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性改造下的火电厂经济性分析
刘杰
新疆金川热电有限责任公司 新疆库尔勒 841300
一、火电厂灵活性改造概述
随着可再生能源在电力系统中渗透率提升,电力系统对灵活调节资源需求凸显,传统火电厂灵活性改造成为应对新能源波动性的关键。改造主要通过降低最小技术出力、提升爬坡速率、缩短启停时间等手段,让机组具备更宽负荷调节范围和更快响应速度。
从技术路径看,火电灵活性改造分运行和燃料两类。运行灵活性改造中,纯凝汽机组靠深度调峰和快速响应技术实现,供热机组则需热电解耦改造以降低供热对发电的约束,宽负荷脱硝和低负荷稳燃技术是机组低负荷稳定运行的关键,提升了机组在新能源出力波动时的调节能力。
政策层面为改造提供制度保障,国家明确存量煤电机组改造目标,建立补偿机制激励企业参与。这既体现对电力系统灵活性提升的重视,也为火电企业转型指明方向。虽改造有设备加速损耗等隐性成本,但整体成本低于其他方案,改造后机组参与辅助服务市场可获额外收益,在现货价格波动大的区域更明显。火电企业制定改造方案时,要综合考虑区域电力市场和机组条件,选最优技术路径。
二、火电厂经济性分析指标与方法
火电厂经济性分析需构建多维度评价体系,核心指标包括投资成本、运行维护费用、发电收益及辅助服务收益。投资成本涵盖灵活性改造的初始投入,如设备购置、安装调试等费用;运行维护费用涉及改造后机组日常运维支出,尤其低负荷工况下设备损耗加剧带来的额外成本[1]。发电收益体现机组在电力市场的基础收益能力,辅助服务收益则是参与调频、备用等市场获得的补偿收入,二者共同构成改造后总收入。
分析方法上,净现值法(NPV)是评估灵活性改造经济性的核心工具,其通过计算项目全生命周期内各年净现金流的现值总和,综合反映项目盈利能力。敏感性分析用于识别关键影响因素,如燃料价格波动、辅助服务补偿标准变化等,通过构建不同情景评估经济性的稳健性。平准化度电成本(LCOE)可量化改造后机组发电成本变化,需整合资本支出、运维费用及发电量等参数。
经济性分析需结合机组特性与区域市场环境。供热机组需额外考虑热电解耦改造对供热收益的影响;现货价格波动显著的区域,应重点评估价格峰谷差带来的收益空间。相关研究表明,通过汽封节能等针对性改造措施,可显著降低煤耗成本,提升整体经济性。运行优化策略如宽负荷脱硝技术的应用,既能满足环保要求,又能减少低负荷工况下的效率损失,改善经济指标。
政策因素对经济性评估影响重大。不同区域辅助服务补偿机制存在差异,需在模型中体现。例如,东北地区较高的调峰补偿标准可使改造项目投资回收期明显缩短。分析时还需预留政策调整的弹性空间,以应对未来电力市场规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确保火电厂灵活性改造经济性评估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三、灵活性改造对火电厂经济性的影响分析火电机组灵活性升级的经济效益评估需从投入与产出两个维度综合考量。
从投资支出看,技术改造虽需支付设备更新费用,但相比其他提升运行弹性的方案仍具经济性优势。采用燃烧系统优化等精准改造手段,既能控制前期投入,又能提高机组效能。不过,改造后设备在低功率运行状态下损耗率增加,持续性维护支出需通过全周期成本核算准确评估。
收益结构转型是提升经济效益的关键。改造后的机组参与电网调频、备用容量等增值服务可获额外收入,在电价波动剧烈的区域,峰谷差价能创造可观利润。科学合理的改造方案有助于传统火电企业在电力交易中获得优势收益组合[2]。对热电联产机组实施热电分离改造后,电力与热力输出可分别调控,在确保供热收入的同时,大幅提升对电力市场的响应速度,实现整体收益最优配置。
各类技术方案经济表现各异。传统凝汽式机组通过深度调峰技术扩展负荷调节区间,盈利点主要在辅助服务市场;采用熔盐储热等创新方案前期投入大,但能显著改善机组在低负荷工况下的能效。专家指出,只有契合当地电力市场特点的技术选择才能实现最佳经济回报。例如,在调峰补贴较高的地区,采用快速启停技术的投资回报率更突出。
政策导向对项目经济性起决定性作用。各地辅助服务补偿标准差异明显,直接影响改造项目资金回收周期。随着电力体制改革推进,容量电价等创新激励政策将为改造项目创造更有利条件。数据显示,在政策扶持力度大的区域,灵活性改造可使机组利用率显著提升,部分成功案例中辅助服务收入已占据电厂总营收重要份额。敏感性分析表明,燃料成本变动和辅助服务价格是影响经济效益的最敏感变量。电厂需构建动态分析体系,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运营方案。从长远看,随着可再生能源占比持续攀升,系统灵活性资源价值将不断凸显,为完成改造的火电机组开辟更可观的盈利前景。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系统性分析可知,在新能源高占比电力系统中,火电厂灵活性改造兼具显著经济价值与技术必要性。研究显示,改造虽会带来单位发电成本上升、设备加速损耗等隐性成本,但参与辅助服务市场获得的补偿收益可有效改善整体经济性。尤其在现货价格波动大的区域,改造后机组凭借扩大的负荷调节范围和快速响应能力,能在电力市场中获得更优收益结构。合理选择改造技术路线对经济性提升至关重要。
针对火电企业实践,有以下改造策略建议。对于纯凝汽机组,应重点采用深度调峰与快速响应技术组合,以较低改造成本实现负荷调节范围扩展;供热机组则需实施热电解耦改造,解耦热电耦合约束以释放调节潜力。相关案例表明,对汽泵系统等关键设备专项改造可显著提升运行经济性[3]。技术选型时,要结合机组特性与区域市场特点,避免盲目采用高成本方案。
政策层面,建议完善辅助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建立与灵活性贡献相匹配的补偿标准,以改善因区域间补偿政策差异导致的改造经济性不平衡问题。同时推动容量电价机制落地,保障改造投资长期回报。此外,应建立火电灵活性改造效果后评估体系,定期跟踪改造机组运行表现与经济指标,为后续改造提供数据支撑。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新型储能技术与火电改造的协同应用,以及碳约束条件下灵活性改造的经济性演变规律。随着电力市场改革深化,火电企业需动态调整改造策略,在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李景男.火电厂提效改造方案在汽轮机组中的应用及经济性研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25,(2):229-230.
[2] 曹源平.基于火电厂灵活性改造的经济性研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23,(12):217-219.
[3] 李世强.火电厂汽轮机组节能改造经济性分析研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23,(8):322-323.