜样分享自身成长经历和行为背后的思考,如“学习榜样”分享如何克服学习瓶颈、“劳动榜样”分享参与劳动的收获,让其他学生深入了解榜样的成长过程;开展“榜样模仿实践周”活动,让学生选择自己想学习的榜样类型,制定短期实践计划(如“模仿品德榜样,本周帮助同学解决一个困难”),实践结束后在班级交流收获;举办“榜样事迹情景剧”活动,让学生将榜样的典型事迹改编成情景剧并表演,在编排和演绎过程中更深刻地理解榜样行为的意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榜样教育,而是主动参与其中,在实践中内化榜样精神。

3.3 强化家校协同

家庭是学生德育成长的重要场景,强化家校协同能让榜样教育延伸到家庭生活,形成德育合力。在高中班级德育管理中,可通过多种方式推动家校协同开展榜样教育。首先,建立家校榜样信息互通机制,定期通过家长群、家长会等渠道,向家长介绍班级榜样的事迹和榜样教育的进展,同时邀请家长分享孩子在家中的优秀表现(如主动承担家务、关心家人),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可将其家庭中的优秀行为纳入班级榜样评选依据。其次,开展“家校榜样共育活动”,如组织“家庭榜样打卡”活动,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制定家庭榜样行为计划(如“每周全家一起参与一次公益劳动”“每天互相提醒遵守作息时间”),家长记录孩子的参与情况并反馈给班级,班级根据反馈情况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彰;邀请榜样学生的家长参与班级德育活动,如在“榜样分享会”中分享家庭德育经验,让其他家长学习如何在家庭中引导孩子向榜样看齐。通过家校协同,让榜样教育贯穿学生的校园和家庭生活,确保德育效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结束语:榜样教育是高中班级德育管理的有力举措,能有效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在实践中,需遵循实施原则,运用科学方法,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班级德育管理工作不断进步,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冉旭. 高中班主任德育管理:班级环境育人策略探究[J]. 中小学班主任,2025,(11):84-86.

[2]黄德秀,刘伟博.构建班级环境,实现环境育人——谈高中班主任的德育管理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10):173-174.

[3]施华.激励理论在高中班级德育管理中的应用[J].启迪与智慧(中),2020,(0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